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簡介

張朝陽.“數字英雄”和他的“搜狐”

他去倫敦給“先鋒論壇”的計算機元老們講故事,結果講出了一個“搜狐”。事隔不久,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全球“50個數位化英雄”,他榜上有名。

張朝陽從小就不安分,愛幻想。有一陣子想學畫畫,畫了幾天之後,又學做飛機航模、拉二胡,都學得不錯,但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堅持不了多久,最後都是半途而廢。那時候正趕上“文革”,也不用讀書,可以整天在外面玩,這倒讓他在兒時天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1976年張朝陽上中學時,正好恢復聯考,他開始像大多數孩子一樣埋頭學習。他屬於同齡人里較早有念書意識的一批人,很小就懂得,要出人頭地,學習特重要。他對任何事物的感知都很強烈,愛走極端。他常看《中國青年報》,上面很多自學成材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 他成績一直非常好,經過5年苦讀,從西安的一所廠礦子弟中學轉到了西安中學,1981年順利地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清華歲月是他密集攫取知識的時代,也是他心理成長比較艱難的一段時間。當時整個社會都有一種很偏激的觀念,說念書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念書好的學生就是最好的學生,才可以去拿諾貝爾獎,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清華的5年就是這樣的非常艱苦的、壓力非常大的5年,他學會了如何在極端壓力下去生存。為了緩解這種壓力,他練習冬泳,並得到了一種自我肯定。1986年,他考取李政道獎學金,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深造。

1993年畢業後,張朝陽留在了美國,任麻省理工學院亞太地區中國聯絡負責人。到1995年7月,他陪同mit校長訪問中國,並拜會了朱鎔基總理。他親眼見到國內日新月異的景象,他也訪問了許多朋友,發現他們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非常充實。他決定三個月內一定要回去。

回國後,張朝陽找到了isi,一個靠風險投資起來的要做網際網路的小創業公司,他擔任了這個全公司才30個人的isi的中國首席代表。公司業務主要是跟各個信息提供者談判,然後把信息形成一個資料庫,將中國的商業信息、波蘭的商業信息和全世界新興市場的商業信息匯集到同一個伺服器上,以網際網路為傳播媒介,通過一種付費方式,為華爾街和世界其他地方服務。當時創業在北京萬泉莊園,一間24平方米的陋室,熱水也沒有,他工作、住宿都在那裡。 經過艱苦奮鬥的8個月,isi基本的資料庫建立起來了,並且先於任何其他國家把關於中國的這一資料庫弄到了網上,張朝陽也取得了mit的博士學位。

1996年5月,在isi公司的布拉格會議上,張朝陽向總裁攤牌:要做自己的公司。做公司,第一需要是資金,但當時在中國融資不可能,去美國融資也似大海撈針,因為風險投資都是很本地化的。那時的他幾乎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此前,他和mit的教授愛德華·羅伯特(一位很富有的風險投資家)進行過接觸,答覆是願意考慮,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得說服其他人出錢,一人投風險太大。9月份,他與另一位風險投資家,mit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蒂再次相逢,龐蒂說:“嗨,小伙子,我要看看你到底怎么樣,咱們先多了解了解,正好過兩天在倫敦有個先鋒論壇高峰會議,大家都想聽聽中國的事情,你來講講吧。”

參加先鋒論壇的都是些計算機領域的元老,包括像vax機和apple機的發明者。當時大家都覺得:哎呀,charles(張朝陽英文名)被尼葛洛·龐蒂邀請去做報告,一定很不錯的。實際情況是:他的護照頁已經用完了,錢也很緊張。

為參加倫敦會議,張朝陽去北京的英國使館簽證,被拒簽,因為護照上已沒有地方可以蓋章,他必須馬上飛回紐約解決護照問題。用一張可以允許飛到波士頓的以前的聯程機票,他趕忙飛到了波士頓。波士頓3點下飛機,4點連夜往紐約趕,到紐約時傾盆大雨,找不到旅館,後來總算找到一家200美元的旅館。5點入睡,8點起床,他衝到紐約的英國領事館申請簽證,接待官員說,你得趕快換個新護照,弄張去倫敦的機票。他又沖回到中國使館。那天中國使館下午一點關門,還好,裡面有個熟人,以最快的速度辦理,11點半他成功地獲得了新護照。打開錢包,他發現自己還有聯航的一張會員卡,趕快打電話,讓他們給訂了張機票,聯航很快給他發來了機票的傳真。拿著傳真、新護照和尼葛洛·龐迪的邀請信,趕到英國使館已是12點多了,在它關閉之前,張朝陽總算拿到了去英國的簽證……

在倫敦的峰會,張朝陽講了一個故事。他大談自己在融資過程中對中國網際網路的一些理解,談他如何在中國開展isp的業務,談中國isp巨大的市場機會,談自己在中國做生意的一些經歷,他的講演讓與會者耳目一新。後來,尼葛洛·龐蒂告訴張朝陽,他的同事事後給他發e-mail說,很多人都把我們講睡著了,但是charles讓他們全wake up(醒過來)了。

在這以前,張朝陽跟尼葛洛·龐蒂只見過一面,並沒有直接的師生關係,他是除愛德華·羅伯特之外答應投資的第二個人。

一連串艱苦的努力和驚弓之鳥般的等待以後,1996年,張朝陽的“愛特信電子技術有限公司”(itc)終於開辦;1998年2月25日,他推出了大型中文網站——“搜狐” ;1998年10月5日,在美國《時代周刊》聞名全球的年度風雲人物評選活動中,他的名字被列進了“全球50位數字英雄” ;1999年7月,他成為《亞洲周刊》的封面人物,在這期雜誌上還刊出了一篇題為《重歸故里》的介紹他的報導;1999年9月,他受邀參加上海“全球財富500強論壇” , 在論壇it分區的圓桌會議上發表演講,講述了一個新的故事——《網際網路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他同在一個組的有美國線上(aol)總裁斯蒂夫·凱司和“雅虎”總裁楊志遠。

創業的過去如今已成了張朝陽個人生活中很凝重的歷史的一部分,他“誠惶誠恐”地繼續前行。儘管圈子裡有這樣一句話:“沒上網的人都知道搜狐” ,張朝陽還是因每天1700萬頁面的下載、平均日頁讀數350萬、有200多萬的首頁訪問和他所擁有的“先動優勢”以及大舉進軍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策略而感覺良好。

風險投資仿佛是台“爆米花機” , 張朝陽扔進去一個故事,爆出來一個“搜狐” 。it業或許是團燃燒生命與資金的熊熊烈火,張朝陽執著於那涅槃中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