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究竟怎么啦?

在你的課堂里,學生有自始至終什麼書都不拿出來,呆坐的嗎?有睡覺的嗎?有吃東西的嗎?有拿著試卷只寫個名字的嗎?有上了半節課就想溜的嗎?有拿著“文曲星”玩遊戲的嗎?有連續幾天躲在網咖不來的嗎?……而且,無論給他們進行多少理想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都無濟於事——是不是這樣?(到了初三,這類學生除了長了個兒,文化知識的積累從某些意義上說幾乎是零,為了便於敘述,請允許筆者在後文稱其為“空白生”。)

我問了幾個不同學校的同行,沒想到答案居然驚人的一致:“有!越來越多!”

我不禁納悶兒:素質教育實施了這么多年,呈現的局面竟然讓人如此尷尬!素質教育究竟怎么啦?是學生素質大幅度提高了,還是教師的素質跟不上時代矯健的步伐?好久,我困惑得像八旬的老翁,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還清楚地記得去年暑假前,一位即將退休的高級教師述職時質問蒼天:星星還是那顆星星,為什麼月亮已不是那個月亮?!

我曾問過班上的幾位空白生:三年了,你學會些什麼?他們顯得很難過,一臉木然,聳聳肩:老師,我不怪你們,我對學習不感興趣!我追問,那你對什麼感興趣?他們說:打球、唱歌、玩兒(筆者估計他們此處所指可能是“交友”)、網路遊戲……可是學校沒有!(中央雖三番五令整治網咖,可是網咖“風景這邊獨好”。)

說實在的,筆者非常同情這些空白生。三年啊,1000天啦,這些學生幾乎什麼也不會,居然和所有學生一樣,用同樣的課時學同樣的——甚至根本不感興趣的課程,上交自己不會做——又不得不交——哪怕是抄來的作業,上課不許乾別的——像一個木頭釘在座位上——還得裝出一副絲毫不討厭老師的違心的表情!

我常常想,國中三年,學生猶如農民在田間跟著農技師學耕作,既然弟子不願學種地,為什麼不讓這幫人去學木匠、篾匠、石匠……?幾年後這些弟子誰的日子過得滋潤,真的還說不準兒呢!由此我又想,“素質教育”是不是要:依學生自身條件,思想水準,相應地培養他們能有一技之長,再適當發展其餘?萬萬不可將泥鰍拉得跟鱔魚一般長!正如我們的校長所說:“至少讓學生快快樂樂度過三年!”

這恐怕是個不錯的想法!可是看看上面:課程表往下派——應開哪些課程,開多少課時,開學前一張“通知”了事,學期中途還得在學生中、家長中“不記名”調查,不知是何用意!頗有點計畫經濟的味道!估計上面認為:培養學生就如做工藝品吧,努力使每一件產品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殊不知幾乎所有行業都有損品乃至贗品。“315”沒用,“12315”還是沒用。我不能明白,有些人是不是認為“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什麼都學,什麼都得學好!”倘如如此,我得好好嘲笑孔子了:你三千弟子,怎么才出了72賢人?我更討厭如今教育界有人叫囂什麼: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懶惰的老師!——這是什麼鬼話,一點都不懂生理學!不懂社會學!更談不上至少不完全懂教育!只圖唱詞新鮮迎合某些人罷了!什麼是教育現狀,什麼是教育出路,到學校里來住上一年半載你就明白啦!——“生產隊”時代的“工作組精神”還是要得的。少去質問老師,老師只不過是戰場上的一個兵!棋盤上的一枚子兒!

我曾想,是不是該根據不同的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安排不同的課時。可是我又擔心:教師如此減員(目前,在崗的教師除寒暑假外,生病的時間就沒有!),傳統的語數外老師師資緊張,體育、音樂、美術、勞技、微機……各科老師又如此匱乏,此路能通嗎?更何況,社會能否接受?

我前不久看到這樣一些訊息,說什麼青少年犯罪率已上升到所有犯罪案件的70%,而少年犯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案的70%。據分析,這些犯了罪的孩子絕大多數曾經屬於厭學者。如此下去,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你猜猜看,形勢如此嚴峻,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教育的問題?

朋友,我們是不是該好好沉下心來想一想:空白生越來越多,而且提筆錯字者層出不窮,打罵老師的屢見不鮮,素質教育該何去何從啊?

加大投入吧,少說點這也不許哪也不許,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吧,起碼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了!如果說人力財力困難,乾脆別提什麼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