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簡介

朱德

中文名稱: 朱德

又名: 字玉階 朱代珍(原名) 朱建德(曾用名)

性別: 男

民族: 漢族

生 卒 年: 1886~1976

國別: 中國

生平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軍事家。1886年12月1日生於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李家一個佃農家庭。原名朱代珍,後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階。幼年入私塾。1906年入順慶府(今四川南充市)中學堂讀書。1907年在成都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體育學堂。1908年在儀隴縣高等國小堂任體育教習兼庶務。1909年在昆明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同年冬參加中國同盟會。

1911年在講武堂畢業後,被派到雲南新編陸軍當副目(副班長)、司務長。在此期間,秘密向士兵宣傳同盟會的綱領和同盟會在各地組織反對清王朝起義的情況。同年10月,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時任隊官(連長),參加攻打總督衙門的戰鬥。辛亥革命後,參加援川軍,支援四川起義軍。1912年返回昆明,任講武堂軍事教官。1913~1915年任滇軍營長、副團長、團長。在作戰中積累了運用游擊戰術的一些經驗。1915年起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戰爭,1916年在川南納溪戰役中,以少勝多,顯示了他在軍事上的才能。1917年升任旅長,在四川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的護法戰爭。

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他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為了尋求革命真理,毅然拋棄高官厚祿,於1922年到上海、北京尋找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曾先後會見孫中山和陳獨秀。同年9月前往德國留學,11月由中共旅歐組織負責人張申府、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在哥廷根市格奧爾格·奧古斯特大學哲學系學習,利用業餘時間研究軍事。1925年春,曾要求到蘇聯莫斯科學習軍事,表示:“歸國後即終身為黨服務,作軍事運動”。同年,因在柏林從事革命活動,兩次被德國當局逮捕,7月被驅逐出境,後轉赴蘇聯學習軍事。在學習期間,曾提出回國後將實行“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的戰法。

1926年夏回國,被派往川軍,爭取楊森部協助國民革命軍北伐。在此期間,參與領導反抗英國軍艦炮轟萬縣的鬥爭。11月,和楊公、劉伯承組成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事委員會,領導四川瀘州、順慶起義,策應北伐,並試圖建立由中共直接領導的武裝力量。1927年初,遵照黨的指示到江西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培訓軍事幹部。4月,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長,曾以部分槍枝武裝農民自衛軍。

1927年8月,他參與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9軍副軍長、軍長。起義軍主力在廣東潮(州)汕(頭)地區失敗後,同陳毅率領餘部轉戰閩贛粵邊界,到農村找立足點,堅持革命鬥爭,保存革命力量,並對部隊進行多次整頓,把一部分中共黨員、共青團員分配到連隊中去,加強基層工作。他領導部隊由單純打仗轉變為同時做民眾工作,發動農民進行打土豪的鬥爭;在軍事上開始實行從正規戰到游擊戰的轉變;由硬打硬拼轉變為有把握的仗就打,沒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他指出:今後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形式是農民的游擊戰爭。

1928年1月,同陳毅等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發動了遍及十餘縣的湘南起義,把工農革命軍和湘南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武裝奪取政權。先後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1、第3、第7、第4師。同年4月,同陳毅率起義部隊和農軍轉移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成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任軍長。同黨代表毛澤東一起指揮第4軍進行五斗江戰鬥、草市坳戰鬥、龍源口戰鬥等,挫敗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多次“進剿”和“會剿”。

1929年初,他同毛澤東率部向贛南出擊,後轉入閩西,建立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以後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同年12月,他在古田會議上作軍事報告,並參與制訂會議決議。

1930年6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總指揮。8月,任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同月任紅軍總司令。9月,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30年11月~1931年9月,同毛澤東一起,指揮第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各個殲敵,先後挫敗打勝了第一、第二、第三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和發展。

1931年7月發表《怎樣創造鐵的紅軍》一文,論述紅軍的階級性質、共產黨的領導作用、政治訓練等問題,指出:“紅軍的戰鬥力不僅是靠軍事技術的條件來決定,最主要的是靠紅軍的階級政治覺悟、政治影響,發動廣大工農民眾、瓦解敵人的軍隊。”這一論著對進一步提高紅軍戰鬥力起了積極作用。同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軍事人民委員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33年春,同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周恩來一起,指揮所部以大兵團伏擊戰法,於黃陂、草台崗等地殲國民黨軍主力近三個師,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第四次“圍剿”。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2月,在中國工農紅軍全國政治工作會議上,他和周恩來、王稼祥都強調“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領導。會後朱德繼續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他和毛澤東、周恩來等指揮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以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在1935年6月第一方面軍同第四方面軍會合、1936年6月第二方面軍同第四方面軍會合以後,他先後同劉伯承、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及第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一道,維護中共中央的統一領導和紅軍的團結,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36年10月,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等地會師,勝利地結束了長征。1937年6月,兼任軍委成立的軍事研究委員會主任,領導總結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研究對日作戰的戰略戰術,開展軍事教育。

抗日戰爭爆發後,同周恩來、葉劍英代表中國共產黨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就共同抗日問題同國民党進行談判。後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後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還兼任軍委前方軍事委員會分會(後改稱華北軍分會)書記。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積極配合國民黨軍對日作戰,取得平型關戰鬥的勝利。爾後指揮八路軍各部隊深入敵後,放手發動民眾,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

1937年10月,經他和彭德懷、任弼時向中共中央提議,恢復了在改編為八路軍時取消的政治委員制度,加強了部隊的政治工作。同月,率八路軍總部和第129師挺進晉東南。1938年4月,同彭德懷等指揮部隊,挫敗日軍向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發動的“九路圍攻”,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隨後,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在平原地區開展游擊戰的指示,命令第129師主力及第115師一部從太行山區挺進冀南、豫北,開展平原游擊戰爭。根據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制定的戰略方針,領導八路軍鞏固和發展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

1938年發表《論抗日游擊戰爭》一文,全面論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重大意義和各種戰法,對指導和推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38~1939年間,他先後兼任過第二戰區東路軍總指揮和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曾指揮部分國民黨軍隊與八路軍一起對日作戰。朱德堅持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維護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局面,對國民黨軍進行細緻的團結工作,爭取他們共同抗日。當國民黨頑固派軍隊製造摩擦時,則堅決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1940年2月,國民黨頑固派軍隊朱懷冰部進犯太行抗日根據地,他同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主力一部,在平漢鐵路東西兩側先後進行衛(河)東戰役和磁武涉林戰役,打擊朱懷冰部,對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起了重要作用。

1940年5月返回延安後,直接參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工作,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各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戰爭。同年冬,首倡“南泥灣政策”,指示部隊在不妨礙作戰的條件下開荒種地,開展大生產運動。1941年10月,在延安參與發起成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並被選為聯盟執行委員,從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工作。11月,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軍事教育委員會和軍事學院,他負責領導軍事教育委員會併兼任軍事學院院長。

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武裝鬥爭特別是八路軍、新四軍對日軍作戰的經驗,論述中國人民抗戰的軍事路線、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以及養兵、練兵、用兵的方法。同年6月,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蘇聯宣布對日作戰後,他同毛澤東一起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向日偽軍開展全面反攻,解放了華北、華中等廣大地區。

日本投降後,參與制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及調整戰略部署,編組野戰兵團,實行戰略轉變等重大決策。針對國民黨反動派堅持反共內戰的陰謀,極力主張積極向東北發展,派遣大批部隊和幹部及早占領東北戰略要地。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繼續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

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對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後,同劉少奇、董必武等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到華北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同年秋,親臨華北前線指導作戰。10月,指導晉察冀野戰軍取得清風店戰役的勝利,對扭轉晉察冀戰局起了關鍵作用。11月,指導晉察冀野戰軍取得石家莊戰役的勝利。此役開創了野戰軍攻占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的成功先例。他總結的石家莊攻堅戰經驗,在各個戰場上迅速推廣。

1948年5月,他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在河南濮陽地區召開的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並視察華東野戰部隊,作了重要講話,對加強部隊團結和紀律性起了重要作用。同年9月以後,參與組織和指揮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取得戰略決戰的決定性勝利。1949年4月,同毛澤東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部署渡江戰役和解放西南、西北地區的重大戰役,徹底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強調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善於從實際情況出發,建設人民軍隊,決定戰略戰術。朱德在軍事理論和實踐中的建樹,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繼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1949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4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起,還連續被選為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朱德重視加強國防建設,參與制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並親自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幹部作赴朝參戰的動員。他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了人民解放軍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歷史轉變,並參與領導空軍、海軍、裝甲兵等軍種、兵種的組建工作。他關心後勤工作和軍事工業的發展,要求儘快地生產出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他十分重視部隊的訓練,強調實施現代化、正規化的統一訓練計畫,辦好各類各級軍事院校,並曾親自到軍事學院對畢業學員進行監考和考核。他還經常深入陸海邊防和軍營哨所視察,了解部隊的訓練、執勤和生活情況。

1974年,雖已88歲高齡,仍親自視察海軍艦艇,並乘艦出海檢閱。

1959年廬山會議後受到錯誤的批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他進行了抵制。1976年7月6日在北京病逝。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