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自己整成“工作狂”

據日本專家統計,不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工作狂”的人數都在不斷增加。在過去的XX年中,美國的工作狂增加了5成,日本增加了7成,在我國也增加了至少4成。

以前,在許多國家的詞典中,“工作狂”均被列為褒義詞,但現在已經逐漸轉化為貶義詞。原因在於,“工作狂”的工作效率不一定很高,相反,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等問題凸顯,很多公司現在不再需要“工作狂”,而是講求真正的效率。

“工作狂”的人往往是a型人格,其特徵是:一,雄心勃勃,爭強好勝,對自己寄予極大的期望;二,苛求自己,不惜任何代價實現目標;三,以事業上的成功與否,作為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四,把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的,試圖在極少的時間裡,做極多的工作;五,終日忙忙碌碌、緊緊張張,不知道放鬆自己,極不情願把時間花在日常瑣事上。

a型性格的人,由於對自己期望過高,以致在心理和生理上負擔超重。他們抱著“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堅定信念,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拚命完成超出自己實際能力的既定目標。由於長期生活在緊張的節奏中,其思想、信念、情感和行為的獨特模式,源源不斷地產生內部的緊張和壓力,從而高度損害自己的健康。心理學研究認為,“經常想到有許多事情要做,卻沒有時間去做”,這種左右為難的複雜心態,會使人緊張、憂慮得心力交瘁,各種疾病便會隨之發生。

企業老闆、單位領導還覺得,“工作狂”的“忘我工作”為本企業或本單位帶來了巨大的效益,而且為員工樹立了榜樣,故多數“工作狂”被評為“先進”,成了“骨幹”或“紅人”。但美國心理學家斯賓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屬心理變態,在各單位的低、中級管理人員中尤為常見。“工作狂”與對工作有熱情者有本質區別———前者往往並不熱愛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難從工作中得到快樂,而只是拚命地工作以求某種“心理解脫”,此外他們在工作中還常常強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現問題或差錯便羞愧難當、焦慮萬分,卻又將他人的援助拒之門外;而後者則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從工作中能獲得巨大樂趣,出現失誤時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懊惱不已,相反卻會聰明地修正目標或改正錯誤,同時也注意與同事和上司協調、配合,人際關係相對融洽。

人力資源專家分析,儘管前者的工作量要比後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都明顯不如後者。專家們建議:要是發現企業員工出現“工作狂”的某些典型症候,應有意識減少工作量。不妨建議其列出一份工作日程表,先將一周的工作項目和工作時間一一寫明,然後考慮哪些可以完全放棄,或至少暫時放棄,哪些可交由他人或與他人合作完成,訂出新的工作日程表。“工作狂”的工作特徵往往是:事務沒有輕重緩急,一律嚴肅對待,搞得自己看上去很忙,其實,沒忙太多正經事。具體怎樣才能解除“工作狂”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過度緊張和壓力呢?

解除精神壓力的秘訣,存在於每個人的思維中,因為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能夠決定我們對壓力的看法。當我們面臨困境時,要有“山高自有人行道,船到橋頭自然直”的灑脫氣慨,冷靜地應付各種變化,以減緩精神緊張和心理波動。一個富有彈性思維的人,比較容易對付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因為困難和挫折的程度,取決於當事人的心理體驗;困難和挫折的轉機,取決於當事人對困難和挫折所持的態度。因此,我們應該學會運用彈性思維,化逆境為順境、變挫折為動力、化不和為友情,為自己創造一個積極、有序、寬鬆和諧的生存環境。

專家們的另一新發現是,“工作狂”的“生成”還可能與其童年時代接受的教育息息相關。實際上在“工作狂”中,有占8~9成的人在孩提時代受到來自望子成龍的父母親的過分嚴厲的教育。在這樣的家庭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往往過高甚至高得"離譜",可憐的孩子一旦稍有閃失便會遭到批評乃至重罰,最後孩子心理上可能出現障礙,長此下去,孩子長大了極可能成為“工作狂”。所以,如果不想產生一代又一代的“工作狂”,企業員工不僅僅自己要注意的a型人格問題,也要注意自己的孩子,不要讓工作積極的假象掩蓋了生活的真諦,把自己搞的緊張,連自己的孩子也不放過。試構想,一家人都是“工作狂”,還有生活樂趣和身體健康嗎?

 

出處:北京人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