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07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展望與備考

“一水聲喧人語外,萬山青到馬蹄前”。2005年中考轉眼已近在眼前,探究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備戰中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對此試著做了一些探析,供廣大師生參考。  隨著我市二期中國小課程教材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新課程方案的出台,文言文的閱讀也有了新的要求:“強化文言文的學習,為促使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加文化積澱,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這背景下,我市中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閱讀所占的分值近幾年呈現著不斷上升的趨勢:在滿分為120分的中考語文試卷中,2001年文言文為20分,2002年為23分,2003年為28分,2004年則上升至30分,占試卷總分的四分之一。 文言文閱讀測試的變化在整體上突出了“穩中有進”,“穩中有變”這樣一個特色。測試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默寫部分繼續保持S版,H版共同篇目的默寫和S版、H版“分叉”選擇默寫這兩種形式並存的局面。解釋部分以解釋加點詞和用現代漢語解釋文言句子的形式出現。試題中這些加點詞,一般都是較為常見的和在現今生活中仍在使用的實詞,且S版、H版兩套教材共有篇目中的實詞。解釋文言句子,只是要求“解釋”,而不是“翻譯”,即在文言句子的理解上不求“字字落實”,只要求理解意義,但對直接影響句子意思的關鍵字語是必須落實。閱讀感悟部分主要是測試考生對已學過的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課外淺顯語段內容的理解。要求在把握文章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感悟文章所蘊含的啟示意義。 文言文考試整體趨勢是“穩中有進”,“穩中有變”。主要表現為:從2002年起,文言文默寫增加了理解性默寫的試題。如《少年中國說》中以龍來比喻中國少年無限生機的句子是“______。” 這類試題僅靠平時的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必須辨析、理解題乾的要求。題乾對所默寫的句子有如下要求:句子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中國少年”和“龍”;比喻句的表達作用是顯現“無限生機”,填空橫線及標點符號提示默寫部分是含有兩個分句的句子;句子必須出自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符合以上五點要求,才是真正的理解。在2003年中考第4題A組(3):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描寫人物活動的詩句是:______,______。B組(3):杜甫的《望月》中,詩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巔抒發豪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 2004年中考第4題A組(3):《書湖陰先生壁》中描繪山水美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B組(3):《別董大二首(其一)》中,詩人給友人以勉勵與自信的詩句是______,______?這類理解性默寫已不是單純地測試背誦,在測試背誦的同時也檢測了考生平時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是記憶與理解運用的結合。今後,這種默寫試題將會繼續延用,但分值不會增加。 第二個變化就是:2003年引進了課外文言文,這一變化必須引起重視。新《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二期”課改教材中也大量地增加了文言文閱讀的篇目。但是,作為一項全市性的考試,決不可能一步到位,它只要求學生能遷移課內學到的知識,解釋常見實詞,基本讀通語段,理解主要意思,這三點要求其實並不高。2003年的課外文言文《楚人學舟》僅78個字,2004年選文《北人食菱》也只有84個字,篇幅短小,文字淺顯,文後還有註解。題型變化也不大,雖然2004年出現了選擇題,如第13題,但在設計上還是較為謹慎的,題目中的兩個詞語都是常見的、考生易於掌握和辨認的。在答題時,考生只要讀通選文中詞語的意思,“席上食菱”中的“食”顯而易見是“吃”的意思,“欲以去熱也”中的“去”意思為“去除”、“清除”。再將選項中的加點詞讀懂,由於選項均來自課內文言文,作出準確判斷還是比較容易的。課外文言文作為考試內容肯定仍將延續下去,可能分值會有所提高。這是為了落實《課程標準》關於初三學生“能獨立閱讀課外淺顯的文言文。能結合自己的已有積累,藉助注釋、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大體讀懂文言詩文的內容”的要求。但選文淺顯易懂和注重課內知識與能力的遷移的命題原則不會變。 為了更好地備考,從現在起,我們學習文言文就要有意識地做到: 促進積累,提高得分率。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對文言詩文中的名言佳句佳句、體現中心的重點句、至今仍被人們常常引用的詩句的理解背誦上。 讀熟讀懂,能準確翻譯。努力將課本上的文言文讀熟、讀懂,最好能做到每篇都能準確翻譯,達到看到一個文言實詞就能想起最早在哪篇文章接觸過,並能對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和作者基本情況有個印象。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現象。在複習中重點關注一下“五記”,即《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小石潭記》、《桃花源記》、《核舟記》;“四說”,即《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馬說》、《愛蓮說》;“一論”,即《曹劌論戰》;“一表”即《出師表》。這樣,就不怕課外文言文了。 專項訓練,提高針對性。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關鍵句,然後藉助這些句子正確劃分內容層次,概括段(層)意,弄清段(層)與段(層)之間的關係,梳理寫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把握課文的主旨。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個性化的鑑賞,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歷年來中考文言文考查的一個重點就是重在理解詩文內容和把握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平時,我們能做一些專項訓練,中考時自然就能得心應手了。來源:新聞晚報 作者:久隆模範中學高級教師朱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