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人之漁(2024年聯考全國新課標2作文)

習人之漁  高三七班某生

我還在讀國小的時候,同班同學抄襲作業,被語文老師,也就是當時的班主任發現,但語文老師並沒有給予他當頭棒喝,而是教育他,君子不食嗟來之食,該同學似小說中的主人公受到了高人指點,從此在語文作業中自力更生,在語文課堂中有精彩回答。也正是這一位語文老師,曾與其他教師有截然不同的做法,高三我們千萬不要買參考書,所有的題目都要自己去思考,我不知道當時有多少人遵守了他的要求,但取得的成果便是每堂課都有精彩激烈的回答和爭辯。這位語文老師上課只準備題目,不準備答案,一堂課只靠我們的口舌和不停轉動的大腦順利進行,像是上了發條的機器,而題目的答案也便是那得到最多掌聲的回答。當時所有人都以自己的回答便當作標準答案為榮,那是一種積極思考得出結論,整理出口,又被認同記在課本上的快樂。不得不說,我國小時期的語文老師是我遇到的在育人方面做得最棒的老師,而當時的同學則是最幸運也是最富有活力的學生。

回想起國小課堂上的激烈討論,常因如今自己的木訥和羞於啟齒感到內疚。課堂成為老師敘說答案、同學抄寫答案的地方時,便已經丟棄了育人的初衷。如今已很少能看到有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同窗好友。而那些成績優秀者也已成了背誦答案的機器。難道今後中國的學生要靠自己的記憶力去挑戰別人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嗎?如果不會學著自己去探索答案,我們的記性再好,也只能記住別人發現的道理,這不就和接受遊客餵食的黑熊一樣了嗎?

如今不少老師都秉持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條去教育學生,可惜作為學生的我們早已成了魚木腦袋,沉溺於能輕易獲得的快樂之中,喪失了覓食能力。如今我還記得曾奮鬥整個晚自習與同學解出一題物理題的自豪與欣喜。當時似乎確實是找到了學習的真諦,但不久卻又因為作業的壓力和自我的惰性消失不僅蹤跡。

也許人存在的最終目的只是活下去而已,但我們願為更好的自己而學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