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生簡介

寧都起義

1931年(民國二十年)12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民黨第26路軍在中國共產黨蘇區中央局的指導和在該路軍秘密開展工作的中共特別支部組織發動下,於江西省寧都城舉行的武裝起義。

國民黨第26路軍原系馮玉祥西北軍之一部。大革命時期,共產黨員在該部隊開展過工作,對其官兵產生深刻的革命影響,是一支受過大革命影響的部隊。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大部共產黨員被迫離開這支部隊,少數共產黨員仍在該部隊秘密開展工作。1930年蔣、馮、閻軍閥混戰,馮玉祥戰敗,10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收編該部隊為第26路軍,孫連仲任總指揮、趙博生任參謀長。次年1月,蔣介石令該路軍從山東開赴江西,參加對中央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同年5月,在中村被殲1個旅。7月,參加對中央根據地的第3次“圍剿”,進駐寧都,9月,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失敗後,在蔣介石消滅異己的政策下,該路軍留寧都駐守,其他國民黨軍先後撤出,該路軍處於根據地軍民的包圍之中,對孤軍駐守深為不滿,內部矛盾很尖銳。紅軍反圍剿之勝利,給第26路軍以深刻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掀起抗日反蔣高潮,第26路軍官兵要求回北方抗日救國,又遭到蔣介石拒絕,更加深該路軍官兵同蔣介石的矛盾。不久,孫連仲離贛去外地治病,由第25師師長李松昆代理總指揮。鑒於以上情況,隱蔽在該部的共產黨員,積極開展爭取工作,因勢利導,發展黨員。第七十三旅旅部參謀共產黨員劉振亞經中共中央指定為該軍黨的特支書記,10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批准到寧都的總指揮部參謀長趙博生為共產黨員。並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秘密進行起義的宣傳和組織工作。12月初,隱蔽在第二十六路軍中共產黨員的關係落入國民黨手中,起義計畫被發現,國民黨南昌行營命令立即逮捕在該部的共產黨負責人劉振亞、袁漢澄、王名五等。12月9日,蔣介石又派飛機送去一網打盡該部革命者的手令。在此情況下,劉振亞、袁漢澄、王銘五等共產黨員立即與趙博生商定,趙博生等人經過秘密策劃並與紅軍取得聯繫之後,決定趁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和第二十七師師長高樹勛不在部隊的時機,採取果斷措施,於12月14日舉行起義。並派袁漢澄等到瑞金向中共蘇區中央局報告準備起義的計畫,並取得指示:以聯合紅軍抗日為發動起義的政治口號,由趙博生爭取第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支持起義。經過趙博生做工作,董、季二位愛國將領同意參加起義,還爭取了第七十四旅一團團長黃中嶽參加。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保證起義順利進行,派王稼祥、劉伯堅、左權等到寧都城東南固村就近聯絡指導,並令紅軍第4軍第12師進至寧都、廣昌之間會同地區鉗制國民黨第6路軍,支援寧都起義。12月14日下午,趙、董、季、黃等按照事前商定的計畫,派起義部隊的主力第七十四旅和第七十三旅直屬隊控制了電台、指揮機構等要害部門。同時,用參謀長趙博生名義宴請全軍團以上主官,趁機逮捕了所有反對起義的軍官,並把代總指揮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松昆的師部包圍繳械,為起義掃除了障礙。只在包圍第二十五師師部時發生片刻槍戰,有幾人傷亡,其他沒有任何損失。除李松昆聽到槍聲後隻身越牆逃掉,駐在城北的1個團因路遠未能參加外,全軍一個軍直、兩個師直、六個旅直、十一個整團,共17000餘人,攜帶兩萬多件武器,全部參加了起義。起義後,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五軍團,季振同任紅五軍團總指揮,肖勁光任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劉伯堅,轄3個軍。董振堂任副總指揮兼第十三軍軍長,趙博生任參謀長兼第十四軍軍長,黃中嶽任十五軍軍長,何長工、黃火青、左權分別任各軍政治委員。同時發表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宣言》,第2天起義部隊開進蘇區。   點評:寧都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蔣介石反對共產黨的政策,給中國工農紅軍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對鞏固和發展中央革命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