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話題作文的命題模式可以休矣?(二)

近年來,聯考越來越被社會看重,越來越引起各界的關注。而聯考的作文命題與滿分作文,每每一出台便成為媒體紛紛追蹤的熱點。從1999年開始沿用至今的材料話題作文,讚美者眾口如一的說詞是:此等命題的要求靈活隨意,在立意、取材、文體方面給了考生相當的自由度與發揮空間,保證都能有話可說,還可以選擇自己最拿手的形式與最得意的內容充分展示自我,使真正有文才有靈氣的素質較高的考生更易脫穎而出。

然而,筆者在一份一份考卷的不斷審閱中卻越來越感到,這種觀點是大可商榷的。材料話題作為一種聯考的作文模式,其弊端是很值得有關方面高度注意的。

或問其弊端何在?竊以為,最大的弊端在太自由隨意,在名為創新而實則無新所創也。

過去聯考用的命題作文或“給材料作文”,前者題意有明確限制,後者完成時不能脫離材料,其範疇也有限制。正因為如此,而遭到現在不少人的詬病。可是,限制題意、限制範疇就能限制能力、限制才華嗎?戴著鐐銬跳舞就一定跳不出好舞嗎?反觀目前這種材料話題作文,表面看似乎很新潮,似乎比過去純敘事、純議論的命題好了一些。然而,既然考試時允許考生完全拋開命題提供的材料,所謂話題作文豈不成了命題作文?這樣,2000年的全國卷作文給出的四個“圖形符號”,2001、2002年給出的“七個背囊”和“登山者救陌生人”的故事,豈不形同虛設?今年從《韓非子》“智子疑鄰”寓言中引出的,還不是一道談“感情親疏對事物的認知”的命題作文嗎?試問,這種與所給材料毫無關聯的命題,除了把過去明確的題意限制變得更模糊了一些外,究竟有什麼創新可言?

聯考作文的根本目的與功能是什麼?是辨識人才,考量人才,鑑別人才,篩選人才。為此,關鍵是標準的統一,核心是尺度的規範。否則其公平性、公正性怎能不大打折扣?而話題作文,給學生的自由實在太自由了。自由本無可非議,但作為考試作文,太自由就會產生負面效應。進了考場什麼都可以寫,怎么寫都行,評卷時如何統一標準?如何規範尺度?這么多的碗與碗型號不一,這么多的水與水內容有異,將其端平談何容易?評卷操作難於把握,就不免要從一些並不具備普遍性之處發現亮點,尋找佳作。竊以為,這正是近幾年一些本來稀鬆平常的歪招怪點子作文幸獲高分的原因。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