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議論文寫作指導

議論文又稱說理文,讓人服膺其論,乃是首要之務。可審視中學生的議論文,就常見說理乏力之作。在此推薦下文,以警戒之規避之。

【關鍵字一】虛假

一些同學沒有事例,就編造或改編事例,經不起讀者的推敲。一個虛假的材料如何去支撐自己的觀點?

▲示例7:(1)《禮記》中有一故事。一乞丐無望地盤坐在路邊,容顏像枯乾了的木柴。他面前放著一隻殘破勞動碗,空的,他那無助的雙眼似乎在乞求每一個路人:行行好吧,施捨一點吧,我已經餓了好就天了!這時一個衣著華麗的富家子弟弄來一碗飯菜,遠遠地放著,用喚狗似的聲音對他嚷嚷:“來,吃啊。”乞丐堅決地搖搖頭。這個乞丐告訴我:在誘惑面前,人,不能低下自己高貴的頭。

《禮記》所說“左奉食,右執飲”,這是誠摯助人的態度;只不過是喊了一聲“嗟”而表面說“請”而見些粗魯,那飢者因為拒絕幫助而餓死,不值得尊敬與崇尚。這點學生也許自知,只不過是為了論點之需而臨時修改史記。如此修改史記的材料,何有說服力度?再如:

▲示例8:(2)就應如詩人李白那樣面對坎坷,“仰天大笑出門去”,一任豪情沖九天;就應有詞人易安那樣正視挫折,“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一由激情涌心胸。“不如意者常八九,正用此時風雨來”,生活需要豪邁,人生期待激情,走過風雨,走過泥濘,走出自己的風景。

“仰天大笑出門去”,是李白得知將入朝被用時而興奮吟誦的詩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是詞人易安年輕得意時揮寫的詩句,並非詩人不畏坎坷的表現,由此可見材料的虛假。

★啟示:事例要真實可信,要經得起讀者推敲,一個自己都沒把握的材料,如何去證明自己的觀點?需知是:以其昏昏,難以使人昭昭。

【關鍵字二】浮淺

張玉庭教授道“兩點論不如一點論”,可我們的學生面面俱“道”,蜻蜓點水,不是聚焦一點深入論述,文章說理也就難見深刻與厚實。

面面俱“道”,說理浮淺,一是論點過多。

▲示例1:XX年福建一考生寫《味道與生活》:

生活需要甜味,人們需要愛的滋潤,需要鼓勵與呵護

生活需又苦又甜的滋味,沒有艱苦磨礪的生活,或是沒有生活艱辛的回報,就難以感受生活本質,難以知道生活的豐富。

生活需要平淡的滋味,平平淡淡是走過艱辛、品過幸福的平和與恬淡,是心境的詩意觀照與品味。

[結尾]甘甜之美,猶如夏日爭芳鬥豔的花兒;甜苦又之美,猶如春天曆冬綻綠的小

草;平淡之美,猶如秋天散發幽香的秋菊。品味生活的各種滋味,就能感受生活的美好,生活的豐富,就能更是感覺生活的彌足珍貴。

文章寫了生活需要三味,不是說離題,但一篇800字的文章,講了三個論點,每一論點都無法講透,文章便見浮淺而不見深刻與厚實,說理也就失卻力度。作文閱卷組組長余岱宗教授道:“如若就其中一點集中論述,說理就厚實有力了。”

二是分論點過多。議論文分論點的切口過多,也使文章缺失厚實與力度。

▲示例2:一文章《告別過去》,考生如此寫:告別過去,是給自己一個新的起點/告別過去,是給他人一個新的面貌/告別過去,是生命的理性/告別過去,是生命的執著/告別過去,是生命的大氣。

似此,800字左右的文章,分論點就有五個,文章分析也就難以深刻,難以厚實有力。於是800字的應試作文,文章的分論點應不宜超過3個。

★啟示:拒絕蜻蜓點水,面面俱“道”,而要用力集中,深入透析,文章也就厚實深刻,迸發張力。

【關鍵字三】老套

潘新和教授說:“文章老套,便見寫作底蘊的缺失,寫作生命的小氣。”

老套文,一是事例老套。

▲示例5:

心應有遠大的理想。

人無夢想,漸見平庸,只會表現你生命的小氣。宋代王安石的《傷仲永》,說的是有個神童叫方仲永,小神童少有悟性,在5歲時便能寫詩。但是後來他並沒有自己遠大的抱負,恬然自安,日與其父去往他處向他人炫耀,導致學業荒廢,以致詩性漸失,靈性漸消,到了弱冠之年,已為資質平平者,與常人無異。悲乎,惜乎。

這作者一本正經說出的例子,我們國小時就聽老師講過,今天我們再講,就缺失新鮮感,文章亦就顯之小氣俗氣。我們一些同學選用事例,一講要幫助他人,就講要學雷鋒: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滿一車廂。一講自強不息,就講張海迪:殘且愈堅,不墜青雲之志。一講奉獻,就講孔繁森:東辭老母入藏二度。一閱卷老師反感說:“這些例子,人們用得且多且濫,陳舊不堪,我們再用就顯腐氣,也令我們審美疲勞,一看此文,就打入分以下的分數。

▲示例6:心應有遠大的理想。

在歐巴馬的記憶中,母親天真得就像詹姆斯筆下的人物:她義無反顧地走出家門,因為她以為世界和她想像中一般單純,她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會付出什麼代價,不知道離開夏威夷是否有危險——她甚至不知道,在她出發去印度尼西亞前的幾個星期,當地剛發生過一場造成數萬人喪生的流血政變。即使後來有人告訴了她,也未能改變她的初衷,因為她有一個理想,她要捍衛著人道主義、羅斯福新政、美國和平隊和所謂的自由主義。母親為理想的執著激勵著歐巴馬,他為母親的一生寫下註腳。

“文章合為時而著”,如此聚焦時代,以富有時代氣息的材料演繹自己的思想,事例不老套,文章也就有了現實性與思想性。

★啟示:議論文寫作,應有自己獨特的角度,自己獨到的事例,如此文章方有自己的思想,方見新鮮脫俗。

【關鍵字四】隔離

論點與論據之間成隔離狀態,無法形成嚴密的論證關係。一是論據與論點隔離。

▲示例3:

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們可以把握我們的心情;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心境。

俄國作家普希金是一個清貧的書生。一位地主嘲笑他活的如此狼狽,普希金回答說:如果你的管家不從鄉下給你帶錢來,那你就會挨餓;而我,卻可以憑著我的33個字母,隨時保證我的開銷。

這個例子只能說明知識帶來財富,而不能說明“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心境。”這個論點。如果第二段這樣寫就有力度了:

美國黑人總統林肯天生身材矮小,有人問他:“一個人的腿要多長才算是合適的?”林肯微笑著回答說:“只要你的腳能觸到地面,那就合適了。”不懼自己形象的不佳,坦然地微笑生活,也正是心境的坦然,使他打敗對手,入主白宮,大膽簽署全面禁止奴隸製法律,開創文明的先河。

二是論據缺分析,論證失嚴謹。

▲示例4:自信如冬日裡的一縷陽光,讓我們一掃冬日的寒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走出失意的陰霾,就會沐浴生命和煦的陽光。

詩人李白,曾一心想出仕,卻懷才不遇。終有一天,擠進官場,卻又不被重用,皇帝只封他個“御用文人”的稱號,整日無所事事,只有當皇上需要時才得以召見。但他並沒有為命運所折服,他毅然選擇離開官場,“甩手一笑出門去”,他看透了官場,但不看低自己,於是他選擇自己心靈釋放的空間,選擇了自己展示自信生命的方式,浪跡天涯,詩篇作伴,吟詠“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吟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一例,只是說李白自信而“選擇自己心靈釋放的空間,選擇了自己展示自信生命的方式”,而文章還應分析而告訴讀者:李白就是心懷自信,“走出失意的陰霾,就會沐浴這和煦的陽光”。因此,文章還應加上:

自信,讓他笑對官場失意,重返生命快樂的詩壇,沐浴生命和煦的陽光,於是,創造唐詩輝煌歷史,成就了這位令後世矚目與景仰的“詩仙”。

如此一加,則見作者思維的嚴密,論證的清晰,文章也就迸發說理力度。

★啟示:議論,也就要自圓其說,說理嚴密,讓讀者膺服其論,文章方有審美價值。

【關鍵字五】空洞

一些學生沒有把握具體實在的事例,於是就用模糊或詩意的語言掩飾之,如此讓讀者如墜雲霧,疑惑頓生。似此,如何有說理力度?

▲示例9:我們的社會存在著責任的缺失。

遠者不言,就道新近沸揚盈天的三鹿奶粉事件。一個具有六十多年的品牌企業,面對記者與消費者的質疑還信誓旦旦,百般狡辯,設法掩蓋,以致就是發生了死亡事件之後還有一批嬰兒仍在食用三鹿問題奶粉,使眾多孩子患上結石病,留給孩子家人永遠的痛苦,真相揭露後,遭到社會的唾罵,市場的拒絕,以致面臨一個 “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慘狀。

如此信誓旦旦,如此設法掩蓋,如此為企業為個人之利漠視生命,罔視家長孩童的痛苦,如何可見“極高的社會責任感”?

話語模糊,如何在“信誓旦旦,百般狡辯,設法掩蓋”?“遭到社會的唾罵,市場的拒絕,以致面臨一個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慘狀”又如何表現?沒有具體的描述或說明,讀者如墜雲霧,難以獲得深刻印象,甚至懷疑作者是否掌握材料。如此語言美了,說理卻乏力了。第2 段一改如下就好:

遠者不言,就道新近沸揚盈天的三鹿奶粉事件。一個具有六十多年的品牌企業,早在7月中旬,就已停止生產確認受到污染的奶粉,可面對記者與消費者的質疑,還鄭重其事:“三鹿幾乎成了我國奶粉的代名詞,因此我們具有極高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所有的產品都是沒有問題的。”8月6日,公司告知經銷商停售該品牌全部奶粉,且是秘密進行了召回,但卻未公之於眾。這導致在此後的一個多月里,又有一批嬰兒仍在食用三鹿問題奶粉。

★啟示:敘事說理要少用高度概括的成語或形容詞,要具體實在,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此說理才不再有忽悠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