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考生:山水的挫折

山之仁,在於涵納了蒼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凶吼,也養護了弱小的悲嘯;或者環抱雙手,讓流水變成湖泊;或者裂開身軀,讓瀑布倒掛前川……山謙卑地靜立著,緘默地忍受著時間的風沙輾轉的痛苦和人類胡作非為帶給它的挫折。

水的流動,卻更像是智慧的追求,個性張揚,流動便是它惟一的宿命。它並不會思索怎樣直面擋路的頑石,而是輕柔地繞開,只讓幾縷青苔去教會頑石流水的意義。它也從不化解,任由飄零的樹葉、人類的污穢隨著水流逝,卻從不允許它們在水面上發芽,只以無盡的孤獨告訴他們水流的意義。在水的心中,無彼無此,遇曲遇直,一顆痛苦的小石子,就會換來水的澎湃。

山和水並行著,讓靈魂在歲月的風沙中磨練、輪迴、遭遇。“你為何要一直流動呢?”山問,“難道萬頃良田不值得你孕育?難道萬千挫折不值得你面對?難道萬種痛苦不值得你化解?”水沒有回答,只是依然把痛苦放大,捲起千層浪,淹沒村莊,猙獰得張揚。

“我何嘗不想面對挫折,我何嘗不想化解痛苦!”水說,“只是我必須匯入海洋,必須放大這痛苦,在無盡的流動、消逝中教會人們,用幻滅的海洋告誡人們,必須謙卑地做人。”

山沒有回答,只是打開了懷抱,讓人們躲進懷中,讓水在山腳下盤鏇,讓果實在樹上生長,讓人們得以生存。

“有多少幻滅的海洋,便有多少山的希望。”山說,“我要面對挫折,化解痛苦,給人們家園,忍受一切的風霜。”山靜立著,水流動著。

水,卻史無前例地凌亂,兩岸的風景,只是浪花翻起時的告別;水裡的魚兒,只是轉身的一個再見。在水裡,一切都走向終結,一切痛苦,都顯得巨大。

山和水對視著。

“其實,你我並不是對立著的。”山說,“我們都在等待。等待有一個人,能理解挫折,不放大痛苦;等待一個人,在山的頂峰默讀水的流動,在水的旁邊朗誦山的倒影!”

山開始流動,水開始靜默。

水開始堅強,去面對挫折。

山開始柔弱,去放大痛苦。

簡評

在聯考作文等級評分標準中,“有創新”被列為“發展等級”的重點。《山水的挫折》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文章巧用擬人、象徵和隱喻等手法,賦予山和水理性的思維和鮮明的個性。山的博大、包容和堅韌,水的自由、任性和張揚,在文中都得到充分地展現。山用寬容化解痛苦,讓萬物在希望中自由生長;水用放縱放大痛苦,讓人們在幻滅中尋覓做人的真諦,它們不同的態度,啟示讀者多角度地認識和思考,不管是化解痛苦還是放大痛苦,目的都只有一個:豐富自己的人生,堅定地勇往直前!

語言表達上個別句子顯得艱澀,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點。(唐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