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子與鏡子 (兩篇)

窗子與鏡子

著名作家林清玄說: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才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污點。其實,窗子或鏡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廣大,書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

常羨慕作家們的文筆,多么深奧的道理,在人家的淺談慢語中就透朗了;更羨慕作家的胸懷,如果沒有一顆純淨的心靈,恐怕永遠也寫不出這么雋秀的文字。

面對紛雜的世界,如果沒有了窗子,我們能得到什麼呢?可能只是三尺之內的事物而已。有了窗子,才可以擁有外面精彩的世界,才可以看到五彩的生活,才可以得到明朗的天空。

人,可以認識世界;最難認識的,是自己。我們之所以總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是因為我們總難以離開自己的角度。如果能像鏡子一樣,從另外的角度打量,我們的一些污點就會毫無保留地展示在自己的面前。所以,擁有一面鏡子難矣。擁有一面鏡子也足以重要。

我們期望擁有大家的修為,使自己既擁有透視世界的目光,又掌握擁有自己的明智。也就是說,我們既希望能擁有窗子,也希望能擁有鏡子。從那裡去獲得呢?恐怕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

高爾基不是說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其實,高爾基在告訴我們:通過讀書,他擁有了自己的窗子和鏡子。

讀書是一種生活,一種向上的生活。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知史明智,上下五千年、縱橫兩萬里,古今中外的一切都可以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獲得擁有世界的美好。在不斷的閱讀中,我們可以辨識自我、回歸自我;在不斷的閱讀中,我們又可以認識他人,我們不是說“讀書是跟作者的心靈對話”嗎!

書閱讀越薄,心卻越來越寬,也更加明亮。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呀!物質的需求是有限的,而精神的境界卻沒有疆域。而書,就是人生的黃金屋,人生的千盅粟呀!

讀書,能使我們的精神不再貧乏,生命不再貧弱,人生不再孤獨。讀書,能讓我們成為有信念、達情理、知榮辱的人。想擁有有意義的更高尚的人生嗎,讀書吧,它可以讓我們擁有自己的窗子和鏡子。

窗子與鏡子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開了。一縷陽光透過窗欞瀉到屋內,頓時屋內一片光明,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裡看的,窗是屋的眼睛。 

“窗,聰也;於內窺外,為聰明也” 。“雙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歷歷。”同樣地只說著一半。眼睛是靈魂的窗戶,我們看見外界,同時也讓人看到我們的內心。 

鏡子,面對鏡子,我們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見外面的大千世界。看見的只是自己周圍的小世界。 

窗和鏡子都是玻璃作的,分別在於一層薄薄的銀子。但是這一點點銀子就叫你只看見自己,而看不見外面的世界。 

只要我們心是水晶般晶瑩透明,我們就能看清外面的繽紛世界,於內窺外,變成一個聰明的人。如果被一層銀子蒙住了心,就只能看見自己,事事為自己打算。 

帶水銀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繚亂,看不出他們的心境。不帶水銀的玻璃製成的窗子許裡面人看出去,同時也許外面人看進來。 

一層銀子,兩重天。我們要用銀子裝典自己的小家,每天要照鏡子。還要開窗看世界,走出去,溶進大自然。只有打開心靈的窗戶,你才能飛向大自然,你才能溶入社會,你才能領悟人生.。 

我們生活在世,過得快活不快活,不在於你手中的銀子有多少,最快樂的人,往往不是富可敵國的闊人,也不是沿街乞討的乞丐。而是那些達到溫飽的小康人家。是那些住在玻璃窗內於內窺外的小康人家。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風和太陽逗引進來,把月光和花香傾瀉屋內.無須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詩人像陶淵明對於窗子的這種精神,頗有會心。《歸去來辭》有兩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他又說:“夏月虛閒,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風,小屋可居,千萬不要讓一層銀子遮住了窗戶。讓窗戶透明,窗明几淨。 

我們要創商海,撈世界,但要保持一顆晶瑩透明的心,要看看外面的世界。走進大自然,擁抱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