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在全委會上的講話

情況、突出重點、分類考核、有利發展的要求,建立健全重點鄉鎮以工業考核為主的複合型考核機制,並切實加強對考核結果的運用,調動鄉鎮抓工業發展的積極性。要採取選派年輕後備幹部到重點企業掛聯鍛鍊,對工作成績突出的提拔使用的辦法,創新城市經濟型幹部培養新機制。同時,要注重在實踐中培養、鍛鍊一批熟悉工業、能夠很好地組織和領導工業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型黨員幹部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為工業強縣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以做強龍頭企業為重點,在加速農業產業化上尋求新突破。堅持用工業理念來謀劃農業發展,緊緊抓住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這個關鍵環節,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分而散、大而弱”向“少而精、優而強”轉變,進而夯實和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一是要做強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農產品變為商品走向市場的紐帶,也是帶動形成農產品商品基地的源動力。當前,漢陰農產品成本高、銷售難、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差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與農業產業發展不相適應,導致農業產業鏈條短、商品化程度不高。我們要按照“招商引資新建一批,改革改造鞏固一批,創造條件培育一批”的思路,通過走出去宣傳推介,力爭引進一批肉類加工、中藥材認證和加工企業在漢陰投資建廠,積極扶持秦龍、秦皖、禾燁等一批外向型企業,帶動畜牧業、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力爭實現30萬頭良種豬、萬畝藥材基地的發展目標;對繅絲廠、油脂化工廠等生產經營不正常的國有集體企業,要採取依法破產、長期租賃等方式進行改革改造,盤活閒置資產,使其重新發揮作用,帶動全縣8萬畝桑園、10萬畝油菜、20萬畝優良糧食基地的生產;對魔芋、黃姜、葛根、茶葉等加工型龍頭企業,要積極創造條件,最佳化環境,搞好服務,促其迅速做大做強。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使農業從單純的原料生產向生產銷售的終端商品轉變。二是要擴張主導產業。繼續按照“強牧、提桑、優糧、興藥”的思路,組織農民、龍頭企業在擴大主導產業種養規模、提高產品品質、打造特色品牌上狠下功夫;突出抓好生豬養殖規模的擴大,蠶桑生產的提質增效,優質糧油生產的改良挖潛,中藥材的認證和加工,努力通過1—2年的不懈努力把漢陰建成畜牧大縣、蠶桑強縣和優質糧油基地縣。三是要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扶持農民走出土地,走出鄉村,向二、三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或經商辦企業,或從事服務業,或外出務工。並以此為基礎,積累資金,掌握技術,逐步由半農半商、半工半農的“兼業”戶向全工全商的“專業”戶轉變,最終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城鎮人口。四是要加強對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與套用。進一步強化科技興

農觀念,儘快建立起政府指導和市場引導相結合,公益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農技人員和企業技術人員廣泛參與的,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重點圍繞擴張主導產業,做大特色產業,示範和推廣一批良種良法種養方式和標準化節本增效配套技術,依靠科技進步改良品種、提質增效,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

(三)堅持分類指導原則,在推進農村城鎮化上尋求新突破。科學發展觀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實際上就是要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別,推進農村城鎮化。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立足縣情實際,根據縣城、中心集鎮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建設基礎,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原則逐步推進。在縣城建設上,要體現城市品位,反映文化內涵,有利產業發展,突出南區開發重點。嚴格按照市場手段運作,合理經營南區土地、設施等資源,扶持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以多種靈活方式參與南區重點工程、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吸引更多的人、財、物向縣城集中,努力使縣城儘快成為產業發展、人口聚集的堅實平台和載體。在中心集鎮建設上,重點以完善功能、培育產業為主。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採取市場化運作辦法,進一步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集鎮功能,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民營企業進入集鎮投資創業,從而促使境內外各類生產要素向集鎮聚集,提升人氣,繁榮市場,拉動消費增長,帶動三產發展。同時,要積極探索並逐步推進在戶籍、就業、社保等方面實行城鄉一體化管理機制,切實解決好農民和外來投資者進入城鎮創業、生活的體制性障礙,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