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小銜接指導家長會講話稿

3、 記憶能力---整個智力能力的基礎。一年級寫100個字,認400個字,拼音,課文背誦全靠記憶。記憶又分機械記憶(死記硬背)和意義記憶(理解後記憶),引導孩子聯想記憶,理解記憶,靠方法記憶。

(三)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1、 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

“書中自有黃金屋”“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讀書能培養專注力,增加自主學習的能力;國小以課本知識的學習為主,讀書是主要學習手段之一,培養孩子愛讀書:首先家長要愛讀書;多與孩子共同讀書,作為消遣;選擇適合孩子的書,避免大部頭書嚇倒孩子;讓孩子隨手可及喜歡的圖書;不局限於課本而是廣泛閱讀;和孩子討論讀後感等。

閱讀

閱讀能幫助幼兒學習。家長能夠幫助孩子閱讀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每天在家裡持續念故事給孩子聽。

增加幼兒的閱讀機會,使孩子能隨意地挑選並閱讀自己喜歡的圖書,無疑是增進學習興趣、促進知識吸收的良好途徑。鼓勵孩子複述看過的故事或兒歌,這是對幼兒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有力促進。

千萬不要在孩子間橫向比較,給自己的孩子亂帖標籤。看到別的孩子能背20首唐詩而自己的孩子只會5首就說孩子笨,這樣的標籤會大大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喪失對學習的興趣。閱讀、背誦不是任務。

聽的習慣與能力是衡量孩子學習能力的標準之一。許多作文優異的國小生,他們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聽的習慣,這對於幼稚園大班孩子的教育是有啟發性的。

傾聽是一種很自然的接受方式。孩子對聽故事、聽兒歌總有著極大的興趣。經常聽聽錄音、聽聽廣播;聽得多,勢必積累得多,在表達時就有了豐富的素材與較強的組織能力。

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不要羅嗦反覆地說。一句話說的多了,則成了可聽可不聽的話。同樣的話說了第二遍,第一遍就顯的不那么重要了;如果有第三遍第四遍,那么先前說過的就成了大可不必去聽不必去記的廢話了。這樣的羅嗦重複對孩子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相當不利,孩子很難直接辨別出哪些是要聽的,哪些是可以不聽的,結果很可能導致孩子沒興趣聽,對什麼都不認真聽,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這樣就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大人要對孩子聽的習慣負責。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過多重複自己的話。

表達

交際依靠表達。進入國小,進入一個新的交際圈,表達自然就顯得重要起來。通常一個善於表達的人,容易獲得別人的肯定;獲得了別人的肯定,自然就獲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學校悶聲不想的孩子,很難讓老師、同學在短時間內了解他、喜歡他;表達能力差的孩子,別人很可能會覺得他笨,認為他懂的少。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導致孩子不自信,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害怕到學校去。

2、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

讓孩子理解時間。兒童初步的時間觀念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如幾點該乾什麼,還有多長時間該乾什麼等,讓孩子感受不同的時間長度。

讓孩子珍惜時間。認識鐘錶,在規定時間做完規定的功課和工作,提高效率。讓孩子知道自己下面要做什麼,有計畫表或作息時間表,自己掌握。做到先學習後玩。承擔因遲到帶來的後果。

3 、克服孩子粗心的壞習慣

粗心不是習慣問題而是學習能力問題,是個普遍而又嚴重的問題。應認真對待和改正。

不要只重視孩子學習上的粗心問題,而忽略注意培養孩子做事情的條理性。糾正孩子粗心首先要培養孩子做事情的條理性,日常生活中避免粗心的情況,才能養成細心的習慣。

●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

1 、養成準時睡覺和按時起床的好習慣,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準時上床,獨立入睡,不輕易改變作息時間。設定鬧鈴,按時起床;和父母穿衣比賽;堅持早鍛鍊等。

2、 讓孩子喜歡吃飯,避免偏食挑食的壞習慣。

3、 熱愛運動,除單純的玩耍,還包括體育鍛鍊,如散步、游泳、拍球、跳繩等。以次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積極心態;家長要參與孩子遊戲,充當孩子的玩伴。

4、 養成整潔衛生的習慣:家長起到示範作用,讓孩子知道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設立孩子自己專用的物品、空間和抽屜,允許孩子將房間物品弄亂,但要自己收拾打掃整潔;經常要求東西放在指定的地方,物歸原處;自己洗手絹襪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自我服務的能力。

5 、自我安全保護:

交通常識(行走,作車,過馬路等);

運動時的安全(遊戲時,體育活動時,玩耍時);

勞動時的安全(擦黑板、玻璃,用剪子、刀子);

意外發生的安全(陌生人,綁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