奧托·馮·俾斯麥簡介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介紹

1815-1898年

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從上至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國從封建專制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再走向資本主義列強的重要歷史時期。

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貴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親的莊園裡度過的。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1835年於柏林大學畢業後,俾斯麥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強壯的體格,粗野的個性,對待農民的殘忍,追求目標的毅力和不擇手段以及現實主義的態度,構成俾斯麥鮮明的性格特點。在19世紀40年代,俾斯麥政治上屬於頑固的保守派,1848年革命時,俾斯麥在自己領地上組織軍隊,準備前往柏林“勤王救駕”,武力鎮壓革命。他尖刻地嘲諷法蘭克福全德國民議會中資產階級代表們的清談闊論,主張用武力把它驅散。俾斯麥狂熱的容克信念和立場贏得國王的賞識,1851-1858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公使。因此,他能清楚地了解俄國和法國統治階層的意願和圖謀。

自19世紀50年代後,俾斯麥的政治態度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已經受到資產階級的影響,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經營自己的莊園,逐漸成為資產階級化的容克。俾斯麥意識到,德國的統一是無法阻止的,要挽救普魯士君主政體和容克利益,只有掌握統一運動的領導權。這個領導權不能被德國資產階級所掌握,更不能被無產階級所掌握,而必須由普魯士容克所掌握。因此,他一方面主張用強力壓服資產階級,鎮壓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另一方面他也清楚,歐洲列強,無論是法國還是俄國,都會阻止德國的統一。在德國內部,普魯士的霸權一定會遇到奧地利的堅決反對。對於這些障礙,只能用武力作為後盾。

1862年6月,俾斯麥出任普魯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魯士議會的首次演說中,他大聲宣稱:“德國所注意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權力……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時機,這樣的時機我們已經錯過了好幾次……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錯誤——而是要用鐵和血。”俾斯麥的“鐵和血”,是他統一德國的綱領和信條,他的“鐵血宰相”的別稱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麥正是憑靠這種暴力,大膽而又狡猾地利用國際糾紛和有利時機,決定性地使德國通過“自上而下“的道路統一起來。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的戰爭,把屬丹麥的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兩公國(居民多數為德意志人)併入德國。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對奧地利的普奧戰爭。1866年7月3日在薩多瓦戰役中,普魯士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根據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兼併了荷爾施泰因以及戰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志聯邦諸侯國,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北德意志聯邦。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反法戰爭。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法國向德國宣戰。拿破崙三世吹噓說,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軍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魯士,而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堅決反對分裂的德意志民族。他對德國事務的不斷干涉,激起德國民族運動的高漲;同時歐洲列強因同法國有矛盾而宣告“中立”。俾斯麥利用這些有利因素取得節節勝利。1870年9月2日,德軍在色當戰役取得對法國的決定性勝利,生俘了拿破崙三世。至此,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德國的民族戰爭的任務已經完成。俾斯麥驅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也同時出任德意志帝國的宰相。

俾斯麥統一德國後,執行為大資產階級和貴族地主利益服務的政策,推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但他的“鐵和血”卻沒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參與鎮壓了巴黎公社。在國內,他為了加緊鎮壓德國工人運動,於1878年頒布了所謂《鎮壓社會民主黨企圖危害社會治安的法令》(又叫《反社會主義者非常法》);他對外組織軍事集團,極力鞏固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同時,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掠奪殖民地同英國爭奪世界霸權。到19世紀80年代末,俾斯麥的內外政策連遭失敗,被迫於1890年3月17日下台。應該注意的是,俾斯麥本人雖然退出了歷史舞台,但他的“鐵血”政策卻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德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