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邏輯推定與舉證責任

參、如何才算盡到舉證責任

由於當挑戰推定的結果和維持推定的理由相持不下時,當事人多半會選擇維持推定,以避免改變的風險;所以這意味著挑戰推定的一方,必須提出「優於」維持推定的理由,方能盡到舉證責任。

肆、何謂經驗法則

當某項事實屬於「眾所周知的事項」時,此事實即被認定為合於經驗法則;所有合於經驗法則之事實無須負舉證責任。

伍、單一論點的推定與舉證責任

當某一辯士聲稱「張宇韶學長長的很帥」,卻不符裁判經驗法則,且未負起舉證責任時,裁判不能直斥其為無稽,而需依雙方之後的交鋒,做出以下可能的裁決:

如果對方辯士從未就「張宇韶學長長的很帥」提出異議,則此立場成立。

如果對方辯士曾提出異議,則將判定理由較優的一方立場成立。

如果雙方的理由均不足以判定成立時,此論點將被排除在判決內容之外。

陸、整體命題的推定與舉證責任

在辯論比賽中,我們通常相信現狀下的各種事實、價值或政策,是處於一個妥善運行的情況。因而在此推定下,凡是違反現狀的一方(正方)往往必須事先負起挑戰現狀的責任,也就是初步舉證責任。

當正方完成初步舉證後,維持現狀的原有推定利益便告消失,正方立場成為新的推定;此時反方便開始負起另一重舉證責任,也就是反駁責任。而比賽也就在「正方初步舉證責任」→「反方反駁責任」→「正方反駁責任」→「反方反駁責任」→「正方反駁責任」……中延續下去,直到有一方無法滿足該當環節時,對方便得勝。

範例十七

當陳春生出示吳敦義桃色風波的錄音帶時,吳敦義大肆抨擊這是對手醜陋的抹黑,而謝長廷則表示:「吳敦義不要模糊焦點!應主動提出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

請問,吳敦義的桃色風波誰應負舉證責任?

--------------------------------------------------------------------------------

注意事項

「邏輯」只是一種思考上的工具(當然也常是一些小知識份子滿足其自我優越感的工具),因此若你問我它會不會讓你變的更聰明?我得說:不會!若你問我它會不會讓你變的更受人歡迎?我得說:不會!甚至若你問我它會不會讓你在辯論台上更呼風喚雨?我還是得說:不會!可是若你問我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學邏輯?那我就必須告訴你——安安靜靜跟著學就是了!

而邏輯既然身為一門可廣可深的學問,因而在僅有區區的兩個小時課程中,學長被迫必須在廣度與深度中做出一個取捨(因為原來準備的課程會上到六個小時——光是邏輯的謬誤,根據系統邏輯之父亞里斯多德的說法,就共有十三種,而近人則有多至一百一十三種之說!光唸一遍就要快二十分鐘,要全部講一遍根本是開玩笑。);然而在刪去了三分之二的內容後(簡化了大量的專有名詞與定律),本課程中所教授的邏輯將拋棄傳統的按部就班,集中在於辯論中常用(或常遇到)的邏輯概念與邏輯謬誤。

至於這方面的修改,我相信對於一般高中(甚至是大學)辯士是不會造成妨礙的;但若是有人對邏輯或理則學真的有興趣(雖然我懷疑這種人有多少),學長便強烈建議有志者要從頭由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相容與不相容概念、基礎三段式論證……等等從頭學起,方能求深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