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家長培訓會教師發言稿

3——6歲是孩子認知能力的形成時期,必須接受正規的幼兒教育,在幼稚園集體的生活中,學習了交往能力。如果這個時候不上幼稚園在家裡圈養著,孩子長大後可能和同學關係發展不良,不會和人相處。這個時期也是書面語言的發展時期,家長要多用書面語言和孩子交流,比如叫孩子吃飯,要說,要吃午飯了,快去把手洗乾淨。千萬不要說吃飯飯了,洗手手去。上了國小後,有些孩子寫作文,總是出現一些口語,造成作文表達不清楚就是這個時期家長忽視了書面語言的培養。現在是6歲入學,我們一年級的孩子剛好6歲,家長們一定要抓好這一年,生活中用書面語言和孩子交流。

7——8歲是孩子第二個反抗期,這個時期也就是孩子上國小二、三年級的時候,正是立規矩、養成好習慣的最重要時期,所以,這個時候家長要有耐心和原則,不允許的事情就堅決不允許。俗話說7歲8歲狗也嫌,就是說這個時期的孩子比較難管,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就要立場一致、堅決鎮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6——12歲,也就是整個的國小階段是孩子自信心建立的關鍵期。要求家長多賞識、鼓勵孩子,孩子的成就感越多,就越自信。

11——15歲,也就是國小5、6年級至國中階段,是孩子的最後一個反抗期,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就不能堅決鎮壓了,要權利下放給孩子,多提供建議,少一些批評,這個時候的孩子會給家長頂嘴,這個時候家長寬容些,微笑一下就夠了,如果很上火,轉頭走開,也不要大發脾氣逼著孩子認錯。

15——18歲也就是高中期是人生目標的梳理時期,將來孩子朝什麼方向發展,發展到什麼高度,要幫助孩子定位,並給他足夠的期待和信賴。這之前國小國中階段呢,家長就沒必要給孩子樹立多么遠大的目標,什麼清華北大,什麼科學家醫生之類的。孩子對這些根本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些近期的小目標,比如,這學期咱要做到練一手好字,下學期要形成每天讀課外書的習慣。

3、兒童的差異性:

可能很多家長都了解因為先天因素的不同,每個孩子的長項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屬於學習型,有的體育好,有的是文藝苗子,有的善於記憶背誦,有的善於推理邏輯。所以,孩子上學後不管學習成績如何,我們都不能小瞧任何一個孩子,而是應該善於發現孩子的潛質、興趣在哪一方面,然後把精力多放在這方面一些,幫助孩子完成他的樂趣、夢想。千萬不要一看到孩子學習出現暫時的問題就知道火冒三丈,甚至罵孩子笨蛋,那孩子一旦認為自己真是笨蛋,家長哭都來不及了。

4、關於素質教育

相信家長對素質教育這個詞語並不陌生,但是,什麼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家長對此有誤區有迷惑,現在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首先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特長班彈鋼琴跳舞打桌球學表演,這不叫素質教育。其次許多家長認為管他什麼素質教育學習好才是硬道理,一天到晚就盯在分數上,分數高了就認為萬事大吉,分數低了就焦躁不安。這肯定不是正確的教育觀。那什麼是素質教育呢?簡單一個詞“身心健康”,怎么看待這個詞的內涵呢?身體健康容易理解,就是讓孩子多鍛鍊身體,毛主席都說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家長要幫助孩子選擇一項他喜歡或者適合的體育運動,並做到堅持一年四季不放棄。比如游泳、爬山、跑步、打桌球、籃球等等。家長要給自己和孩子制定一個紀律,每個周末拿出半天時間專門進行鍛鍊。心理的健康比較複雜,包括適應環境、與人相處、悅納自己、責任自立等等。而目前的孩子恰恰這些方面都是弱點。學習被父母逼著,時間不珍惜,不幹家務活不注重別人的感受,心理承受能力差這些現象家長應該重視,和學習一樣重視,給家長几條親職教育的建議:國小學習任務很輕鬆,每天放學後完全可以先勞動半小時再寫作業。好吃好喝的先讓孩子放到你嘴裡,自己再吃。帶孩子出去玩,家長言傳身教把紙屑放到垃圾桶,孩子就不會隨手扔紙。家長遇到事情不會點火就怒,始終保持禮貌素養,孩子就不會斤斤計較。每個孩子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批評適用於充分自信的孩子,而內向膽怯的孩子就要多表揚多幫助。作家長的很難不打孩子,不要經常打,一旦決定打了,就要讓孩子記住為什麼打他,事後還要和孩子做良好的溝通,讓他明白父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