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作文指導2

發展等級寫作訓練

(一)常規性發展寫作訓練

1、善於分析(訓練目標:深刻)

(1)透過現象深入本質

題1:請根據下面兩段話寫一篇議論文,題目自擬。

有人想,如果全國每個人都節約一根火柴的價值給我,那我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數萬元的財物,豈不快哉?

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夠給全國每個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貢獻,那我的一生就很有價值了,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導練:作文題目的材料把一些生活現象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要對這些現象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找出它們內在的聯繫點,發掘其本質的東西,這就是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材料提供兩種對立的現象,同樣是面對“全國每個人一根火柴”,一個想“得到”,一個想“貢獻”。這種對立是由於價值觀不同(聯繫點)造成的,而不同的價值觀則源於不同的人生觀。因此從人生觀的高度來分析問題,就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就能把道理說得深刻透徹。

(2)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

題2:根據下面的材料,自擬題目,寫議論文,字數800字以上。

一天,忽然想起20年前我上國小時,老師給我們做的一個試驗。我何不再給我的學生做同樣的試驗,看結果如何?於是,我把一個長頸小口瓶子放在桌子上,把三個繫著細繩的鉛墜分給三個學生,讓他們拿著繩子頭,先後把鉛墜放進瓶中。我對三個學生說:“這個瓶子,我們把它看作一口井,不過現在沒有水。你們那鉛墜代表你們自己,你們現在正在這枯井中玩,井口很小,一次只能爬上一個人。”

隨後,我提起水壺,向“井”中灌水,邊灌邊喊“危險!快上來”,三個學生一爭著往外拉鉛墜,結果都聚集在瓶口,瓶子被提起又被拉倒,水也流出來。看著這,我的心隱隱作痛,不禁想起20年前的那次試驗:

當時,我、班長和一個名叫李娜的女孩三個人做這個試驗。當老師“快上來”的話音一落,班長以命令的口吻說:“曲文,你第一,李娜,你第二,我最後上!”我們三人迅速先後安穩地把鉛墜拉上來。

相隔20年,同樣的試驗為什麼會一成一敗?

我忽然覺得,為人之師擔子極重,猶如泰山壓肩!

導練:寫作議論文要善於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為解決問題提供依據。面對問題或從不同的角度或逐層深入地思考“為什麼”,就可以深挖產生問題的根源。同一種試驗,20年前的三個孩子成功了,20年後的三個孩子失敗了,這是為什麼?前者是因為孩子們臨危不亂,顧全大局,想的是“我們怎樣脫險”,尤其是班長,處事果斷,先人後己,發揮了重大作用。後者則臨難驚慌,無全局觀念,有自私之心,首先想到的只是“我怎樣脫險”。接著再進一步思考造成這些原因的原因,從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橫向探討,還可以通過前後對比縱向思索,從而比較全面地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

(3)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題3:以《說“一步”》為題,寫一篇議論文,不少於800字。

導練:所謂觀點具有啟發作用,主要是指一篇議論文所表現出來的思想觀點對讀者有所啟迪。這就要求作者對事物的看法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人云亦云而發人深省;對平常的問題能作比較深入的思考,揭示出來的道理會給人進一步的啟發。比如面對《說“一步”》這道題,從“一步”想到人生的旅程,指出誰對它漫不經心,誰就會被它所毀棄。而且,不管是人生關鍵的一步,還是每個過程的第一步或最後一步,它們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的,究其實都不過是千萬步的沉澱。因此,為了避免招來致命的那一步,就必須讓每一步小心謹慎;要想爭取走向成功的那一步,就必須讓每一步腳踏實地。這樣的觀點源於作者獨立的深刻的思考,自然會對讀者產生積極的啟發作用。

2、善於敘寫(訓練目標:豐富)

(1)材料豐富

題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路與人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它正在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和方式。人們的網路交往日益頻繁,其中網上聊天作為一種新興的交往方式,正走進現代人的生活之中。

請以“網上行”為題寫一篇記敘性文章,不少於800字。

導練:要做到材料豐富,首先要儘量多地占有寫作所需的材料,然後是合理地藝術地進行組合,否則只是堆砌材料,實現不了“豐富”的目標。因此,在寫作時既要積極調動平時積累的材料,又要善於構思用好材料。“網上行”會給上網者帶來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只要你善於敘寫,做到“材料豐富”並不難。如果你真的把上網的經歷寫下來,準豐富!也許你不信,還是試一試吧!

(2)善於描寫

題5:心事

導練: 怎樣才算善於描寫?其一,能夠根據需要來運用某直或多種描寫方法,做到恰到好處,如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等。其二,能夠靈活運用多樣的描寫技巧,力求生動形象,如描寫人物就可用白描法(用簡潔的文字描寫,不加烘托渲染)、工筆法(注重細節的描繪)、寫意法(不求太細,,寫出神態、情趣即可)、油彩法(給人物化妝性的描寫)等。本題要求寫“心事”,自然要以心理描寫為主,展示人物矛盾的心態,裸露其豐富的內心世界,當然還要懂得運用其它描寫方法(如語言描寫、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至於對主人公的刻劃,一般地說宜用白描法、寫意法,來配合心理描寫。

(3)形象豐滿

題6:他(她),我心中的一幅畫

[要求](1)寫一篇記敘文。

(2)要有生動的細節描寫,力求形象豐滿。

(3)不少於800字。

導練:要做到形象豐滿,就要注意細節描寫。細節有生活細節和人物細節兩種類型,前者指看來細小但有典型意義的事件、人物與景物,後者專指人物的語言、動作、服飾和心理活動等細小環節。細節選擇要典型、要有個性,要有真實感;細節描寫要生動,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細節描寫會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更加鮮活,更富有個性,因此刻劃人物要善於捕捉典型細節。“題6”要求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而且要充滿畫意,所以一要確定寫何人何事,二要精心選擇典型細節,三要布置背景(典型環境)。其中選擇細節尤其重要,構思應由此切入。對於“畫”有兩種理解:(1)人物與背景構成畫面;(2)人物形象給“我”的主觀感受像一幅畫。後一種理解在文章里需要“點睛”以扣題。

(4)意境深遠

題7: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理想,大概是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東西。沒有理想,生命和生活,所有的一切就失去了目標。就像一艘輪船,沒有羅盤,只能在茫茫的大海中隨波逐流;也如一個在大漠上長途跋涉的人,沒有指南針,只能在浩瀚戈壁灘上無望徘徊。

[要求](1)以《理想——生命的燈》為話題,寫一篇記敘文。

  (2)要努力創造深遠的意境。

  (3)不少於800字。

導練:什麼是意境?不要把它複雜化,也不搬有關的名詞術語,用大家都熟悉的話來說,就是情景交融,耐人尋味。情景交融好理解,耐人尋味則是留有琢磨思考的餘地,再說白一些,就是設定情景而不把意思說盡。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再加一句:“一切情語存意味也。”是乃意境。就“理想——生命的燈”這一命題而言,怎樣才能寫出境界?最緊要的是不要忙著去演繹所謂的含義,而要去創造能夠表現這種寓意的情景,比如茫茫夜色的大海上孤舟對於航燈的渴盼,生人置身於渺無人煙的荒漠對指南針的依賴。其次不要把意思說穿,有意向而沒有解說。其三要寫出意味深長的語句,任人體味,不怕多出現幾個哈姆雷特。有的命題不可能全篇意境化,可選擇適當的地方創設意境,提高文章的品位。意境深遠,永遠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3、善於表達(訓練目標:有文采)

(1)詞語生動,句式靈活

題8:觀察下圖,聯想“濫竽充數”的故事,寫一篇文章。 

導練: 語言功底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語言的豐富性,二是運用的靈活性。有了一定的語言儲存而不懂得靈活運用,豈不可惜?所以在寫作時要善於調遣你的語言,讓詞語豐富一些,生動一些。比如“題七”,你想寫記敘文,就得根據畫面描寫南郭先生早上九點還蒙頭大睡的情景。這時候你不妨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寫鼾聲、睡相、翻轉、囈語、夢境等,用上有關的擬聲詞、形容詞、動詞以及成語等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把睡覺的情境寫得活靈活現。至於句式,要根據表達的需要著意運用各種句式,避免單一性。

(2)善於運用修辭手法

題9:  的啟示

要求:(1)文體不限。

(2)要用好修辭手法,力求生動。

(3)不少於800字。

導練:同樣的意思,有沒有用好修辭手法,其效果大不一樣。在寫作時要有用好修辭手法的念頭,在構思表達時要有“修辭意識”。有一篇《帆的啟示》寫道:“然而我們中也不乏

把恬逸生活當作帆的青年。在他們眼中,帆,就像潔白的羽毛,輕輕飄飄;帆,就像水中碧荷,嬌嬌柔柔。帆的信念也許閃過他們的腦海,帆的性格可能相似於他們的脾性,但他們永遠不會鼓飽篷帆向神秘的彼岸駛去。他們只願憩臥在舒適的港灣,與輕風相伴,與日月相依。而生活中高揚的帆,要駛向彼岸是決不會隨波逐流一帆風順的,它要抵擋狂風,更要搏擊怒浪。”這一段文字批評某些青年胸無大志貪圖安逸的思想,由於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板著面孔的批判變成和風細雨的批評,使讀者在愉悅中接受教育。你能不能選擇一個寫作對象,從訓練修辭手法的角度,寫好這篇半命題作文?

(3)文句有意蘊

題10:以《台階》為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爭取寫出有意蘊的文句。

導練:“台階”,某個階段的象徵,我們常說“更上一個台階”。人生的成長過程就像走過一級級台階,你雖然年輕,但也會有這種感受,值得寫一寫。怎樣才能寫出有意蘊的句子?從構思看,要採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寫法;從表意看,要含蓄表達哲理性思考。比如把幼年、少年、青年比作生命的三個台階,依託於住宅的樓梯、校園的台階、高山的石階,寫自己的成長過程,這就為寫出有意蘊的文句打下基礎。而後寫出自己對生命歷程的感悟,寓意於物,便生意蘊。如:“生命,就好像破繭化蛾的過程。剛出卵的小蠶兒是幼年,一次次的蛻皮就像經過一級級的台階,到達童年、少年,而我們正如繭中的蛹。”這樣以蠶的成長過程為喻,來表現生命的歷程,就很有意蘊。

(二)創造性發展寫作訓練

1、善於突破(訓練目標:有創新)

(1)構思精巧

題11:人生

[注意](1)“人生”的話題十分寬泛,只要是與之有關的經歷、感受、見聞都可以。

(2)文體不限,構思追求精巧。

(3)題目可以照搬,也可以自擬。

(4)不少於800字。

  導練:構思精巧,如果不咬文嚼字的話,大概就是構思要巧妙的意思,因為撇開“巧”去說“精”,那就不好界定了。文章的構思要做到與眾不同之處,讓人感到巧妙,就得採用獨特的形式。就拿《人生》這道題來說吧:把人生比作一塊調色板、一張琴、一座橋,分節來寫,各自獨立而又一脈相承,構思就顯得巧妙。將人生比作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把個人的幸福融入人民的幸福是加法,為他人減輕痛苦是減法,團結別人、學習別人的長處以豐富自己是乘法,痛苦由大家分擔是除法。再分別用小故事來表現人生的加減乘除,讓不同的人物告訴我這些道理,你說巧不巧?人生與奉獻是一個古老的話題,要想寫出新意就要藉助於巧妙構思。有個同學從“吃虧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想到人生方程,他把人生比作一個方程,把“幸福十億人”作為方程解,構思了一篇超脫的議論文。學會巧妙構思吧,它將讓你的高考作文放出異彩!

(2)推理獨到

題12:閱讀下列幾則材料,提煉中心,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700字左右。

①夜鶯正唱得歡的時候,一隻鷲猛撲下來,說道:“鳴叫得這樣悅耳動聽的鳥兒,吃起來味道一定好極了。”

②聽說某地有一個大和尚,曾和友人一同登樓觀江景。友人問:“江上的船究竟有多少?”和尚閉目答道:“只有兩條,一條裝著名,一條裝著利。”

③有些青年看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後就心灰意冷、消極埋怨;碰上不順心的事,便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表示懷疑,動輒說道:“我算看透了。”

導練:題目的三則材料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它們都暴露了人們看問題的一個誤區:以偏概全。如何推論這是錯誤的而又有獨到之處呢?請看下面兩個選段:

打個比方說,一隻豹偶有不慎,在翻山越嶺之時被荊棘掛掉了一撮毛,恰好你在管中窺豹之時,管子對準了此處,難道你能窺此一斑便斷言此豹全身無毛,進而由此推斷天下之豹皆無毛耶?

古時候有一個人拿著一塊一面是金質、一面是銀質的盾牌在市場上賣,兩位將軍迎面而來。見到銀質一面的就斷言它是銀的,見到金質一面的就斷言它是金的,爭得“臉紅脖子粗”,互不相讓,讓圍觀者竊笑不已。與此類似的故事還有盲人摸象……將軍也好,盲人也罷,他們鬧笑話的癥結在於思想方法出了問題:以偏概全,與鷲、大和尚和某些小青年沒有兩樣。

第一段用喻證法,從推斷豹之無毛的過程所存在的錯誤,可見以偏概全的錯誤。第二段用類比法,詳寫“金銀盾”之爭,略提盲人摸象,並與鷲、大和尚、某些青年類比,推斷以偏概全錯誤。這樣的推理過程都有獨到之處,你能不能另闢蹊徑呢?

(3)想像獨特

題13:請根據下面這篇微型小說寫一篇記敘文,不少於800字。

當地球只剩下最後一個人時,他忽然聽到了敲門聲……

導練:大膽展開想像的翅膀,你的想像便會獨特。因為你的庫存、你的思維方式,都與別人不一樣,只要敢想而不拘泥於現實,只要做到合理而不脫離現實,便可以獲得成功。這道題的思路可以這樣展開:為什麼地球上只剩下最後一個人?敲門聲從何而來?再往下事情是怎樣發展的?結果如何?在構思時要懂得定主題,使情節能夠圍繞一個核心展開,做到奇特而不胡言亂語。

(4)有個性特徵

題14:同桌

導練:上面已經說過,寫出個性特徵是指作文具備某種特色。《同桌》是寫人的,能從哪些方面寫出特色?是表現手法,還是篇章結構?是感情色彩,還是語言風格?請認真思考,找一個突破口。有篇作文在表現手法上富有個性,寫得詼諧有趣,充滿幽默感,也許對你有所啟發。請看:

這就是我的同桌,一個愛說愛笑還不時惡作劇的女孩:

——就是那個上課時自己也昏昏欲睡,但還是把瞌睡的我毫不留情地推醒的嚴厲的女孩;

——就是那個早讀課上掩護我看小說,再冷不丁叫“老師來了”,害我嚇了一大跳的調皮的女孩;

——就是那個與我一人一邊耳塞,抱著walkman一起噙著淚聽張雨生記紀念輯的動情的女孩;

——就是那個考試以前愁眉苦臉地說自己患了“考試綜合症”,再在考試後說100次跌倒,就有101次爬起的灑脫的女孩。

從這個片段可以看出:(1)形象的幽默。同桌那“愛說愛笑還時不時惡作劇”的形象躍然紙上。(2)語言的幽默。如“冷不丁叫‘老師來了’”,多么滑稽可笑。(3)行動的幽默。如“與我一人一邊耳塞,抱著walkman一起噙著淚聽張雨生記紀念輯”,充滿童稚童趣。(4)細節的幽默。許多動作都看得見摸得著,像設計可表演的典型細節,不亞於小品的有趣可笑。如塞(耳塞)、抱著(walkman)、噙著(淚)、聽(紀念輯)、掩護(我)、看(小說)等等,都是非常典型滑稽的細節,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2、善於出新(訓練目標:有創新)

(1)見解新穎

題15:讀一首小詩,體會其寓意,聯繫社會實際,寫一篇議論文。

蒲公英的遺產

秋。

蒲公英老了,子女問:有什麼遺產?

母親默默地,在每個孩子的頭上,

戴上一把遠飛的傘。

導練:這首詩可以從多角度立意,見解新穎就得從別人未涉及的角度切入。很多人從“應該接受什麼樣的遺產”、“老一代對下一代寄予的希望”等方面去立意,如果變換角度,從母愛的角度去寫,就會出新。蒲公英給孩子遠飛的傘,是希望孩子能找到真正的幸福,這是用含蓄的方式表達母愛。以談母愛作為寫作的主題,既有新意,又有現實意義。追求見解新穎的另一種途徑是“反彈琵琶”,此不贅述。

(2)材料新鮮

題16:以《不滿是前進的車輪》為題寫一篇文章,不少於800字。

導練:材料新鮮是相對而言的。生活中剛出現的東西固然算新,如果大家都在用,反而失去新穎感。雖說是古老的東西,但別人很少見到的也很少用到,卻會給人新穎感,當屬於新鮮之列。所以我們要善於儲存“自己”的材料,用以考場出新。下面這兩則材料用來寫“題16”,也會讓人感到新鮮的,信否?你還能舉出新鮮的材料嗎?

第一則:

禪宗里有這么一個故事:某徒弟學藝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師父辭行:“師父,我已經學夠了,可以獨闖天下了。”

“什麼叫夠了?”師父問。

“就是滿了,裝不下了。”徒弟答。

“那么你裝一大碗石子來。”徒弟照辦。

“滿了嗎?”師父問。

“滿了。”徒弟十分自信。

師父抓起一把細沙摻入石中,沙一點沒有溢出。

“滿了嗎?”師父又問。

“這回滿了。”徒弟面有愧色。

師父又抓起一把石灰,輕輕撒下,還是沒有溢出。

“滿了嗎?”師父再問。

“滿了!”徒弟似有所悟。

師父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沒有溢出。

“滿了嗎?”師父笑著問。徒弟無言以對。

第二則:

有兩個愛畫畫的孩子。

第一個孩子的媽媽給孩子一疊紙、一捆筆,還有一面牆。她告訴他:你的每一張畫,都要貼在牆上,給所有來我們家的客人看。

第二個孩子的媽媽給孩子一疊紙、一捆筆,還有一個紙簍。她告訴他:你的每一張畫,都扔在這個紙簍里,無論你自己對它是滿意還是不滿意。

三年以後,第一個孩子舉辦了畫展:一牆的畫,色彩鮮亮,構圖完整,人人讚揚。

第二個孩子沒法展覽,一紙簍的畫,滿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手頭尚未畫完的那一張。

三十年以後,人們對第一個孩子的畫已不感興趣;第二個孩子的畫卻橫空出世,震驚了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