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中國夢徵文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xx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美麗構想;要建設美麗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民收入翻一番;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國夢所勾畫的藍圖,也為高校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台。實現中國夢,最為重要的應該是培養品學兼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大學無疑成為培養建設者的重要搖籃。作為一名高校人文學科教師,緊緊圍繞在建設美麗中國進程中如何做好人才培養工作責無旁貸,要認真思考,查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全面、協調地發展自我,提高人文科學能力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對教師的高要求,寄予著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期望。選擇教師職業就意味著要受到更多的約束,教師從事教人求真的事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就必須在道德上不斷完善,在學識上不斷提高。現在依然存在重技術輕人文的傾向,主要有兩個原因:1、科學技術的價值表現是直接的,作用發揮是顯性的、快速的和及時的;人文科學的價值表現是間接的,作用發揮是隱性而緩慢的、延後的。人們看到了科學技術直接帶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改善,卻忘記或者忽視了推動這種變化的思想觀念的作用,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關係的改革和調整的力量,淡忘了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正是因為思想解放和由此推動的改革開放,才會有我國三十年的科技、經濟與社會如此快速的發展。2、人文科學是研究人本身及由人所構成的社會的,這樣的研究對象雖然不變,但其內容卻永遠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由於研究者思想觀念和方法的不同,對同一對象可以進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得出不同的認識和結論,不同時代對同一問題也可以得出不同的認識。所以,人文科學的許多研究成果,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也難以獲得普遍的認可。這在客觀上增加了對人文科學作為科學及其所擁有價值的懷疑。

人文學科教師要積極克服這一現象帶來的消極影響,全面、協調地發展自我,提高人文科學的能力,即知覺能力、回憶能力、評判能力、公正能力、抉擇能力、市場能力。因為人文科學能使人們獲得關於對待世界、對待他人和自身、對待生活的恰當觀念和態度,從而在個體或社會角度上,正確認識、處理人在生存和生活中必然遇到的三種欲望:權力、榮譽及財富,不為之所累,使自己達到快樂自由的境界,實現人生的真正目的,這樣的人格才堪稱健全。人格健全的教師具備以下主要特點:1、能夠積極的開放自我,正確地認識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局限並對生活持樂觀向上的態度;2、心胸開闊,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對不同的人際交往對象表現出合適的態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際關係中具有親和力,深受他人喜歡;3、人生態度樂觀向上,生活態度積極熱情,有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能夠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頭腦中非理性觀念較少;4、人格獨立、自信自尊,並具有自我發展、自我塑造與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開發自身的創造力,創造性地生活,發現生命的意義並選擇有意義的生活。人文學科教師就是要有不斷完善自我的定力,占領道德制高點,成為高尚道德情操的一面旗幟,這樣才能率先垂範,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並“敬而受教”。

汲取文學經典營養,確立正確的人格支點

由於文化歷史背景的距離,文字和思想上的一定隔閡,有些教師和中學生甚至大學生一樣,輕視或厭惡對古文的學習,認為太遙遠太古老太陳舊,與他們的生活相差太遠。有位中學生在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權威欄目中甚至建議刪掉《詩經》的精華篇章之一——《氓》,足見這種觀點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應該意識到這是一種盲目的、胡塗的觀點。文學經典大都文質兼美,是我國優秀的文化歷史遺產的一部分,具有無可替代的淨化心靈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