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故事10篇

一隻小鳥飛到南方去過冬。天很冷,小鳥幾乎凍僵了。於是,飛到一大塊空地上,一頭牛經過那兒,拉了一堆牛糞在小鳥的身上,凍僵的小鳥躺在糞堆里,覺得很溫暖,漸漸甦醒過來,它溫暖而舒服的躺著,不久唱起歌來,一隻路過的野貓聽到聲音,走過去看個究竟,循著聲音,野貓很快發現了躺在糞堆里的小鳥,把它拽出來吃掉了。

生存之道3:不是每個往你身上拉大糞的人都是你的敵人。也不是每個把你從糞堆里拉出來的人都是你的朋友,還有,當你躺在糞堆里時,最好把你的嘴閉上。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乾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飢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之人。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啟示。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髒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 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啟示:推銷生意是一種組織性質的生意,因為人多,人事問題也多。我們不時聽到是非難辨的話,如某公司攻擊另一間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響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輕易相信謠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業才不會毀於一旦。

五歲的漢克和爸爸媽 媽哥哥一起到森林幹活,突然間下起雨來,可是他們只帶了一塊雨披。爸爸將雨披給了媽 媽,媽 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漢克。漢克問道:“為什麼爸爸給了媽 媽,媽 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為爸爸比媽 媽強大,媽 媽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我們都會保護比較弱小的人。漢克左右看了看,跑過去將雨披撐開來擋在了一朵風雨中飄搖的嬌弱小花上面。

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錢,而是他對別人多有幫助。責任可以讓我們將事做完整,愛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好。

一天夜裡,已經很晚了,一對年老的夫妻走進一家旅館,他們想要一個房間。前台侍者回答說:“對不起,我們旅館已經客滿了,一間空房也沒有剩下。”看著這對老人疲憊的神情,侍者又說:“但是,讓我來想想辦法……”

敘述到這裡,你希望下面有一個數學的繼續,還是願意得到一個文學的結局?但不管怎樣,數學和文學都將在這裡分手了。

數學的故事是這樣發展的:這個好心的侍者開始動手為這對老人解決房間問題:他叫醒旅館裡已經睡下的房客,請他們換一換地方:1號房的客人換到2號房間,2號房的客人換到3號房間……以此類推,直至每一位房客都從自己的房間搬到下一個房間。這時奇蹟出現了:1號房間竟然空了出來。侍者高興地將這對老年夫婦安排了進去。沒有增加房間,沒有減少客人,兩位老人來到時所有的房間都住滿了客人——但是僅僅通過讓每一位客人挪到下一個房間,結果第一個房間就空了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兩位老人進的是數學上著名的希爾伯特旅館——它被認為是一個有著無數房間的旅館。這個故事是偉大的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所講述,他藉此引出了數學上的“無窮大”的概念。這一概念對於這門學科來說之重要,可以說如果沒有它我們就很難想像數學將如何存在。只要會數數的人都知道,每一整數都有一個後繼者直至無窮(所以在希爾伯特旅館裡,每間房子後面都會有一間直至無窮)……數學就是一門關於無窮大的科學。

好了,我們回到侍者說“讓我來想想辦法”的地方。  文學的故事是這樣繼續的。這個文學的侍者理應更富人性和愛心,他當然不忍心深夜讓這對老人出門另找住宿。而且在這樣一個小城,恐怕其他的旅店也早已客滿打烊了,這對疲憊不堪的老人豈不會在深夜流落街頭?於是好心的侍者將這對老人引領到一個房間,說:“也許它不是最好的,但現在我只能做到這樣了。”老人見眼前其實是一間整潔又乾淨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來。

第二天,當他們來到前台結賬時,侍者卻對他們說:“不用了,因為我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屋子借給你們住了一晚——祝你們旅途愉快!”原來如此。侍者自己一晚沒睡,他就在前台值了一個通宵的夜班。兩位老人十分感動。老頭兒說:“孩子,你是我見到過的最好的旅店經營人。你會得到報答的。”侍者笑了笑,說這算不了什麼。他送老人出了門,轉身接著忙自己的事,把這件事情忘了個一乾二淨。沒想到有一天,侍者接到了一封信函,打開看,裡面有一張去紐約的單程機票並有簡短附言,聘請他去做另一份工作。他乘飛機來到紐約,按信中所標明的路線來到一個地方,抬眼一看,一座金碧輝煌的大酒店聳立在他的眼前。原來,幾個月前的那個深夜,他接待的是一個有著億萬資產的富翁和他的妻子。富翁為這個侍者買下了一座大酒店,深信他會經營管理好這個大酒店。這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爾頓飯店首任經理的傳奇故事。

事情都是從一個富有同情心、滿懷仁愛的侍者的智慧頭腦開始:“讓我來想想辦法……”進入數學的領域,需要的一定是嚴密的邏輯,合理的推論及精確的求證;來到文學的天地,憑藉的卻是美好的人性,動人的情節和意外而圓滿的結局。但你發現沒有:不管是文學還是數學,結局都很神奇——愛加上智慧原來是能夠產生奇蹟的。

有個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後快走不動了。爸爸就從兜里掏出5枚硬幣,把一枚硬幣埋在草地里,把其餘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說:“人生有5枚金幣,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現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點點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來,這樣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們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將來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著,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讓你的金幣沒有用就扔掉。”在父親的鼓勵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長大後,阿巴格離開了家鄉,成了一名優秀的船長。

秘訣: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澤地。

有兄弟二人,年齡不過四、五歲,由於臥室的窗戶整天都是密閉著,他們認為屋內太陰暗,看見外面燦爛的陽光,覺得十分羨慕。兄弟倆就商量說:“我們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陽光掃一點進來。”於是,兄弟兩人拿著掃帚和畚箕,到陽台上去掃陽光。等到他們把畚箕搬到房間裡的時候,裡面的陽光就沒有了。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掃了許多次,屋內還是一點陽光都沒有。正在廚房忙碌的媽 媽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媽 媽笑道:“只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

秘訣:把封閉的心門敞開,成功的陽光就能驅散失敗的陰暗。

從前有一位老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身邊總帶一小罐油。

如果他走過一扇門,門上發出輾軋的響聲,他就倒一點油在鉸鏈上。如果他遇到一扇難開的門,他就塗一點油在門鍵上。他一生就是這工裝做加油的工作,使他以後的人得到便利。人稱他怪人,但這位老人依舊做他的潤滑工作,罐子裡的油用完了再裝,裝完了再用。

有許多人,他們每天的生活很不和諧,發出粗糙的輾軋聲,他們需要喜樂,溫暖柔和關節的潤滑油。你身上有沒有著"油"呢?從早到晚的分給別人,從你最近的人分起。也許你早晨分給他的油,可發夠他一日的潤滑之用。把喜樂的油分給沮喪的人,對絕望者說一句鼓勵的說,這是何等有意義的事。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許多人,我們也許一生只會遇到一次,以後永遠不會再相逢了。若干因罪而變得僵硬的生命,可以用慈愛的油使之柔軟。

一英里賽跑,當第一個職業運動員跑過4分鐘後,全世界所有運動專家、生理學家都斷言:一英里4分鐘是人類極限,不可能有人突破。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教練,用並不複雜的方法,最先幫一位業餘運動員突破了這個限制。他把一英里分成8等份,根據選手體能,計算出通過每等份應該用的時間。然後在每個等份處都有一個小教練掐秒,報告給運動員:“太快了,悠著點兒!”“慢了,該加油沖了!”有意思的是,這個最早突破“極限”的人竟然是個醫學院學生!此後,所有職業運動員都能突破這個所謂“生理極限。”

顯然,問題不在選手運動能力高低,而在於教練指導水平高低。

同樣,員工的能力就象水下的冰山,關鍵在於管理者能不能通過指導把水下冰山托出水面。

大量公司認識到,與其招聘新人,不如開發現有人力資源。人有潛力,關鍵是有沒有辦法挖掘潛力。教練的指導不是速藥,它恰恰強調個人的持續學習過程,幫助個人在目前不擅長的領域取得成功。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公司都需要從員工身上獲得持續的高表現。

98年,企業普遍認識到,管理跟不上是公司的致命傷,迫切希望提高管理能力。

其實企業的管理能力並不體現在策略上,而體現在人的行為上。提高人的行為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管理者自上而下的言傳身教和現場指導。提升企業管理能力沒有速效藥,最可靠的方法是:培訓+教練指導。培訓可以請進來,但是培訓公司走了,管理者若是沒有教練能力,培訓內容還是扎不下根。因此,沒有大量善於指導下屬的“教練”,企業的管理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中基層經理普遍缺乏教練能力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明顯瓶頸。

我爺爺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仗義的的廣交天下豪傑的武夫。他臨終前對他的兒子說:“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我的著一個半朋友,朋友的要義你自然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裡。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了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讓自己的兒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捨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做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裡,抱拳相求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裡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你……”

兒子明白了: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稱做你的半個朋友。

那個父親的臨終告誡,不僅僅讓他兒子,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交友的真理:你可以廣交朋友,也不妨對朋友用心善待,但絕不可以苛求朋友給你同樣的回報。善待朋友是一件純粹的快樂的事,其意義也常在此。如果苛求回報,快樂就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時隱伏。畢竟你待他人好和他人待你好是兩碼事,就像給予和被給予是兩碼事一樣。你的善只能感染或者淡化別人的惡,但不要奢望根治。當然,偶爾你也會遇到像你一樣善待你的人,你該慶幸那是你的福氣,但絕不要認定這是一個常理。

因為人生只有一個半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