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起端午香包香

劉 韜

“瀟瀟的香包、五彩線做好了,星期天提前回來給孩子帶上”,母親電話里細緻的交待,讓我猛然想起農曆五月端午就要到了。

“香包掛胸襟,長大福隨身”,“手脖系五彩,娃娃惹人愛”……給孩子戴香包和系五彩絲線,是家鄉遂平過端午傳承千年的風俗。儘管關於端午更多話題少不了棕子,而留在記憶深處的,卻是給予過我童年無儘快樂的端午香包。

小時候的鄉村,物質十分匱乏。每年的端午,大都是正值麥子收割的季節,好多人家都沒有專門的時間來過節。對於孩子們來說,胸前能掛只漂亮的香包,手腳腕上繫上根五彩線、吃上一個煮的雞蛋,當屬莫大的待遇了。

母親的裁縫技術很好,端午前的幾周時間裡,她就開始收集漂亮的絲線、色彩鮮艷的布頭。每到陰雨天或晚飯後,她就端坐在桌前,從針線筐中取出針線,將那些色彩艷麗的碎布拼縫一起,裝些雄黃、蒼朮,還有香草配成的香料。有時,母親還依照戲台上演員的服飾,用剛剛出土的蒜莖串成成串的燈籠穗,綴在香包的四角,好看極了。

母親一針一線地縫製著香包,時而比劃,時而裁剪,時而穿針引線……我和弟弟靜靜地趴在桌邊一言不發,專心地注視著母親每一個輕巧嫻熟的動作。此時此刻,我們都生怕打擾了母親,生怕哪一個細小的針腳刺痛了母親的手指。

記憶里,母親做的香包幾乎沒有重樣兒的,有老虎、小鹿、蝙蝠、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還有些心型的。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說不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也絕不比街頭賣的那些遜色。因為,那一針一線里都蘊涵了無限的母愛。

那時候,家家戶戶條件都不好,多數孩子的五彩線都要幾家來湊,才能拼成五種顏色。有一次,二嬸家為了給堂妹做成五彩線,連縫棉被的白線和黑線都用上了。當時我家條件還算中上等,母親經常給衣服繡花,織毛衣,幫鄰居做衣服,收集的毛線和繡花線較多。她怎么費力氣,就配出了好看的五彩線。

據說,五彩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降妖魔鬼怪。過節那天一大早,天還沒亮透,母親就叫醒我和弟弟起床。她把五彩線給我和弟弟帶上,手腕、腳腕和脖子上各系一條。隨後,她和父親就去地里忙著麥收,我和弟弟帶著漂亮的香包和五彩線,在堆滿麥子的曬場裡玩耍,引得小夥伴們羨慕極了。

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街頭超市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香包,很多傳統飾物已不需自己製作。但每逢端午,母親還要做很多香包,而且越做越好看。特別是她做的卡通圖案的香包,不僅清香宜人,而且樣式新穎,色彩亮麗,好多親戚鄰居們的孩子甚是喜歡。

歲月流逝,對童年端午的回味,是一種清新的感動。正是因為有了端午這個節日,才讓我們享受到了永恆的快樂和幸福……如今,我早已過了帶香包的年齡,可那份根植於心底深處的香包情結,和如水的母愛一樣,一直是那樣鮮活,那樣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