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喚醒記憶,傳承創新

在瀋陽城市記憶館中,收藏著近萬件來自民間的藏品,一座城市的歷史通過這件舊物被回放,過去的一幕幕又在老瀋陽人的眼前重新,而作為新時代的我們,面對這些熟悉又陌生的物件,心中的感受時而欣喜,為歷史的腳印自豪;時而感嘆,為過去人們的獨具匠心倍感欽佩;時而困惑,對於過去歷史的結晶和新時代的發明。面對令人回味的老物件,心頭不禁湧出到底是該承傳,還是該創新的問題?其實二者密不可分。

對於前人,學習借鑑不能仿效。“板橋體”單個字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因此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模仿而出名,那么必定走入死胡同。因為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說“不可無一”是肯定了“板橋體”的獨特藝術價值和不朽的藝術地位;說“不可有二”則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的真理。正如賈平凹在信中對小妹所說:“對於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仿效。”因此說,對於我們前輩的作品,後人或同時代人只能學習借鑑,不能機械仿效,否則就會陷入克隆的怪圈,只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和發展。

創新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再創造。不能機械地仿效大師,不等於不讓學習他人的作品,當然不是。那些膚淺的跟風之作,正是因為對文化藝術承傳研究得不夠,才會陷入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境地,落於俗套。因此,承傳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創新則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藝術如此,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亦如此,它們都要承傳與創新並重。就拿我們祖先使用的農具來說吧,原始階段,生產力低下,人類的頭腦還沒有進化好,只學會了使用石頭和木棒作為勞動工具,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但是,隨著人類頭腦的發展,人口的增多,石頭和木棒這種勞動工具不能滿足於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於是有人在原始工具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不斷創造出新的勞動工具,不斷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所以說:繼承—創造—再繼承—再創造,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斷地繼承與創造中發展和進步。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是靠著某種精神和力量來支撐的,這種精神和力量就是他的靈魂。一個沒有靈魂的人不能稱其為健康和健全的人;一個沒有靈魂的的民族,永遠都會處於被欺侮和被損害的地位,如牛羊雞犬任人宰割;一個沒有靈魂的國家,永遠都是處於挨打挨宰的局面。創新,就是要擺脫落後挨打,挺起脊樑,給身軀注入精神和科技的要素,鋼鐵般的毅力,無窮的智慧,讓他們不斷地強大。回顧我國創造了四大發明等輝煌,停止創新發展,落後挨打,任人宰割的百年屈辱史,我們百感交集。事實證明,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重溫強國之夢,找回民族的自信、自豪和自尊,我們這個民族就會大有希望。

看著老物件,增加自豪感;展望未來,百感交集,責任和使命感,讓我們不敢懈怠,不敢忘懷。作為時代的青年,讓我們在傳承與創新中,充當先鋒,做一名衝鋒在前的戰士,為民族的發展和進步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