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埡口

提起棗樹埡口,年輕人都不可能知道這個地名了,但是提起s鄉政府舊址,眾人都會說在那個位置。現在鄉政府已經撤併,政府機關已經搬遷到幾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了,大家再叫s鄉政府,已不太適宜,很多老年人又恢復叫棗樹埡口。

時光荏苒,棗樹埡口變遷讓人浮想聯翩,想到時局變幻莫測,令人捉摸不透。

棗樹埡口,是我回故鄉的必經之路,離縣城六十多公里,距我老家十公里。由於在埡口上有一棵上百年的棗樹,因此,而得名。棗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來往行人在那裡避風歇涼,我們村的人平時趕集和進城,經過一段時間的上坡走路,來到棗樹埡口大家都要在棗樹下休息。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政府進行機構改革,由過去的區公所改為鄉政府,當時的這個區範圍太大,於是將這個區分成三個鄉。將這個區的西部地區新組建一個鄉,當時這個地方有一個集市叫s,因而這個鄉命名叫s鄉。由於棗樹埡口地理位置處在中心地帶,鄉政府機關就設在哪裡,下轄四個村委會,一萬多人口,方圓百十多公里。

鄉親們聽到棗樹埡口要設鄉政府,大家奔走相告激動萬分,特別是鄉政府成立舉行慶典大會那天,整個鄉村民從四周趕來參加慶典,簡直就像過年一樣熱鬧,彩旗招展,人聲鼎沸。鄉親們都說政府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今後老百姓有困難可以找政府了。

鄉親們過去到區公所辦事,一個來回要兩天,不少老百姓年近花甲還沒到過區公所所在地,縣城就更不用提了。在他們眼裡村長就是他們心目中最大的官,縣長那就提都不敢提了,以為那是神,老百姓不能隨便叫的。

可不是嗎,小時候聽大人講,縣城裡有一個舉人,大家認為是一個人,就演繹出,這個人個兒高,出進城門洞都要低頭。大家都很好奇,都想到縣城看一看,可是,我們離縣城太遠,走路要兩天的時間。因此,對於我們來講進城簡直是一種奢望,門都沒有。後來長大了,要在縣城工作了,才知道舉人是一種名稱,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生或大學生。絕不是個兒高,叫舉人。那是後話。

隨著鄉政府的成立,相關的部門也相繼成立,方便了廣大人民民眾。特別是學校、醫院、集市等與老百姓息息相關部門相繼建立,極大地推動了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幾年間山頭上冒出了一片水泥樓房,冒出了一個車水馬龍,人潮如涌的鄉級城鎮。由於縣鄉領導經常到村社下鄉,老百姓有困難經常跟幹部反映,於是,緊密了幹群關係,調解了多少矛盾糾紛。老百姓漸漸形成了有事找政府的習慣,人民政府在民眾中威信越來越高。老百姓有了自己的靠山,老百姓懂得了利用法律保護自己。他們從此不怕任何人,只怕國家法律。當然,由於認識上的問題,老百姓認為政府什麼都管,因此,莊稼地里豬牛進去也去找鄉長評理,如此等等不計其數。於是個別國家工作人員,說這些老百姓是刁民,這樣的事也時有發生。

然而,好景不長,這個鄉政府成立不到二十年,又被撤銷了,至於為什麼撤銷我也不得而知,反正全縣就撤併這么一個鄉。據說是上級下達給縣上撤鄉一個指標,這鄉就這樣消失了。老百姓聽到鄉政府要撤併,歸到建鄉前的老區,許多老百姓不理解,不少人還罵了娘,說政府不會辦事,誠心讓老百姓不讓活。當然這言辭有些偏激,但是,給老百姓帶來許多不方便確是事實。至於,鄉政府撤併對不對,我不敢妄加評論,還是讓歷史去評說吧,我在這裡不加以討論。隨之而來,鄉政府所屬的各個部門紛紛搬遷到三、四十里以外的地方,連中學、醫院都搬遷了。街道上行人稀少,零星的食管也關門大吉,門前睡著看家的黃狗。昔日擁擠不堪的客運站早已堆滿了廢舊的木材,客車早已不見蹤影。大人看病、小孩讀書都要到三、四十里外的新鄉政府所在地去。這裡的老百姓重新要過上了山高皇帝遠的日子,漸漸要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再也不會為雞豬問題去找政府評理了。

唉!昔日的棗樹埡口轉了一圈,要回到原來的荒涼的景象,只不過比起過去多了一些殘牆斷壁罷了。山還是那座山,樹還是那棵樹,人還是那些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