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穰苴簡介

司馬穰苴簡介

司馬穰苴,生卒年不詳,姓田,名穰苴,春秋時期齊國人,是齊景公時掌管軍事的大司馬,所以後人稱他為司馬穰苴。是我國早期的著名軍事家、軍事理論家。

司馬穰苴是田完的後代。司馬穰苴所在的齊國,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後來又滅掉了萊國,土地擴至千里,公元前685年至643年齊桓公在位時,國力強盛,曾經第一個成為中原霸主。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矛盾加劇,國力稍減,失去了霸主地位。

齊景公時(公元前547—前490年),晉國於公元前531年派軍侵入齊國的阿(今山東省西部東阿縣)、甄(今山東省甄城縣的濟陰)地區,燕國軍隊也同時乘隙攻入齊國河上(故黃河南岸地區)之地,齊國守軍屢屢敗退。軍事上的失利,使齊景公深為憂慮。為了扭轉敗局,急需選拔和任用智勇雙全的將領。當時擔任相國的晏嬰,向齊景公推薦了司馬穰苴。晏嬰說:穰苴系田氏遠族子孫,其人很有才能,長於謀劃,且熟知兵法,“文能服眾,武能威敵”,如以他為將,必能改變目前的形勢。齊景公聽了晏嬰的介紹,立即召見司馬穰苴,請他談了有關治軍、用兵的方略和法則。司馬穰苴在軍事上的傑出見解,贏得了齊景公的讚賞,遂拜他為大將,命他率軍抵禦晉國和燕國的軍隊,穰苴說:“我的身份一貫卑賤,你把我從鄉里中提拔起來,位在大夫們之上,士卒還不擁護,百姓還不信任,人微權輕。我想請你選派一個親近的大臣,又在全國享有威信的人做我的監軍,這樣才好!”景公允許了,就派自己的親信大夫莊賈去擔任監軍。

司馬穰苴整軍之後,齊軍面貌立刻改觀,成了紀律嚴明,軍容整肅,令行禁止,悉聽約束的能戰之師。然後,他立即率師出發,奔赴前線。在軍旅中,他對士卒們的休息、宿營、掘井、修灶、飲食、疾病、醫藥,都親自過問和安撫,把供給將軍的全部費用和糧食,都用以搞賞士卒,自己與士卒吃一樣的一伙食。對體弱士卒特別親近。很快就取得了將士們的信任。三天后部署調整軍隊時,病兵都要求同行,士卒都爭著奮勇參戰。晉軍得知這個訊息,就撤兵走了。燕軍得知這個訊息,也回渡黃河而取消了攻齊計畫。司馬穰苴率齊軍乘勢追擊,殲滅部分敵軍,全部收復了已失去的齊國城邑和土地。然後率兵回來。未到國都就解散軍隊,廢除軍令,誓盟之後進入城邑。齊景公和諸大夫都到城郊迎接,舉行慰勞部隊的儀式後回到住所。隨後接見穰苴,提升為掌管全國軍事的大司馬。田氏家族在齊國也日益受到尊敬。

以後,齊國大夫鮑氏、高子、國子之輩陷害穰苴,在齊景公那裡進讒言,景公罷了穰苴的官,穰苴離職後一心撰寫兵書戰策。不久病發而死。

田乞、田豹等由此怨恨高子、國子等。其後田常殺了簡公,盡滅高子、國子的家族。直到田和自立為齊君,他的孫子稱為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02年)。

齊威王命大夫們追論古時的《司馬兵法》,並將他的遺著附在其中,稱《司馬穰苴兵法》,後世稱之為《司馬法》。《漢書·藝文志第十》記載為150篇,《隋書》和《舊唐書》都注為3卷,而今本只有5篇: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其核心思想是治軍以“仁、義、禮、讓”為本。書中論述了統率軍隊和指揮作戰的經驗,以及指揮員應具備的條件。同時也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爭觀點。它是我國古代戰爭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也是早期兵法理論的繼承和總結,歷來為兵家所重視。

《司馬法》正如司馬遷所說說:它博大精深,即使夏、商、周三代的征伐戰爭,也沒有完全達到它所闡明的道理,也沒有完全做到它所制訂的法則,這也是對該書稍加讚譽吧!象穰苴這樣一個小小國家的將領,怎么能做到《司馬兵法》的雍容禮讓呢?但世人既然都稱讚《司馬兵法》,也就不必再論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