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簡介

樂毅--戰國中的璀璨將星

三國時期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諸葛亮在隱居隆中、躬耕城商期間,曾以“管、樂”自許,希望輔佐明主,建功立業。這裡所說的“管、樂”,是指我國歷史上的兩位傑出人物。其中的“管”,就是春秋前期齊國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而“樂”,則是指戰國中期輔佐燕昭王,統率五國聯軍大破齊國的曠世名將樂毅。

(一) 樂毅,具體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戰國中期,是趙國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人。他出生於一個富有武學淵源的貴族家庭,其先祖是戰國初期魏國的名將樂羊。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o6年),樂羊曾統帥魏國大軍攻滅中山國,因軍功卓著而被封於靈壽。其後,靈壽被納入趙國的版圖,樂毅家族便成了趙國的臣民。這樣特殊的家庭環境,使樂毅從小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他品行端正,聰穎好學,嗜好兵法,這就為其日後走上戎馬倥傯的征戰道路,篤行其建功立業的抱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各諸侯國為了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中占居主動,並最終奪取勝利,都紛紛招攬人才,進行改革;同時也積極開展爭取與國的外交攻勢。在這種特定環境之下,上階層的地位迅速提高,出現了“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的局面。有才華的士人懷著建功立業的夙願,紛紛投靠明主,以求在歷史舞台上一展身手。樂毅走的也是這條道路。他開始時因其才能出眾和善於用兵而被拔擢為趙國官吏。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趙國發生了沙丘之亂,政局動盪,樂毅失望之餘作出決定,辭離趙國。前赴魏邦,並在那裡擔任大夫的官職。不久,樂毅的人生道路又遇上一次重大的轉機,這就是他在出使燕國的過程中,知遇於一代明主燕昭王,於是樂毅放棄了魏國所給予的優厚待遇,毅然留在燕國,擔任“亞卿”要職,主持軍國大事,佐助燕昭王演出了一場克齊興燕的歷史活劇。

樂毅先後仕趙、仕魏和仕燕,這段豐富的政治生活經歷,對於他開拓視野,增長才幹,最終叱吒風雲、匡建功勳具有重大的影響。這種機遇的出現固然與當時人才自由流動的環境有關,因為當時出國遊歷,無需持有護照,不必辦理簽證;但他出仕燕國,同多年來齊燕矛盾激化的形勢更息息相關。換句話說,燕國求賢、圖強,是樂毅成為一代軍事奇才的歷史契機。 燕王哈三年(前318年),燕國發生了因燕王啥“禪讓”事件而引起的內亂;齊國乘機出兵燕國,很快攻下了燕都薊城,控制了整個燕國。然而齊軍在當地燒殺搶掠的殘暴行徑,終於激起燕國民眾的強烈反抗,其他諸侯國也紛紛向齊國施加壓力,齊軍無可奈何,不得不撤離燕國。但此事畢竟埋下了兩國間仇恨的種子,一旦時機成熟,矛盾勢必激化。 燕昭王即位後,表面上維持同齊國的關係,暗中卻積極備戰,發憤圖強,準備伺機攻打齊國,報仇雪恨。為改變燕國積弱的局面創造克齊的機會,他特地建造一座“黃金台”網羅天下文武奇才。燕昭王對樂毅的才名素有所聞,所以當他出使燕國時,燕昭王對他優禮備至。燕昭王的器重,使樂毅很受感動,而燕國欣欣向榮的氣象,又使樂毅倍受鼓舞。他認定燕國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建功立業場所,於是主動請求留燕效力。從此,樂毅一面訓練燕軍,一面輔佐燕昭王進行政治改革。經過20餘年的努力,燕國民眾殷富,國庫充盈,士卒樂戰,為進攻齊國準備了必要的條件。樂毅本人也在這一過程中際會風雲,成為一顆脫穎而出的璀燦將星。

(二) 樂毅一生中最主要的軍事實踐活動,就是統帥燕、韓、秦、趙、魏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大獲全勝。這場戰爭,史稱五國代齊之役。樂毅的卓越軍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其最大的特色是,總攬全局,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綜合分析敵我雙方的基本情況,制定適宜的戰略決策和作戰指導方針,並根據戰場情勢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

當時,齊國大事擴張,窮兵黷武,在軍事上雖暫時取得滅宋的勝利,但卻激化了齊國的內部矛盾,同時也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和戒懼。齊國的敗象已顯露端倪。樂毅針對這一情況,及時向燕昭王分析了齊燕雙方的戰略態勢,提出了變弱為強,進而戰勝齊國的策略方針,即爭取與國,聯合諸侯共同進兵,“舉天下而圖之”。燕昭王採納其議,積極開展“伐交”活動,並取得了預期的理想效果,很快形成了聯合攻齊的格局。不僅趙、韓、魏答應出兵,連秦國也抱著弱齊圖霸的目的參與進來。這樣,齊國不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軍事上也完全處於劣勢地位。

樂毅見伐齊時機基本成熟,就在獲得燕昭王授權的情況下,當機立斷髮起攻齊之役。公元前284年,樂毅與趙、秦、魏、韓等國約期會師。他以燕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統帥五國聯軍浩浩蕩蕩向齊地挺進。樂毅深知奪取初戰勝利對於主宰戰爭全局的意義,立足於先發制人,予敵以出其不意的打擊。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樂毅指揮五國聯軍及時發起濟西之戰,在濟水之西一舉擊破齊將觸子率領的齊軍主力。濟西之戰勝利後,樂毅鑒於當時齊軍主力已被消滅,難以組織起有效抵抗的實際情況,果斷遣返秦、韓兩國的軍隊,並讓魏軍去攻取宋國的故地,讓趙軍去攻占河間,免得諸國繼續分享伐齊的勝利果實。爾後,他針對齊國兵力空虛,主力被殲後的恐懼心理,指揮燕軍主力長驅直入,直搗齊國國都臨淄,再次體現了審時度勢、應變如神的軍事才能。

樂毅的這一戰略部署,曾遭到謀士劇辛的反對。劇辛認為,齊國大,燕國小,燕軍應該乘勢攻取齊國邊邑以壯大發展自己,作長久之計,而不宜舉兵深入,進行冒險。樂毅則認為,燕軍必須乘勝前進,攻占齊都,否則便會貽誤戰機,葬送勝利。於是他拒絕了劇辛的意見。指揮燕軍實施戰略追擊,攻克臨淄。從而摧毀了齊軍的指揮中樞。 攻克臨淄後,樂毅根據戰局的發展,進一步制定了征服齊國的作戰計畫。具體措施是,及時分兵五路攻取,平定整個齊地。其中左軍東渡膠水,克膠東、東萊;右軍沿黃河和濟水,向西克阿城、鄄城;前軍沿泰山東麓直到黃海,取琅*;後軍沿著臨淄東北的海岸,占領千乘;中軍則鎮守齊都臨淄,策應各路。五路大軍的行動進展順利,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里,連下齊國7o余城,使齊國幾乎瀕臨於亡國的邊緣。至此,燕軍的戰略目標基本上得以達到,樂毅作為一代名將亦名聞遐邇、威震敵膽了。

(三) 樂毅既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能夠充分意識到人心向背對於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善於妥善處理軍事打擊與政治攻心的相互關係,做到雙管齊下,事半功倍。在伐齊之戰中,樂毅在堅決實施軍事進攻的同時,十分重視開展爭取人心的工作。如攻克齊都臨淄之後,樂毅即注意約束將士,嚴明軍紀,禁止軍士擄掠;尊重當地的習俗,廢除*王的暴政,減輕百姓民眾的賦稅負擔。同時他還用官爵和封地寵絡齊國當地有影啊的人物,從而爭取了相當一部分齊國的地主、貴族和名十的擁護支持,並親自到臨淄城郊的齊桓公、管仲廟去祭把,博得眾多齊人的好感。所有這一切都有力地保證了軍事活動的順利進展,充分顯示了樂毅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大將風範。

當然,任何名將的軍事天才的施展,是受種種條件所限制的,在這方面樂毅也不例外。他在伐齊之戰的最後階段就遇上了很大的困難。他在齊地戎馬倥傯,前後征戰五年。基本上平定了齊地,然而唯獨有宮和即墨兩城殊死堅守,久攻不下。在這種情況下,樂毅不得已放棄強攻堅城的做法,改由政治“攻心”為主,以軍事圍困為輔。為此,他把圍城部隊後撤到距兩城9里的地方構築營壘,規定燕軍不抓捕從城中出逃的齊民,齊民難以維持生計,則予以賑濟,希望通過這些行動,瓦解對手的抵抗意志,爭取莒、即墨兩城守軍放下武器,自行出降。應該說樂毅這一方針,在當時條件下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選擇。

然而,就在戰局處於最微妙的關頭,燕國國內的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一貫信任支持樂毅的燕昭王在此時遽然去世,其子燕惠王繼位。這位新國君,在當年做太子時就與樂毅有矛盾,這時見樂毅久攻宮和即墨兩城不下,便對樂毅產生深深的懷疑。齊將田單掌握這些情況後便巧妙加以利用,派遣間諜到燕國散布謠言,低毀樂毅,行使反間之計。昏庸的燕惠王信以為真,派騎劫到前線替代樂毅,樂毅被迫交出兵權,出走趙國。田單抓住時機;大擺火牛陣,擊破燕軍主力,收復70餘座齊城。就這樣樂毅滅齊興燕的大業不幸功虧一簣! 樂毅的晚年是在趙國度過的。在那裡他受到趙惠王的優厚禮遇,並曾於公元前282年統率趙軍攻伐魏國,攻取伯陽。後來燕惠王也對自己當時的錯誤決策有所後悔,致書樂毅邀請他返回燕國,但為樂毅所婉言謝絕。無情的歲月流逝,將一代名將的雙鬢染白如霜,樂毅終於垂垂老矣,懷著事業未竟的隱痛和惆悵,寂寞地走到了自己人生之旅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