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如炒菜

暑期,我為彌補平時因教學工作繁忙給家人帶來的虧欠,便主動把家裡的炊事員工作承包下來。偶有閒暇,也找來幾本有關教育的理論書籍瀏覽了一番,總結出幾點教學心得,發覺課堂教學的過程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炒菜很類似。

一 組織教學如買菜

組織教學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環,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架構,以便尋求與補全新知識的“著附點”,否則新知識無法著附,就不易被學生理解吸收,也就失去了新知識傳授的意義。從學生的角度看就是,他需要“吃”那些知識,愛“吃”那些知識。此時我們老師教學生就如給家人點菜,根據家人的年齡結構,身體狀況,選好要吃的菜的種類,缺胡蘿蔔素,就選胡蘿蔔之類含胡蘿蔔素豐富的菜類;缺蛋白質就選魚類,蛋類等;並根據其身體體質對所選的菜類是否有抵制,如消化系統不良的就不應選擇蛋之類不宜消化的菜,而應換為其他替代品。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何嘗不是如此,通過組織教學了解學生缺乏哪些知識,需進補哪些知識,以便為進一步傳授的新知識尋找著附點,這樣講授新知識學生才易於理解。如在講授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之前,就應該複習三角形的性質定理,這樣再講授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學生就易理解了。

二 傳授新知識的量應依據知識的難易類別,猶如炒菜要考慮菜的類別是否易消化

雖然家人缺乏蛋白質,應補雞蛋,但雞蛋吃多了不宜消化反而有害身體。我們可以採取長期進補,一天一個,如厭食可改吃魚或其他蛋白質豐富的替代品。教學也如此,如發覺學生缺乏某方面的知識就應補上,但要考慮學生可接受的量以及心理厭煩度。如給學生講授立體幾何新知識,由於是學生初次接觸空間概念,學生理解較困難,是個教學難點。反覆練習固然是個辦法,但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程度和是否厭煩。我們老師是否可利用課餘時間讓學生學習一下讓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如:美術能增強學生的立體空間感;或參加社會實踐增強空間意思,這樣既可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又能消除厭學情緒。我們老師也可感到素質教育的重要,這猶如我們經常嘮叨小孩吃飯不可偏食一樣。

三 選擇教學方法猶如選擇烹飪方式

烹飪方式既要考慮菜原料的種類又要顧及家人的年齡特徵和口味愛好。如烹製牛肉,從肉質來說不易爛,烹飪的時間就應長點,因選擇燉、蒸;如要炒的話,就需把它加工成肉絲或薄肉片這樣才易熟;還有一種烹製牛肉的方法就是加入“催化劑”如馬鈴薯,這樣牛肉易熟口味也佳等等。具體選擇何種方式呢?那就要依據家人的口味愛好了。教學有何嘗不是如此。教學內容定下後,選擇何種教學方式呢?那也必需依據知識的特點。首先,看它是陳述性知識還是技能性知識。一般陳述性知識在中學以文科知識為主,主要以識記的方式掌握。即以老師講,學生背的方式就可以。學生掌握的時間較短,但遺忘較快。而技能性知識在中學主要以數理化為主,主要強調以學生練的方式掌握,對待這類知識教師一般強調以學生練為主,它的特點是學習的時間較長,一旦掌握遺忘也慢。這些大方向定下後,還要考慮學生的一些具體情況,如學生的年齡特徵、基礎如何、學習習慣等。老師因選定一些具體教學方法如討論、講練結合、演講、模擬等,並可藉助教具如掛圖、電腦等來幫助教師講解學生理解。這猶如炒菜還必須加上調料增強口味,不但菜要好,更要家人願吃呀!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強調的是因材施教。廚師炒菜,強調因菜炒菜,因人口味炒菜。

炒菜注重“賣相” 強調的是色、香、味俱佳;教學也應注重“賣相”,目的是讓學生願“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