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寫作素材:名人勵志故事精選3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只有永不遏制的奮鬥,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謝,也是壯麗的凋謝!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名人勵志故事的作文素材,歡迎大家參閱。

居里夫人成功的背後

居里夫人,作為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曾在僅隔8年的時間內就分別摘取了兩次不同學科的最高科學桂冠——諾貝爾物理學獎與諾貝爾化學獎。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於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

居里夫人成功背後的故事戰火下的童年激發了她求知的欲望,居里夫人幼小的心靈就懂得了“壓迫會產生反抗”、“知識就是力量”

居里夫人於1867年出生於波蘭華沙市,當時波蘭正在俄國統治之下。她的父母都是教師,失業後承包了學生食堂,年幼的居里夫人也要協助做飯,在壓迫中降生,在鐵蹄下長大的小瑪麗不明白為什麼波蘭的孩子不準學波蘭話,不準看波蘭書,還要在沙俄監察員的監視下學習。父親和哥哥告訴她:“壓迫會產生反抗”、“知識就是力量”,喚起她追求知識和提高學習成績的強烈願望。從此,小瑪麗的心窩裡,就埋下了對祖國熱愛、對侵略者憎恨的感情。為祖國解放而學習的念頭,在她的腦海里翻騰著。中學畢業後,她當了家庭教師。但是渴求知識的願望從未改變,但帶著殖民枷鎖和封建鐐銬的波蘭,大學是不收女生的,所以她夢想去巴黎學習物理和化學、姐姐幻想到巴黎學醫,他們一點一滴地積蓄著去巴黎求學的費用。最後姐姐先到巴黎去,她留在波蘭掙錢供姐姐上學。

瑪麗不僅刻苦自學,而且不辭辛苦地到波蘭農村給孩子們講授科學知識,到工廠女工中傳播波蘭文化,而這樣做是隨時都有可能被密探們發現,被沙俄監察員抓走的。可是瑪麗的心目中只有一個念頭:為被壓迫的祖國服務,為祖國的解放而學。正象她給自己一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的信中所說:“我用盡了力量來應付這一切,再接再勵……我有一個最高原則:不管是對人或者對事,都決不屈服!……”五年後,姐姐獲得了博士學位,瑪麗來到巴黎索爾本學院求學,穿著破舊衣服,住著簡陋小屋,用麵包和茶水充飢。大學的圖書館緊緊地吸引著瑪麗,一次,她忘了吃飯暈倒在圖書館。瑪麗象塊貪婪的海綿,拚命地吸吮著知識的乳汁。忘記吃飯,對於瑪麗來說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了。每晚離開圖書館回到自己的小屋裡,在煤油燈下繼續用功,一直到後半夜兩點鐘。當她躺在床上休息的時候,又被凍得不得不爬起來,把自己所有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全部穿上,再重新躺下。艱苦的生活,刻苦的學習,弄得這位年輕的姑娘面色蒼白、容顏憔悴。在索爾本學院的學位考試中,瑪麗以她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物理學碩士第一名。

著名學者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居里夫人:“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裡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貧的,提取鐳的艱苦過程是在簡陋的條件下完成的。居里夫人拒絕為他的任何發明申請專利,把諾貝爾獎金和其獎金都用到了以後的研究中去了。居里夫婦發現鐳以後,當百萬法郎、燦燦的金質獎章向她微笑的時候;當成功、榮譽、祝賀象潮水般湧來的時候,表現了他們具有高貴的品質:毫不誇耀,謙虛忘我!一位報社記者前來採訪她,想把她的事跡報導出去。她堅定地回答:“在科學上重要的是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研究者的‘個人’。”有幾位朋友勸他們申請生產鐳的專利權。瑪麗·居里代表她的丈夫作出了這樣的決定:“不應該這樣做。這是違背科學精神的。我們不應當藉此來謀利。”他們把這個偉大的發現交給工業界和醫學界廣泛利用,並不謀求個人的任何私利。

巨額的諾貝爾獎金,對於一向清貧的居里夫人來說,並不希罕它,而是把大量的獎金贈送給波蘭的大學生、貧困的女友、實驗室的助手、沒有錢的女學生、教過她的老師、資助過她的親屬。許多朋友責怪她沒有把這筆財產留給自己的孩子,而她給孩子們留下的卻是那獨立不羈的精神和鄙視功利的高尚品德。

1920xx年當德國侵略軍逼近巴黎的時候,居里夫人帶著大女兒毅然走上了反侵略戰爭的戰場。居里夫人研究用汽車上的發動機發電,在汽車上安上一套愛克斯光射線設備。士兵們親切地叫它“小居里”。一天早晨,居里夫人乘坐的那輛“小居里”突然發生了事故,跌進了路旁的戰壕里,居里夫人被擦傷、摔昏了,這可把年輕的司機嚇壞了,再也不敢開汽車。居里夫人開始刻苦學習駕駛技術。幾個星期後,她又成了一名合格的司機。從此,居里夫人親自駕著汽車,不知疲倦地從一個診療站跑到另一個診療站,一下車,就投入了透視、照像的緊張戰鬥……

幾十年來,居里夫人由於長期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工作,加上惡劣的實驗環境和對身體保護的不夠嚴格,時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襲,使她的血液漸漸受到了破壞,患上白血病。她還患有肺病、眼病、膽病、腎病,甚至患過神經錯亂症。在居里夫人看來,科學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為了能參加世界物理學大會,請求醫生延期施行腎臟手術;她曾帶病回國參加鐳研究所的開幕典禮。她曾忍受著眼睛失明的恐懼,頑強地進行科學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息,由於惡性貧血、高燒不退,躺在床上的時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兒向她報告實驗室里的工作情況,替她校對她寫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獻給了偉大的科學事業。

居里夫人從整個科學生涯和人生道路上體會出一個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品格之高尚。居里夫人用神聖的母愛滋潤著孩子的心田

居里夫人28歲與彼埃爾·居里結婚。30歲生下第一個女兒綺瑞娜。37歲生下第二個女兒艾芙。當時正是居里夫人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外和鐳的階段。無休無止的實驗,忙碌不堪的家務,簡直壓得居里夫人喘不過氣來,但這並沒有影響她作為一個媽媽的神聖母愛。雖然她把女兒交給保姆照看,但是她每天去工作之前,一定要證實孩子是吃得好、睡得香、梳洗得乾淨,沒有患病時,才放心地離開。而且,居里夫人也並不是把一切工作都交給保姆去做。她認為,母女之間感情的貫通,心靈的交融,必須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居里夫人說:“我不願意為了世界上任何事情而阻礙我的孩子發育。”所以,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日子裡,也要留出一定的時間去照料孩子,親自給孩子洗澡換衣,抽空在孩子的新圍裙邊上縫上幾針,她不給孩子買現成衣服,這樣太奢侈也不合宜。

居里夫人從整個科學生涯和人生道路上體會出一個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業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響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學生身上,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居里夫人有著兩個筆記本,上面每天都記載著兩個女兒的體重、食物、乳齒和思維的情況。這些日記,就象她每天所做的工作日記一樣詳細入微,一絲不苟。

1920xx年,她的丈夫彼埃爾·居里不幸死於車禍,給她留下了一個失去兒子的79歲的老公公,兩個女兒,最小的才一歲半。當居里夫人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她所掛念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孩子和公公能夠過上健康愉快的生活。

老人還有個大兒子,他提出跟長子同住,但居里夫人留下了老人。為了利於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居里夫人又重新租了一套房子,房子雖然陳舊但附近有一座花園,環境宜人。居里夫人為她的這種安排付出了額外疲勞的代價,由住所到她的實驗室必須坐上半小時的火車。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她精心安排孩子的教育計畫。教她們做智力工具或手工,功課做完後她總要帶孩子們步行很長的一段路,並且做一些體育活動。她還抽出時間指導孩子學習園藝、烹調和縫紉,培養她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注意保護孩子的個性,用自己的言談舉止滋潤孩子的心田。

出身貧寒的居里夫人教育女兒們將來必須自謀生路。居里夫人有幾次可以給兩個女兒謀到一大筆財產,但她從來沒有這樣做。她把經過幾年辛苦分離出來的價值超過一百萬金法郎的鐳,毫不猶豫地贈給了實驗室。

居里夫人,作為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曾在僅隔8年的時間內就分別摘取了兩次不同學科的最高科學桂冠——諾貝爾物理學獎與諾貝爾化學獎,並且一生中獲得了難以計數的其他科學殊榮,可謂是智慧超群、碩果纍纍。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不僅繼承了居里夫婦的科學事業,也繼承了他們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們把建造原子反應堆的專利權捐贈給了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於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個方面:

1.培養她們節儉樸實、輕財的品德。她對女兒的愛,表現為一種有節制的愛,一種有理智的愛,她對女兒生活上嚴加管束,要求她們“儉以養志”,她教育女兒說:“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活。”

2.培養她們不空想、重實際的作風。她告誡兩個女兒:“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

3.培養她們勇敢、堅強、樂觀、克服困難的品格。她常與子女共勉道:“我們必須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4.教育她們必須熱愛祖國。除了教她們波蘭語,居里夫人還以自己致力於幫助祖國科學發展和波蘭留學生的行動感染伊倫娜和艾芙。尤使她們念念不忘的是:母親以祖國波蘭來命名首次發現的新元素“釙”所表現出的赤子之情。

坎坷一生的黛安娜王妃

黛安娜王妃全名黛安娜·弗朗西斯·斯潘塞,1961年7月1日出生在英國富有的伯克家族,6歲時父母離異,跟隨父親和祖母長大。從幼師畢業後,在一幼稚園任教,1980年與王儲查爾斯訂婚。

1981年7月29日,黛安娜與查爾斯王儲在倫敦聖保羅教堂隆重舉行婚禮。她分別於1982年和1984年生下兩個王子,取名威廉和哈里。

1986年初,黛安娜不堪忍受查爾斯與情婦仍有來往,同王儲開始分居。1990年11月7日倫敦《星期日鏡報》刊出偷拍的王妃穿著緊身運動衣的健身照,輿論譁然。1992年12月9日,首相梅傑代表王室宣布戴妃與王儲正式分居。

1995年7月,查爾斯王儲在接受BBC電視台採訪時,承認他欺騙了黛安娜,說他與卡米拉真心相愛已20多年,與戴的感情無法彌合。11月20日,黛安娜主動接受BBC電視台採訪時,承認與詹姆斯·休伊特確有婚外情。

1995年12月20日,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君主政體和兩位小王子的名義要求他們儘快離婚。

1996年7月,黛安娜與查爾斯正式離婚,黛安娜不再是王室的成員,但保留黛安娜王妃的頭銜。

1997年7月,查爾斯為祝賀情婦卡米拉50歲生日舉辦宴會,第一次向社會公開他們的關係。之後,黛安娜也公開了與埃及億萬富翁的兒子多迪·阿勒·法耶茲的戀情。8月底,黛安娜與男友赴巴黎度周末,因車禍於當地時間31日凌晨4時去世,終年僅36歲。

黛安娜在遇難前6個小時,曾接受一名英國記者的電話採訪,她說:“現在,我終於找到了真正的愛情。結婚以後,我將過一種真正的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這位自嫁入王室後牽動世人目光16載的女性,悲劇性地走完了她短暫的一生。

張海迪:詮釋堅強的全部

20世紀80年代的神州大地上,還有一個光輝的名字———張海迪。張海迪的事跡到處傳頌,海迪精神到處弘揚。人們在這位三分之二軀體失去知覺而不向命運之神屈服的姑娘面前,在這位“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來”的勇士面前,在這位以自己的痛苦換取別人的歡樂、以縮短自己的生命來延續他人生命的時代楷模面前,深深思考: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裡?鄧小平同志揮毫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張海迪以頑強意志與病魔鬥爭,自學成才,成為20世紀80年代青年人自強不息、追求人生價值的典範。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鏇律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

現在的張海迪依然繁忙,一個多月前剛剛參加完全國兩會的她,不久就要應邀去德國巴伐利亞訪問和工作一年。這些天,張海迪又重新拿起了放棄多年的德語課本,一課課地學習。翻開那些被磨損的書,張海迪的思緒又不禁回到了年輕時代,回到了那些自學外語的日子裡。“那時候學習德語,我只是出於熱情,我就是喜歡學習,至於學了德語做什麼,能做什麼,我一點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多學習一些知識總會有益。因為我們這一代人都曾用這句話激勵自己:知識就是力量。我每天有時間就學習,從不讓自己虛度時光,就這樣一直堅持到今天。我在學習中獲得了力量和快樂,也學會了為社會服務的本領。”

偉大的時代呼喚英才,宏偉的事業造就英才。面向新世紀的一代青年的追求更加清晰:只有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才能創造出無悔的青春、永恆的青春

偉大的時代,美好的前程。當代青年生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