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產生美

作者:孫亞蘭老人在朋友家裡看到一個花瓶,便覺精美絕倫,而當朋友將花瓶贈送給自己後,卻發現原來並不精美。

花瓶還是那個花瓶,只是老人此時已經擁有,花瓶從遠在天邊變成了近在咫尺,花瓶的美麗也在老人的眼中漸漸變淡。生活中,類似老人的人數不勝數,我們總是認為風景“那邊”獨好,而當我們疲於奔命的追逐到手後,又往往發出“不過如此”的感嘆。為什麼隔著時空人們覺得美麗,而沒有了距離反倒美感頓失呢?

距離產生美源於對未知的期待。生活中充滿了未知,而人類的獵奇心理又引領著人們去探索,而這種期待謎底被揭開的激動心情更無形中為事物蒙上了一層美麗的面紗。古時元宵節的燈謎大會,參加者絡繹不絕,而且這項活動一直流傳至今仍煥發著無限活力,廣受人們的歡迎,或許那份對謎底的期待與熱情早已掩過了對燈謎本身的意義。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一文中對“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充滿了遺憾,相信他一定認為未至之處必是風光無限的,因為那份對未知的期待與憧憬更為這份美麗加增了一絲朦朧與浩渺,遙不可及讓美因期待而綻放。

距離產生美源於對美好的想像。《詩經》中河畔男子見到在水一方的伊人,便油然而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嘆。但因“求之不得”,故“寤寐思服,輾轉反側”,越發多了對女子美好的傾慕。相信此時女子在男子的想像世界中一定是“婉若游龍,翩若驚鴻”的洛神般美麗的,繼而,男子又想像“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我們看到在男子的想像中女子的容顏愈發熠熠生光。漢代李夫人的哥哥用一首“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勾出了漢武帝對這位絕世佳人的想像,使其成功來到武帝身邊,並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那首傳世詩歌實在是功不可沒。距離牽動著想像,想像為美麗添彩,於是美麗愈發嬌艷。相信老人驚羨於花瓶的美麗時,其間也不乏添加了幾分想像的因素吧。

距離產生美源於對事物的占有欲。錢鍾書說“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這不僅僅是用來比喻愛情的。城裡太喧囂,城裡的人就想去與世隔絕的地方;大山深處太荒涼,那裡的青年人瘋狂湧入大都市。這個世界好像就是一個悖論,都在幻想從自己呆夠的地方到別人呆夠的地方。可能是人的劣根性吧,總是對自己得不到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占有欲,一如老人對於花瓶。猶記《詩經·氓》中那個“蚩蚩”的男子,為得到心愛的女子,假意“抱布貿絲”,實則“匪來貿絲,來即我謀”,此時的男子自然是誠懇的,因為還沒得到心儀的女子。而一旦得到後,便“士貳其行”“二三其德”,女子的美麗在男子眼中因新鮮感的消失也漸漸褪色。這大概也是《鍘美案》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因為這現象太普遍了。

距離產生美,拉近了距離,我們是否能以一種寬容與珍惜的態度來接受現在可能有些瑕疵的美呢?不要像老人那樣,徒發“現在看來並不太精美”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