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書的故事

回憶起年少時代,覺得當年的星空是格外璀璨的,因為那是文學作品裡描寫的;在悠悠歲月中,年少時代醉心閱讀的情緒,如絲如縷,在心底里纏繞。

讀國小四五年級的時候,我開始痴迷於連環圖。在我們學校附近就有一間租書店,店裡擺滿了厚的薄的連環圖。每本的封面用毛筆字分別寫著1分、2分或者3分,這是以厚薄為標準定出的不同的租金。我們用鴨毛、牙膏殼、雞內金、壞了的涼鞋、自己曬的草藥等拿去換錢,幾分幾毛的攢起來,從來不捨得買糖吃,準備悉數交給租書店的老闆。

每天放學後,我們都奔向店裡,交上1分錢或2分錢,租來一本連環圖,在長凳子上坐下,津津有味地看起來。直到自己的錢花光了,就坐在別人旁邊“蹭讀”。店主還挺通融的——只要有人交租金,蹭就蹭吧!後來大家還交換著看,每人交一次租金可以看幾本書。大家都沒錢了,就結伴回家,一邊談論著書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我們一起同情並讚美美人魚,一起為小兵張嘎的勇敢機靈折服,一起為白毛女流淚,大罵黃世仁的殘忍和無恥,再為喜兒獲得新生而歡喜……我們都讀得很快,似乎是在暗中比賽誰看得多似的。所以我也只是囫圇吞棗,在似懂非懂中與同伴分享讀書體驗。當時就只怕在同伴談論書中的主人公時自己插不上嘴,被晾在一旁。

上了中學,學校里的圖書館可以借到書。我開始愛上了文藝書籍。童話、評書、小說……看得我如醉如痴。什麼《說唐》《三俠五義》《天龍八部》《彭公案》《西遊記》……我都看過。放學後,我常常躲在閣樓上讀書,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

上了師範,我決定讀外國名著了。開始時是為了“讀名著”而“讀名著”——《戰爭與和平》,看到100多頁,還不知道它在說什麼,只得丟開它;過了一段時間,再讀,讀到100多頁,還是不大知道它在說什麼:裡面的人物太多了,名字也太長了,讀得我雲裡霧裡的。我不信我讀不懂它,我第三次拿起來從頭讀,終於聞到了一些些味道,然後就越讀越有滋味……《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名著,對於我來說,還是有點兒深奧:托爾斯泰這位文學巨匠思想之深邃!情感之豐富!文筆之凝練!觀察之細膩——我這個剛窺見文學大門的少年也許只是遠遠地嗅到一丁點兒的味道!但是通過這次的學習,我對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為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後來,我讀了托爾斯泰的《復活》,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高爾基的《母親》《我的大學》等世界名著。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心理活動描寫和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特別地鮮活而豐滿,如《飄》第二十一章中,思嘉“既要擔心媚蘭已瀕臨分娩,因此神經質地感到恐慌,又要常常不由自主渾身緊張地傾聽遠處的炮聲”。她派普里茜去請人幫忙為媚蘭接生,焦急地等待著:“一小時後,她聽見有個黑人拖沓的腳步聲從街上傳過來了,便急忙向窗外望去,只見普里茜仍像剛才那樣扭著腰,晃著腦袋慢騰騰地走回家來,仿佛周圍有一大群熱心的圍觀者似的。她一路上裝模作樣。”在這樣傳神的細節描寫中,我可以想見思嘉當時心裡是多么地抓狂!書中許許多多這樣的細節描寫強烈地震撼著我的心靈,讓我一直魂牽夢縈著……

再後來,我從給女兒講故事,陪她聽評書,到陪她上圖書館借書,逛書店買書,一起閱讀,有意識地逐漸培養了她閱讀的興趣。我欣喜地看到了:書滋潤著孩子的心田;開啟著孩子的智慧;絢麗了孩子的生活;溫暖了孩子的心靈;放飛了孩子的思想;陪伴著孩子的旅程……“書籍”代替了父母的相對乏味的“說教”。事實證明,這種育兒方法正確有效,而且事半功倍。

非著名教育家盧壯苗說:“陪孩子讀書吧,書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現在,一有時間,我還是會捧一本書來讀。讀書,使我忘記了寂寞,忘記了生活的煩惱,忘記了工作的壓力……一如年少時代,讀著書,感覺星空是格外璀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