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遵守規則和鼓勵個性孰為先

連日來,一位“文學天才”———南京金陵中學高三女生費瀅瀅聯考作文只得了25分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聯考作文滿分是60分,25分無疑不及格。

去年,費瀅瀅參加首屆全球華人少年寫作徵文大賽時,以一篇講述扶助友愛的美文《平台》打動了所有的評審,最終從8萬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獎,與另一名選手分享10萬元獎金,轟動一時。她平時的很多習作都是學校的範文,並曾出版過多本散文集。其獲獎作品還被選入高中語文讀本。

2003年聯考語文作文題是以“智子疑鄰”的寓言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費瀅瀅交出的作文是《人情與季節》,用四個中國傳統節日表現現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視古代傳統節日,因人情疏遠而喪失感知細小事物的能力。她說,當時語文一考完,語文老師都說,這樣的作文題最適合你做。她自己也滿以為作文能出彩,得高分,沒想到最後只得了25分。

作文是否“離題”成爭論焦點

聯考結束後,費瀅瀅根據記憶將原文默寫出來,不少讀過的人都認為這篇文章語句通順,行文流暢,文字優美。但也有人根據聯考作文題的要求認為該文有“離題”之嫌,並推測這是閱卷老師給它判低分的主要原因。

江蘇聯考閱卷語文學科組組長何永康撰文說,費瀅瀅作文的基本立意落在“對感情的淡漠”和“對人情的疏遠”上。她強調的是“人們因為感情的淡漠而忽視了節日”,而不是“感情親疏”與“認知事物”的“關係”,偏離了題意。如果真要寫“節日”,應當這樣來理順思路:我對某些節日,情感上有親有疏,結果總不能正確地認識這些節日的真實內涵。

而費瀅瀅則說,我對感情和認知的理解,可能和某些人不太一樣。我試圖從現代人對古代傳統節日的感情變遷,看人情冷暖,世事變遷,看人們喪失感知細小事物的能力。我是從更寬泛的人性、人情的角度看親疏和認知的關係。我認為自己的作文沒有離題。費瀅瀅說,我惟恐閱卷老師看不出我要表達的意思,才特意加上最後兩句話。沒想到,還是被判離題。

江蘇省的一些知名作家也參與到對費瀅瀅作文的討論中。著名作家葉兆言說,這是一篇寫得很好的文章,更富個性化和文學性,也切合聯考作文的要求,並沒有離題。另一位名作家蘇童說,費的作文是試圖從一個更高層次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認知感情。他說,從時代變遷看人情冷暖,這同感情的親疏與認知的關係是一致的。

費瀅瀅作文評判是不是“事故”

據了解,聯考作文在30分以下的,往往是那些沒有寫完、表達不清、文不通句不順、病句錯別字多或是語意不明的。而費瀅瀅的文章除了在是否“離題”上有爭議外,其他方面可以說比較完美,卻只得了25分。費瀅瀅說,“即使離題的文章,也能得30-36分,為什麼我才得25分?”

一些參加或熟悉聯考語文閱卷的人給費瀅瀅的作文進行了模擬打分。他們說,聯考作文滿分60分,分解為內容分25分、表達分25分、發展分10分。內容、表達和發展分,又各自細分為四個等級。內容分:一等,25-21分;二等,20-16分;三等,15-11分;四等,10-0分。表達分的分級情況與內容分相同。發展分:一等,10-9分;二等,8-7分;三等,6-4分;四等,3-0分。拿費瀅瀅的作文來對照評分標準,大概各項只能得三等分,即:15(內容三等最高分)+15(表達三等最高分)+6(發展三等最高分)=36分。所以25分確實太低了。

偏愛費瀅瀅這篇作文的人士分析認為,費文“內容”離題,應得低分,但“表達”和“發展”部分很棒,又可得高分,最後得分也可以是“內容三等+表達一等+發展一等”,即15+25+10=50。他們甚至很尖銳地說,聯考作文出現誤判司空見慣,但像這樣給一篇優秀作文如此之低的分數,只能用一個詞來定義———事故。出現了事故,就應該調查,找出原因,並想辦法改正。然而,至今沒有任何部門,重視這個事故並著手調查、改正。

江蘇聯考閱卷語文學科組組長何永康撰文回應說,費文的不足,離題是顯然的。他說,“有一點必須強調,我們現在讀到的,是費瀅瀅聯考之後‘根據記憶整理’的文章,不是‘試卷’的‘複印件’。從‘法理’上講,只能作為參考,不足為憑。‘回憶’,不可能是原貌,而且會不自覺地加入後期的思考。我並不懷疑費瀅瀅的記憶力,但總歸看原件為妥。須知,有時候一個關鍵字、一句關鍵性的話,就會救活一篇聯考作文!這是未曾閱卷的朋友想像不到的。”這段文字告訴人們,費文的“表達”和“發展”部分,是否一定能得高分,還要看原件。

費瀅瀅告訴記者,她事後申請了語文複查,結果無誤。知情人告訴她,所謂複查就是看分數統計有沒有計算錯誤,而不會涉及批改錯誤。

評價聯考作文是依據文學創作的標準還是競賽規則

為費瀅瀅鳴不平的人認為,費的作文堪稱是一篇難得的美文。它出自一個中學生之手,令人矚目。一位網友說,“這是一篇有著自己的獨立意識,在感受和技術上都尊重自己、尊重世界的好文章。‘我聽到乾枯草木細微的碎裂聲,聞到灰塵中混有的一種特別的香氣,這是艾的味道’,看到這樣的句子,我驚訝了,如果我是閱卷的人,會毫不猶豫地給出滿分。25分,這個數字太荒唐了”。

著名作家葉兆言說這篇文章更富有個性化和文學性,對聯考作文應該從文學性的角度進行評價。蘇童則將學生的作文分為兩類。一類是作文型作文,按一定的要求去立意作文,這類占90%;另一類是創作型作文,試圖從更高層次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認知情感,更富有文學性和人文氣息。費的作文就屬於創作型作文。他認為,聯考作文閱卷應該考慮考生的創造性和個性才華,不拘一格,給這類考生深造的機會。

江蘇聯考閱卷語文學科組組長何永康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聯考作文是選拔人才的一種“競爭”,就必須遵守一條最重要,也是最起碼的“競賽規則”,那便是:審題要準確,作文要切題。說白了,就是命題者叫你寫什麼,你就得寫什麼。譬如叫你比賽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萬萬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桌球。排球、桌球打得再好,統統不算數。否則,對廣大踢足球的考生來說,就很不公平了。

不少網友也說,追求作文教育的多元、豐富和個性是對的,但這不意味著取消考試的形式性要求。片面強調考試作文的多元、豐富和個性,就等於削弱考試及其評價系統的程式公正性。

有人甚至由此引申到我國作文考試、語文教學得失成敗這個老問題。兩三年前,《南方周末》找了一些著名作家重寫往年的聯考作文。結果,即使最優秀的作家也未能獲得最理想的分數。如果讓他們參加一次聯考,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因為作文分太低而與自己的理想大學“失之交臂”。

不少人認為,像聯考這樣的命題作文其實是很難產生傑作的。中國古代科舉就是命題作文,有多少傳世之作?那些不朽的作品又有幾個是在考場上寫出來的?這是一個矛盾。一方面要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一方面真正好的作文又不是命題作文能產生的,這勢必要委屈一些有才華的人。今天,費瀅瀅不幸就成了這種考試制度的犧牲品。

也許比較公允的觀點是,作文考試模式也好,語文教學方法也罷,如果它們本身存在缺陷,應通過各種程式性的方式去推動和完善。但在完善之前,人人都必須嚴格遵守。

附:人情與季節

2003年聯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裡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麼樣的關係呢?請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試題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少於800字。⑥不得抄襲。

費瀅瀅的作文(根據記憶事後默寫)

(一)端午

前幾天是端午,當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從門上拿下來,換上新的時,我聽到乾枯草木細微的碎裂聲,聞到灰塵中混有的一種特別的香氣,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兩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艾因為有濃烈的香氣,被認為是辟邪之物,而葉子細長的菖蒲被當作神仙手裡的寶劍,有青綠色的劍鋒,可以用來斬妖除魔。記得小時侯,每到端午,就看見每個回家的人腳踏車簍里都會放著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現在,我下樓時看見每個門口都空蕩蕩的,難道人們都忘了它們的含義?或者,只是覺得在每扇緊閉的門邊擺放它們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慣例,今年的元宵節我點燈到院子裡走一圈。看不見和我一樣點燈的人,整個院子只我一盞孤獨的燈在走。又因為下雨,火光明明滅滅,顯得格外微弱。回到家,電視裡在說,今年夫子廟的燈市也由於雨而變得冷清。“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這是歐陽修筆下的元宵。現在,人們更寧願呆在家裡,連飯後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這樣,他們也就忽視了這個在古人眼裡相當熱鬧,便於交際的節日。

(三)重陽

看過一個挺感人的故事,一個母親病了,女兒到醫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陽,於是買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