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談如何當好領導機關參謀

多,保密的責任特別重大,稍有疏忽發生泄漏,就會釀成大錯,有時甚至會造成全局性的影響。因此,領導機關幹部必須有很強的保密意識,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掉以輕心。 十要接受監督,不自恃特殊。在領導機關工作確實有其特殊性:身份特殊------與領導保持著一般同志所沒有的密切關係;工作特殊------在領導直接授權下辦公行事,而且能夠為領導的決策當參謀;環境特殊------出入基層官兵禁止的領導核心部門。這些特殊性,取決於部隊建設的需要,並不是為領導機關幹部個人設定的特權。領導機關幹部決不能倚仗這種特殊性而當特殊公民、特殊黨員,拒絕接受監督。要過好組織生活,定期向黨組織匯報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情況,自覺徵求黨組織及同志們對自己的意見,接受黨組織的幫助和監督,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經得起黨組織和民眾的檢驗。 6.機關幹部成才“十字經” 作為一名領導機關幹部,要乾出點“名堂”來,稱得上把刷子,算得上個人才,我認為最基本的要具備10個字,即:“看、問、思、辯、抄、背、記、寫、改、熬”。如果加點語法修飾,可在這10個字前邊各加個“多”字,就是:“多看、多問、多思、多辯、多抄、多背、多記、多寫、多改、多熬”。 一、多看 “看”,是學習、是接受、是攝取成才信息量的主渠道。中國有句俗語: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看什麼?我認為,一是要耐住性子看大文章。諸如~“七一”講話、“5.31”講話和黨的xx大報告。這些文章大都是整版整版的,有時真有點望而生畏,但你不看就把握不住中央的精神,就缺乏政治上的敏銳性。這就要“逼”著自己,耐著性子,看深看透。二是要靜下心來看那些所謂“乾巴巴”的理論文章。象社論、評論員文章、理論研究文章等。這類文章抽象概括,難以引起興趣,須靜下心來細嚼慢咽。長年堅持看,思維的層次就會潛移默化地提高。三是要提起神來看緊貼中心工作的動態文章,象四個教育、落實《綱要)、貫徹《條令條例)等,這些宣傳中心工作的文章,要隨時追蹤,從全局上把握,並預測下一步的宣傳重點。怎么看?一是要挑出來看。一個人一雙眼睛,什麼都看肯定看不過來,這就要善於“挑”。“挑”就是選擇。要從一本書、一張報紙中挑出一篇或幾篇,從一篇中挑出一句或幾句。有句俗話說“看報看題,看書看皮”。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它的道理。這么多報、這么多版、這么多文章,先抓住題目“略”看一遍,再去重點閱讀,是很重要的。二要“串”起來看。諸多報刊集中對一項工作宣傳,信息量很大。經常串一串,橫看成嶺側成峰,角度、重點各不同。三要帶著“問號”看。就是要有目的性,帶著新情況新問題和這樣那樣的困惑,然後到書、刊、報中尋求答案,拉直“問號”。 二、多問 有句老話,叫作“學問”。學問學問,學貴在問。多問必定多獲。這道理很淺顯,但有的同志卻不習慣,缺乏問的緊迫感,存有問上級“怕露底”,問下級“怕掉價”,問同級“怕矮人三分”…的想法。要做到多問,必須從怕問中跳出來,確立不恥下問的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問就問個明明白白,問個透透亮亮。 三、多思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罔:沒有、無。如果看了問了而不去思,就難以在腦子裡留下東西,最終是學而無獲,或收效甚微。大家知道,古人作詩有“三上”:馬上、廁上、枕上:騎在馬上,蹲在廁所里,躺在枕頭上都在遣詞造句,真是絞盡腦汁!毛主席觀看歌劇《白毛女》,當看到喜兒被逼進山洞的場面時,一拍椅子站起來,有感而發:“不造反行嗎?”弄得警衛人員很緊張。顯然,毛主席是站在階級的高度去思考的,否則不會有這樣的激情和精闢的論述。而我們有的同志卻不那么善於思考。報也看了,書也讀了。眼睛忙,腦子閒。這樣的讀,叫“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同等條件,同一時間,同看一篇文章,收效大不相同。為什麼?除了智商的因素外(這個因素微乎其微),就是“思”的程度不夠。思的越多、越深就越有收穫。總結前人經驗,在“思”的問題上要做到三個善於:一是要善於逆向思維。一個少女掉入水庫,岸上百餘人圍觀而不救。跑來一名解放軍戰士,跳入水中,冒著生命危險把少女救了上來。有個記者報導了這名戰士捨己救人的事跡,報上只登了200字。又有個記者寫了《救救這些“落水”者》,文章指出,落水者當救,岸上這些見死不救的“落水者”也當挽救。後者不僅登2000多字,而且還加了編後。兩個記者一個順向思維,一個逆向思維,報導效果大不一樣。二是要善於向縱深思考。行者百里半九十:鍥而不捨。老子曰:“挖井七仞而不及泉,廢井也。”(仞是計量單位,7仞約等於2丈多一點)。挖至7仞沒有出水,是廢井,而7.1仞出了水,甘泉涌流,就是好井。成功往往只差那么一點,而這一點常常就是成敗之分。因此,我們提倡思得深些、再深些,切忌淺嘗輒止,成為“廢井”。三是要善於發散性思考。就是多向的思、輻射性的恩,由一點思及一片。由點及面、由表及里:舉一反三。 四、多辯 ~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有句名言佳句:“在與人討論中形成思想,在寂寞中寫作”。這句名言佳句道出“辯”的重要性。“辯”,就是要與別人多“侃”,也就是多交流。“侃”的好處很多:它能闡明自己的觀點,求得別人幫助。你“侃”的時候,別人可以挑剔,也可以引伸,相互啟發吸取營養、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要“勤抬槓”。常有“抬槓學藝”的說法。對拿不準的,先立起個靶子來,來點“引人燒身”,三抬兩抬,不明白的明白了,拿不準的拿準了。 五、多抄 有句俗話,“水平高不高,看你會抄不會抄。”有人忌諱這個“抄”字,我認為這句話是戲言,也是一句好話、行話,是經驗之談,是成才不可逾越的一步。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周總理講:“什麼是靈感?靈感就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長期抄、長期積累,就能達到“偶然得之”的境界,就能抄出靈感來。抄能鑑別,抄能記憶,抄能積累,一舉好多得,何樂而不為?當然,抄要抄“意”而下抄字,要源於原稿,高於原稿。通過加工提煉,抄到別人“找不到取處”的程度。 六、多背 時下,有些人不提倡背。這種看法偏頗。不提倡背,是不提倡把背作為衡量好差的標準,不提倡死記硬背,而不是不讓背,否定背。大凡有學問的人都背了一肚子、裝了一腦子。常言道:熟讀唐詩300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背是成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