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隨記

“忙處拋人閒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斷腸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玉茗堂前朝後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這是《牡丹亭》的第一出,初次聽聞,極是年幼,是隨外婆去趕集,路經戲園子,咿咿呀呀的樂音就飄進了耳朵,曲終散場,餘音仍繞樑不絕,似乎莫名地就被感動了,未曉其間韻味,只單純地覺得好聽。回到家裡,尋來戲詞,央求哥哥一遍一遍地念著,然後跟著一字一句認認真真地背,雖不會唱,卻也覺得萬般美好。不解詞中意,記下之後,還得意洋洋獻寶似地背給外公聽,在家人清朗的笑聲中,即便莫名其妙,卻也跟著呵呵傻笑不停。

年幼真好,只是小孩子不懂珍惜,所以覺得只一剎那間就長大了。如今,孩童已是亭亭模樣。當年痴迷的《牡丹亭》全篇閱過百十次,不說感慨,但好歹是懂了詞中之意,想起往昔那些事,也僅付淡然一笑罷了,可那一出出的戲還是會不厭其煩地去聽去看。

這是暑假,夏意正濃。

尋空去了趟木瀆探個朋友,回家放下行李,出門便溜進戲園子,坐下聽一出“遊園”。台上生旦淨末醜,唱念做打間是一場場悲歡離合的戲,忽然不自覺地嘟囔了句:“先前那旦角兒,何時竟換了?”旁邊的哥哥瞟了眼,笑著說了句“這你都能注意到?先前那個模樣也不見得多好”,便繼續看著戲了,心不在焉地。

其實,哪是模樣問題呢,台下如何,眉目妖嬈或是清水芙蓉,上台呢,便只是濃墨重彩水袖翻飛,人是貴妃丫鬟小姐穆桂英祝英台崔鶯鶯杜十娘,卻獨不是活在繁華都市裡的自己,哪瞧得出戲外模樣。只是這個,唱腔兒終究有些拖沓,似帶了幾分敷衍,少了幾分真情,失了幾縷繞樑不絕的纏綿回音。

倒也難怪,旅遊旺季,到哪兒都似趕集,人世浮華,人心便也煩躁得很,來聽曲兒的有幾個是真心喜著真意歡著的,無非如“不到長城非好漢”一般,來了這處地兒不聽聽崑曲總覺回去難以“交代”,有負此行罷了。唱者無心,聽者無意,倒也恰當,那廂椅子上不是有人昏昏欲睡嗎?倒只是苦了我,眼巴巴地來卻討了個失望。

世人皆說:“遊園一曲,驚夢百年。”當年的那出戲,無關風月無關情,卻真迷了我心,驚艷了幼年的舊時光。那時的自己,不染愁緒不知世事,不懂他人蹙眉為何,只管拿著皺皺的舊書卷躲到大樹底下學著大人說唱念戲本,也顧不上自己還缺著牙,吐音還漏著風,著實逗趣好笑。如今看來,一切顯得那么遙遠。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戲散場了,人也走了。只有那些唱入人心的戲詞依舊在流傳著,一代一代。縱是時過境遷,戲裡的故事,那些才子佳人世俗恩怨仍伴著水袖纏綿唱腔婉轉,依舊不曾離去。

也許,就這樣一天一天慢慢過去,一晃又是十年。若有那么一天,我年少不再,滿頭銀絲,只希望含飴弄孫之隙可躺在搖椅上,聽得鄰家稚兒唱“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呵,古老的唱詞里有著歲月沉澱的記號。街頭巷尾,煙花巷陌,孩童奔走相戲,其音稚嫩,笑靨如花。也許我將含笑而視,仿若時光倒流,看到了幼時的自己……

原來,是有戲一曲,婉轉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藏。

這一切,時間帶不走,浸在流年裡,經久彌香,此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