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的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是對中國管理最具有破壞性的力量

一、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的鼻祖德魯克在美國倍受指責

1.戴明稱目標管理是對美國管理最具有破壞性的力量
瑞法爾•阿克雅(Rafael Aguayo)在他的《戴明博士(Dr. Deming)》一書中寫道:
“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著名的管理學者,管理諮詢專家,十分積極的倡導一個績效考核系統,該系統被德魯克稱為:‘目標管理(MBO –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其他一些管理學者,那些在現實世界中把公司做倒了的管理專家們,也積極地推動了目標管理。目標管理的概念是如此整潔,使美國的經理們舒適滿意地感到: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是必要的,會使員工們更好更努力的工作,進而可以提高公司的生產效率和利潤。
但是,戴明在1980年代十分明確的告誡:績效考核、不管稱它為控制管理或什麼其它名字,包括目標管理在內,是唯一對今日美國管理最具有破壞性的力量。美國可以出口任何東西,就是不能出口美國現在的管理方法,至少不能出口到友好的國家。”

2.彼得•斯科爾特斯稱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為夢想清單
彼得•斯科爾特斯(Peter R. Scholtes)在他的《戴明領導手冊(The Leader’s Handbooks)》一書中寫道:“目標管理法多少只能算是‘心想事成’的夢想清單,無異於我們兒時聖誕節前或生日時的祝願。‘我有些心愿,’老闆這么說,‘現在你要負責將它們實現。’
這樣一點都不費腦筋。它不叫領導力,而只表示不想用心思考,並且放棄領導。”在彼得•斯科爾特斯看來:
(1)績效考核行不通。
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研究證實,某組織實施績效考核,狀況就會更好,更多看到的是,一個企業花費資金和精力在諮詢公司的幫助下,建立了績效考核系統,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就會發現由此產生的弊端和問題,在沒有見到績效考核的效果之前,就已經讓企業領導焦頭爛額,承認自己曾努力推動的績效考核管理的失敗,自然是一件很多企業領導不願承認的現實。
績效考核成功嗎?根據蒂莫西•謝爾哈特(Timothy Schellhardt)在《華爾街日報》(1996年11約9日)的報告:九成以上的績效考核制並不成功。彼得•斯科爾特斯(Peter Scholtes)懷疑實際上比這更糟。
(2)績效考核與領導力和團隊協作不相容。
績效考核使每一個員工與其主管之間,都有個別績效期望與評審之關係,決定了員工的個人利益,在團隊成員之間形成了競爭的關係,相互幫助就會使自己績效下降;而團隊成員與團隊之間,則有期望及互依關係,有時候,員工必須面對主管期望與團隊期望相衝突,從而必須有所選擇的窘境,究竟要以主管還是以團隊為重呢?通常是遷就主管而捨棄團隊。
領導的政策和做法,可以表示出對人是信任或不信任、對人忠誠或不忠誠。績效考核反映出領導對員工的態度,會促使一個團隊的分裂和漠不關心,使組織失去溫暖,喜歡怪罪別人,員工士氣低落。
(3)績效考核使系統失去不斷改進的機會。
儘管績效考核的正式目的也許是為了改進,然而卻長流於評定及判斷,反而少於改進有關,多淪為對受評者個人的掌握,而改進系統和過程需要的是反饋而不是判斷。
績效考核的焦點絕大多數放在個人身上,有時放在小組上,而大多數問題與在於改進系統和過程本身,不在個人或小組上。改進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改進系統及找出問題的系統成因正確方法,另一種是想改進個別員工並找出罪犯的方法,績效考核就是以找罪犯為主的解決方式,它其實鼓勵表面化,鼓動人們問“誰?”而不是“為什麼?”。忽略了系統會有偏差,絕大多數問題是由系統本身引起的事實,從而失去了不斷改進系統和過程的機會。

3.日本(戴明)式和美國(目標)式管理在1980年代已決出了勝負
1940年代,戴明等人對美國戰爭產業教授統計過程控制學(SPC –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