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教學反思五篇

篇一:成語故事反思

成語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非常適合兒童閱讀。因為文字淺顯易懂,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的重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在學生熟練朗讀,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引領學生練習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成語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從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畫龍點睛》的中心人物是張僧繇,故事情節的發展是圍繞人物展開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語“畫龍點睛”的含義。

課上,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想像說話:遊客們是怎樣說服張僧繇為龍畫上眼珠子的?當天氣突變,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後,遊客們又會有何反應?會說些什麼?學生的表現十分踴躍,口語表達還真是不錯,想了許多的理由,張僧繇被說服了,遊客們對他的點睛之筆讚嘆不已。在課堂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習的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學習夥伴,在課中只需稍作點撥、引導,學生的靈氣,學生的創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釋放。

課文一共有三個簡短的小故事,在教學《自相矛盾》時,我讓學生通過對話朗讀,把那個楚國人自賣自誇的語氣給讀出來,並上台表演,把他們所體會到的感覺,表演出來,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笑聲中學習課文,理解課文。《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中南郭先生的心理想法是留白,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對這個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針對這個故事我設計了兩次說話練習,一是說說南郭先生準備混進去時的想法,二是說說他拿到俸祿時的想法。最後,我讓學生想像,南郭先生逃走以後他會幹什麼?由動口,到動手,讓學生寫出自己想像的部分,也顯得比較輕鬆。在教學《畫龍點睛》時,我讓學生通過比較點睛前、點睛後的遊人的表現,這個地方有一個留白,可以請學生進行想像說話,來感受張僧繇繪畫技藝的高超。

篇二:《成語故事三則》教學反思

《成語故事三則》課文中的“濫竽充數”故事中,最後寫到“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在“畫龍點睛”的故事中“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兩個“只好”讓我頓生靈感,我通過讓學生反覆朗讀,從而體味其中的感情。學生結合課文講出了很多讓我意想不到的答案。在“濫竽充數”中的答案為:

1、南郭先生很無奈。

2、為南郭先生感到一絲悲哀,因為他失去了工作,因為他不學無術。

3、南郭先生應該很幸運,竟然矇混了這么長的時間,還得到了俸祿。

4、感到好笑,這樣的結果南郭先生肯定也知道這是遲早的事情,“充數”總是要露出馬腳的。

5、感到可恥,對這樣的人我們不能有絲毫的同情心,只有這樣他才能痛改前非。

同學們帶著各自的感悟讀這句話各有趣味。在“畫龍點睛”中的答案為:

1、有種被逼無奈的感情。

2、“只好”和“輕輕一點”相互對比,突出了張僧繇那種胸有成竹的感覺。

3、不被人理解,也許他為自己找不到知音而難過吧!

然後我又讓學生分別表演這兩句話,同學們表演得惟妙惟肖,也許這是源自我們深刻把握了人物的內心而取得的效果吧!

(後語:文本的把握要找到鍥入點,從而去挖掘文本深刻的內涵;讓文本體現本真的價值的同時,超越文本往往需要我們更多的付出和努力。)

篇三:成語教學反思

今天在組內上了一節研討課,由於時間關係----第三節課只上了24分鐘,沒有如期完成教學任務,並非是執教者的原因。其次,由於時間緊張,課件製作不夠精美;再者,在學生自主答問時,孩子們爭相恐後地搶答,導致短暫的混亂。因此留下了些許遺憾。不管怎么樣,我還是簡單地說說這節課的感受: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12個關於讀書、治學的成語和趣味語文中的看圖猜成語。如果說漢字是人類文化的瑰寶,那么,成語就是最閃亮的鑽石。成語相沿已久,約定俗成,結構嚴謹。人教版教材從一年級的教材開始,每冊教材都有意識地給孩子呈現一些平時常見的成語,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會讀成語、背成語,那是有缺憾的,是與教材的呈現目的背道而馳的。於是,我便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環節設計。

成語在語言交際中的使用率很高,我們在學生年齡小、記性好的最佳學習時期,讓他們多讀、多記些成語,使學生們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成語,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無疑是有意義的。然而以往的語文教學大綱中對成語的教學缺少明確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這一語言“精品”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長期以來,成語教學形式比較單一。由於對成語教學任務不夠明確,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成語的死記硬背,忽視了對成語的意義理解和使用的引導,成語教學流於形式,導致學生在使用成語時出現褒貶不分、望文生義、張冠李戴、自相矛盾、畫蛇添足等亂用成語現象。讓學生在自己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中接觸成語、了解成語、理解成語和運用成語,是目前成語教學的一個首要任務。

一、朗讀中理解

學習成語首先得會讀,在本節課中,我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充分地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形式也多樣,自由讀、領讀、男女賽讀,小組開火車,然後再根據鏤空式鞏固熟讀,達到熟讀成誦。其次就是理解成語,這裡的理解不是要求學生深入理解每一個成語的意思。於是我又設計了:看意思猜成語,讀句子體會成語的含義,引導孩子們聯繫生活實際,大致了解成語的意思。幾個環節下來,孩子對這些成語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中積累

本次教學的任務是“日積月累”,這四個字已經明示了學習方法和目的,教學時,需要精心構思每一次積累的訓練方式。古人云:“不積矽步無以成千里,不擇細流無以成江海”。它重視的是長期堅持的積累過程。從二年級開始,我在鼓勵學生看書的同時,也鼓勵孩子們準備一個專用本做成語(佳句)積累,這是我一直比較注重的方面。平時教學中我也有意識的把包含生字的成語,抄在黑板的“詞語百花園”里,讓學生摘抄,在摘抄中積累。在本堂課的設計中,我也有意安排積累的環節。孩子們通過讀、看、說大致了解成語的意思後,我便出示了與讀書、治學相關的名言佳句佳句,通過多形式的朗讀、理解,再加鏤空式的背誦,不知不覺孩子在課堂中便積累下來了。

附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 杜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明末清初 顧炎武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三、積累中運用

用學習積累成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要現學現用,能將所學的成語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中很自然地表現出來,那才是成功地學會了成語。教學這12個成語,我採用了“選詞填空”,“聯繫生活用成語”,“讀成語故事談學習收穫和體會”,豐富積累,學以致用。

短的二十四分鐘分鐘,孩子們的學習狀態一直處於興趣盎然,在學以致用的環節中,時時碰發出了令人驚喜的靈感火花,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了積聚、理解、運用成語的目的,更體驗到了成語的無限魅力。可惜的是由於時間關係,“聯繫生活用成語”,“讀成語故事談學習收穫和體會”,都沒有完成。

新課標特別重視積累和實踐。要學好語文,平時多積累最重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都要重視學生“字詞句”的積聚。採用多種方法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

篇四:《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濫竽充數》在結課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學了這個故事,你覺得南郭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其中有一個學生說:“我覺得南郭先生很聰明,他知道齊宣王愛聽眾人一起吹竽,他就混進吹竽隊里,騙過了一次又一次,後來他聽說齊泯王愛聽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吹,他就溜走了,說明他會見機行事。”其他學生聽了,有的點頭說對,也有的竊竊私語。很顯然,文中的南郭先生是個**,他在樂隊里濫竽充數,騙吃騙喝,我們當然不能以讚賞的眼光去看待他的這種行為,學生的這種理解是不恰當的。於是,我把問題拋給了學生:“你們認為南郭先生是聰明的嗎?”學生們經過了考慮,最後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南郭先生是有點小聰明,但他的聰明用錯了地方,他用來騙人,那就是壞人。聰明是用來讚揚一個人有智慧、有頭腦的,不能用來形容南郭先生這樣的人。”我又緊接著問:“那你覺得用什麼詞來形容他比較好呢?”學生找出了狡猾、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等詞語。

《語文課程規範》中指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同時也強調要注重學生閱讀體驗的價值取向。但是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這兩者又經常會發生牴觸。如這個優秀教學設計中,學生用“聰明”這個詞來形容南郭先生,這肯定是與社會價值觀相違背的。這種時候,教師就要發揮主導作用,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引向正確的價值軌道。在這裡,我並沒有強壓給學生我的觀點,而是引導學生自身去討論,去發現,既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南郭先生是有點小聰明,又強調了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這是狡猾、投機取巧,這種聰明要不得。

篇五:大班成語故事狐假虎威教學反思

大班進入幼兒銜接階段,但我發現不少孩子還存在向故事裡的老虎和狐狸一樣,欺負別的小朋友,也為了幫助小朋友理解掌握一些辭彙。因此,我制定本次的活動目標為:

1. 知道故事名稱,主要角色和故事情節,會自己講述故事;

2.通過故事,讓幼兒懂得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團結,互相關心,不能欺負其它小朋友;

3.理解辭彙:半信半疑、魂飛魄散、仗勢欺人。

這三個目標中蘊含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知識能力的獲得和情感方面的培養,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能對照自己平時的行為,懂得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團結,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能欺負別的小朋友”逐步深入,幫小朋友改掉壞的行為的情感體驗,將知識進行遷移,重點攻破。另外,小朋友面臨這進入國小,讓小朋友提前接觸一些辭彙,有助於幼稚園與國小的銜接。

本次活動效果不錯,很多小朋友的觀點都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