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於青春

(附點評)

回首,祖先父輩的青春韶華中仍有一名為“信仰”的炬火,燃燒著生命;而今,青年人似乎不再有能為之獻以熱血的“信仰”放大了自我。這看上去似是種“自由”,實際上,卻是一種迷失。

沒有了信仰的青春,又豈會熱血依舊?信仰之於青春,可以是對國家的熱愛,對夢想的執著,對自我的堅守。當今迷惘的年輕人,徘徊於日新月異的街頭巷尾,每日形色匆忙,卻像極了行屍走肉,物質消磨了堅守,現實摧毀了執著,萎靡退去了激情,殊不知,青春正飛速逝去,哪怕在青春逝去前的最後一秒,我們亦應警醒,奮力抓緊。

信仰讓人真正的生有可依。曾看過中央美院院長許江的一個畫展,畫作主題皆為“葵”,他為畫作的注言提到,葵的氣質最符合其年代之青年的形象。作為中國第一批大學生,他有過榮譽,也下過鄉,經過人生之起伏便終於意識到“支撐著人活下來的,終還是信仰”,就像那葵花,對陽光的執著使它凋謝後奮力重新燃起生機。相較而言,我們這一代人又依靠何者生存呢?我們閱祖輩之《新青年》,聞父輩之《青春萬歲》,卻鮮有人真正敢於為了夢想付出一切。

去年曾有篇報導,寫的是公務員競爭愈發激烈,而求職者竟多為名牌大學畢業生的高材生,個別職位甚至出現“千人競一職”。當下的年輕人,苦讀二十餘載,卻依舊沒有自己心中獨特的,刻意為之奉獻的夢想;又或許“生活上的安定”迫使青春烈火提早熄滅。在物質的誘惑人,年輕人逐漸失去了奮鬥的方向;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社會中,年輕人自以為解脫于思想之桎梏,終得自由,殊不知“迷失”之至。

北大中文系開學典禮的學長致辭中提到,“最令人恐懼的是我們不再相信了。”而對於尚於青春中的我們,最可怕的的確不是現實,不是未來將至的苦難與挫折,而是我們不再相信,夢想勝於“甘於平庸”,風骨勝於媚骨,不再相信只要有熱情,我們就能創造自己的世界。而這份“相信”,正是之於青春,之於人生最珍貴的東西。

信仰之於青春,是潛力之源,是燃燒之種。無信仰,何以稱得上“生有所依”,“生有所義”。別再迷茫於眼前,找到那個可以一生攀登的青春巨塔吧?

簡評:

扣住信仰與青春,立足現實又境界高遠,語言精練,說理透徹。後半部分內容有些匆忙,稍顯單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