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校長會發言材料

2、重學輕練。學的時間過長,而用於訓練的作業主要在課內,量很少,時間很短,導致重學輕練。“一個正確的認識,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完成”,因為“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例不十,法不立”。

3、要求寬鬆。一是不要求人人完成,二是不要求全部完成。“看起來很美”:滿足了學生多層次的需求,不讓學習困難的學生背負過重的壓力,著重於訓練的有效性。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1)削弱了學生與學習上的困難作鬥爭的信心和勇氣,見到困難就放棄,碰上“敵人”就“投降”,養成不完成任務的壞習慣。(2)“對學”、“群學”形同虛設。正因為中下等學生學習有困難,差生才熱望優生解疑,優生才有機會施以援手。如果允許有差別地完成學習任務,那么差生不練,優生不幫就變成理所應當。(3)因為部分學生、部分題目沒有做,展示時,沒有解題體驗的學生必然沒有參與的熱情,參與了也昏天黑地,浪費時間。

4、追求結果,放棄過程。把批改簡單地理解為讓學生知道答題的結果。有時索性採用發放答案的做法,使學生產生依賴思想,不願意深入鑽研,也不會另闢蹊徑,多角度解題,創造性、求知慾受到壓制。用預設的結果,壓縮了學生奮力登攀的時間和空間,為有惰性的學生“抄答案”提供了條件。

三是批改中的問題

1、缺少思考。批改一般沒有記錄,缺少思考,作業反饋時一是憑自己批改時的粗淺印象傳遞一下答題情況,表揚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學生,批評幾個不太認真的學生,隨後就進入“講評”階段。由於批改時沒有分清重點題、一般題,講評時只好從頭到尾,一題不拉地組織點評,使講評重點不突出。又由於沒有記錄犯有典型錯誤的學生名單,提問時往往盲目隨意,有時會導致被提問的學生答案全部正確,或犯的是個別性錯誤而產生講評低效現象。更由於批改時沒有深入思考,想當然地評析,使評析達不到揭示原因、規律、方法的深度。

2、機械呆板。一個教學行為是否重要和必要,必須站在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否有利的角度去判斷。站不對角度,批改往往變成僵死的、無活力的教學行為。例如不管作業量多少,批改難度如何,批改時間是否足夠……強調“有發必收”、“有收必批”。結果一是以大量的、機械性的批改時間,擠占了教師的備課、選題、編練習、個別輔導的時間,導致有的教師以“集體備課”、“二次備課”為名,拿著別人的編寫的教案倉促上陣,上課時只能“灌輸”結論,並穿插一些空話、廢話、國語。有的教師編寫練習時忽視“先做”和挑選,“撿到籃里就是菜”,讓學生做了缺少典型性、數量多而收效低的“作業”,隱形浪費了學生的作業時間和教師的批改時間,上課的點評時間。而且教師一天到晚,為這樣的低效勞動而忙忙碌碌,甚至疲於奔命。

3、目標偏移。批改的目的一是從總體上了解學生每道題的正確率,以尋找講評的重點;二是尋找學生的錯誤類型,以便探究其錯誤的原因和避免錯誤的辦法。但是,在某些教師的操作中,批改的重點不是放在題目上,二是放在評點學生的學習態度上,目的是檢查學生是否“盡力完成”。就學生的得益角度看,這樣的批改只有思想教育的意義,沒有學識與能力提高的意義,也就是說在“三維目標”中只落實了“情意目標”,其餘兩個目標都落空了,因此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批改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意義和價值。

四是展示中的問題

1、展示的內容缺少選擇性。“導學案”中的內容一般可以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數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數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個別不理解的。展示應該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數同學都有教訓值得吸取,有規律方法值得總結的題目拿出來展示,才能達到效益的最大化。假如老師對學生的自學情況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自己無法選擇,只好“由課代表臨時指定各小組展示導學案的不同內容”,導致每道題都必須展示,一道也不敢不展示。這樣就出現了低效現象:只有個別學生錯誤的題,(甚至全班無誤的題)也要展示,結果多數同學“陪綁”,浪費了時間。

2、展示代表的選擇沒有針對性。參加展示的學生理應是代表了某題的某種錯誤類型的一個或幾個學生,這種展示才對具有同類錯誤的學生具有教學作用。但是由於同樣的原因,教師“兩眼漆黑”,只好課上各小組組長指定代表進行課堂展示。組長盲目指定的結果,就有可能會出現該生展示的內容100%的正確,做錯的學生不能從中吸取教訓;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個或幾個學生做錯該題,讓參與展示的多數學生浪費時間。也有的展示是只請差生,這樣做,沒有學習困難的“優生”受害最深,長此以往會出現“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再說,展示代表固定請差生,有可能導致其它學生不認真完成“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