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口才

一位教育專家說得好:“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只顧宣洩自己的情緒,缺乏對孩子個性的了解和起碼的尊重,不注意說話的方式和效果,結果使孩子產生排斥、逆反心理,導致彼此溝通受阻。那么,父母如何說才能使孩子樂意聽從呢?

●你打算做什麼生意呢——拒絕的話引導著說

高二暑假的一天晚上,小煒突然向父母提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想退學做生意。一聽這話,媽媽很惱火,極力反對,但爸爸卻笑著說:“兒子想給我們減輕點負擔,是件好事嘛。”在把孩子的媽媽勸回臥室後,爸爸與他一起在客廳沙發上坐下了。爸爸微笑著問他:“你打算做什麼生意呢?”小煒說:“不知道,沒仔細想過。”爸爸鼓勵他馬上想想,小煒心不在焉地說:“我看賣水果就不錯。”爸爸沒有否認兒子的想法,而是幫他分析:“這個生意應該不錯!不過,你知道上哪進貨嗎?”小煒依然說不知道。爸爸接著問:“你了解這裡面的差價有多大嗎?”他還是說不知道。爸爸又接著問:“你掌握水果的保鮮技術嗎?”小煒搖了搖頭。爸爸再問:“你怎么籌到第一筆做生意的本錢呢?”小煒說沒有想過。爸爸很“遺憾”地搖了搖頭說:“爸媽都是拿死工資的,不可能給你提供資金,看來這個生意你是不能做了!水果這個東西,利薄,損耗還挺大,你即使能找到願意出資金做這個生意的人,可你什麼都不懂,人家也不敢給你投資呀!而且你看看現在批發水果的那些老闆,基本上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戶,你無論從貨源上和資金上,都很難與他們競爭。”爸爸的這番分析使小煒意識到做水果生意的盲目性,覺得爸爸的話確有道理。爸爸又問他還有沒有別的生意可做,小煒陸陸續續又想了幾個,但每一個都在爸爸的透徹分析之後,被他自己否定了。小煒很沮喪,他開始明白自己低估了做生意的難度。

但是爸爸沒有就此給他下回校讀書的結論,而是循循善誘地說:“做生意並不像你想像中的那么簡單,要不大人都發了,輪不到你這么小的孩子去撈錢。你現在的任務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長大。”

小煒沉思片刻,點了點頭,答應爸爸繼續上學去,不再想經商的事了。第二年,他在學習成績有所提高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畫畫的特長,考上了一所美術學院。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對一些不合理、不現實的要求,父母當然要拒絕,但要注意方式,如果態度生硬,語言粗暴,就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上例中小煒的爸爸處理得就比較巧妙。面對小煒棄學經商要求的草率和盲目,他沒有簡單地予以否定,也沒有大談“沒有知識將來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大道理,而是在循序漸進的啟發中讓孩子明白自己想法的幼稚,最終一步步引導孩子把心從經商的“牛角尖”里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