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指導:語文作文表現手法

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作文表現手法,歡迎大家參考!

【語文作文表現手法】

敘事類作文寫作表現手法

敘事類文學作品以多樣化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千千萬萬的讀者,成為近年來中考閱讀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表現手法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重要的寫作特色,因此也成為閱讀考查中的“常客”。綜觀近幾年的中考試卷,敘事性文學作品對表現手法的考查最常見的有:襯托、鋪墊、欲揚先抑、對比、設定懸念、照應等。

【提問方式】

生:老師,我們在做閱讀時,涉及到一些表現手法的題目,總是不能得到滿分,能說說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師:對,這是個共性的問題。同學們在做的時候往往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不掌握常用表現手法的一般性特徵,不能指出手法;二是不能結合文本內容對手法作具體闡述,答案內容空洞或不完整;三是在闡述其作用時,不知該從文章中心、人物形象、結構特徵等角度具體考慮,只答出其一般性作用。

生:那么,老師能結合課本中的例子來具體給我們說說嗎?

師:好的。下面我從襯托、鋪墊、詳略得當、欲揚先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一)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用類似的人物(事物)正面陪襯,反襯就是從人物生存的環境或反面人物來陪襯,從而突出主要事物,強化感情,突出中心。如人教版八下的課文《藤野先生》:選段寫到了“幾個職員”和“本級的學生會幹事” ,這對於表現本文的主要人物藤野先生來說,是否屬於贅筆?為什麼?

解答思路:不是贅筆,這裡運用了襯托的手法。(先明確手法);寫仙台醫專的職員對我的優待,是為了下文寫藤野先生對我的關心和幫助作正面陪襯。而寫日本“愛國青年”對我的尋釁無禮,則是為了反襯藤野先生的正直無私,毫無民族偏見。(其次結合文本具體闡釋),以此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境界和我對先生的崇敬懷念(最後結合中心簡述具體作用)。

(二)鋪墊,就是上文為下文的主要內容做準備,打基礎,是對下文的必要交代,鋪墊能使行文構思更加嚴謹。我們可以根據人教版七上的課文《皇帝的新裝》來設題:開頭為什麼極力描述皇帝如何喜愛新衣服?

解答思路:寫皇帝喜愛新衣服,這就交代了他被兩個騙子所騙,最後光著身子舉行遊行大典的原因,為故事的發生作鋪墊(明確手法、結合文本具體闡釋) ,使得前後照應,行文構思嚴謹(結合結構簡述作用)。

(三)欲揚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頌揚的對象,而落筆開始卻貶抑它,批評它,這種手法不僅能突出人物形象,還能使情節錯落有致。如人教版八上《阿長與山海經》:文章刻畫了長媽媽這一形象,用了什麼手法,具體說說有什麼作用?

解答思路: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明確手法),先寫阿長的種種不是,表達厭惡之情,這是 “抑”;當她把我渴慕已久的書擺在我面前時,我對她發生了新的敬意,這是“揚”,(結合文本具體闡釋)這樣不僅使情節曲折有致,更突出阿長精神的可貴。(結合中心等簡述具體作用)。

(四)對比。將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人物事物進行比較,從而突出某一方面特徵,表達作者的情感。我們可以根據人教版八上的課文《雪》來設題:作者旨在寫朔方的雪,那么前文為什麼要寫南方的雪?

解答思路:把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進行對比(明確手法),突出朔方雪的獨立、張揚、富有抗爭精神(結合文本具體闡釋)。也表明作者更欣賞朔方的雪(結合中心簡述具體作用)。

(五)設定懸念。即在情節發展的過程中設定謎面(把事情的結論或結果放在前面寫),使讀者產生期盼的心理,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揭開謎底的一種手法。起到吸引讀者,增強生動性和曲折性的效果。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羚羊木雕》的開頭:“那隻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這樣的開頭有什麼作用?

解題思路:一開始就用媽媽的驚慌質問來渲染出緊張的氣氛,從而設定懸念,(明確手法)吸引讀者的興趣,想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具體作用分析)

其他的表現手法如伏筆、照應等與上面的解答思路基本一致,細細揣摩,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金題回放】

1、襯托

示例一:(20xx年青海卷《雪中小卓瑪》)文中寫天氣的寒冷尤其多次寫到雪,有何用意?(2分)

示例二:(20xx鹽城卷《做客》)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為什麼還要寫那群小夥伴?(3分)

解題思路:示例一用高原惡劣的環境襯托小卓瑪勇敢、堅強、鎮定的形象(明確手法,闡釋作用),更好的突出文章的主題(結合中心分析)。示例二通過小夥伴們也想念爸爸媽媽來襯托青青,她也只是她們中的一員;更加廣泛、深刻地反映主題,提醒人們關注“留守兒童”現象。

2、鋪墊

示例:(20xx年山東菏澤卷《苦瓜》)文章開頭寫母親種花草和蔬菜,似乎與寫“苦瓜”無關,可否刪掉?為什麼?(4分)

解題思路:不能刪掉。因為寫母親種花草和蔬菜是為下文描寫母親精心為“我”種苦瓜、燒苦瓜作鋪墊(明確手法),突出母親熱愛生活、富有愛心的品格(結合中心分析作用)。

3、欲揚先抑

示例:(20xx年雲南玉溪卷《那一聲吆喝》)文章刻畫賣花老人這一形象,用了什麼手法?請簡要說明。(4分)

解題思路:用了欲揚先抑手法(明確手法),先寫賣花老人樸素平常,後寫她美好的心靈(結合文本具體闡釋),這樣更能突出賣花老人的“偉大”。(結合中心簡述具體作用)。

4、對比

示例:(20xx年山東泰安語文試題《夜讀岳飛》)文章第①段,作者在書房挑燈夜讀,為什麼還要寫遠處高樓上明滅不定的五彩霓虹燈以及近處泛濫新潮的流行音樂?

參考答案:用滾滾紅塵中欲浪拍天的現代生活與岳飛挑燈夜讀形成對比(明確手法),表現我對縱情享樂的芸芸眾生的反感和不滿(結合文本具體闡釋),突出岳飛精神人格的高貴(結合中心簡述具體作用)。

5、設定懸念

示例:(201年安徽蕪湖卷《母親的窗前》)文章開篇說“在家裡,母親最愛呆的地方就是窗前”,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

解題思路:設定懸念(明確手法),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急於了解母親為什麼最愛呆在窗前(具體作用分析)。

【答題方法】

根據以上的解題思路,我們可以歸納出解答此類題目的基本步驟:

一、明確手法。

二、具體闡釋該手法在文章中的體現。

三、再進一步,結合人物、結構、情感、主題等, 簡述該手法的具體作用。

【讀完就練】

愛,是等不得的

丁立梅

(1)他是母親一手帶大的。

(2)他的母親,與別人的母親不太一樣,因患侏儒症,母親的身材異常矮小。

(3)他六歲那年,他的父親——一個貧苦、老實的泥瓦工——去幫鄰家蓋房,從房樑上摔下來。他沒了父親。

(4)矮小的母親,一個人拉扯著他,吃的苦,應該比天上的星星還多吧?夜幕四垂,母親在田裡幹活還沒回來。一大清早,母親又背了一簍子的繡花鞋墊去集上賣。那些鞋墊,是母親夜裡坐在燈下,一針一線繡好的。母親靠這些貼補家用,換了吃的喝的養活他。一次,他對賣鞋墊回來的母親說:“等我長大了,我一定報答你。”

(5)母親便笑著問他:“怎么報答呢?”

(6)他答:“我給你買一屋子的好東西吃,一屋子的好衣裳穿。”母親笑,笑出淚來。母親摸著他的頭說:“吃的媽不要,穿的媽不要,等你長大了,帶媽坐一回飛機吧。”

(7)他八九歲時,個頭已超過矮小的母親了。母親在野地里割草,頭頂上突然響起飛機的聲音,母親和他都抬了頭看。空中的飛機,有點像他見多的花喜鵲。花喜鵲飛遠了,看不見了,母親才收回目光,母親說:“這都是有本事的人坐的,有本事的人,坐了飛機,到很遠的地方去。”他問:“很遠的地方是什麼樣的?”母親描繪:“有很多很多的高樓,高樓里的桌子椅子,漂亮得不得了。”母親沒離開過鄉村,母親的想像里,很遠的地方,就是高樓和漂亮的桌子椅子。他鄭重地向母親承諾:“以後我要做有本事的人,帶你坐飛機到遠方去。”

(8)他一天天長大,一路念到大學,然後一路打拚,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管——他真的成了有本事的人。他住進了母親曾描繪過的高樓里,高樓里,有著漂亮的桌子椅子。亦常常去趕像花喜鵲一樣的飛機,坐上去,南來北往著。他還記得對母親的那個承諾,可是他總是很忙,抽不出時間去兌現他的承諾。

(9)母親對常常去趕飛機的他崇拜不已,母親問:“你真的坐飛機了?”他淡淡地說:“啊。”“坐飛機像不像坐船一樣的,會不會暈?”母親充滿好奇。

(10) 他覺得母親的好笑。一低頭,突然瞥見母親的白髮,密集在她的頭頂,一撮一撮的。永遠兒童般矮小的母親,原來也是會老的。他心一軟,說:“媽,等我有空了,我帶你去坐飛機。”母親低了頭笑,說:“不坐不坐,我這么老了,坐飛機做什麼啊?”他說:“一定的,我一定帶你去坐。”母親便歡喜得手足無措。

(11)那天,終於抽出空來,訂好機票,他打電話告訴母親,要帶她去坐飛機。母親激動得逢人便說:“我兒要帶我去坐飛機了。”還特地扯了布,做了一身新衣裳。

(12)他回去接母親,半路上,突然接到上司的電話。上司說公司來了一個重要客人,問他有沒有空陪著一起吃飯。他只猶豫了幾秒鐘,就回:“沒問題。”車子掉轉頭,朝著母親的反方向而去。他想著,飛機票可以重簽,母親晚一天出行也無妨。

(13)這天晚上,母親卻摔倒了。摔倒之後,迷糊中還跟人說:“我兒要帶我去坐飛機呢。”可漸漸就不行了,在凌晨,母親咽下最後一口氣,走了。

(14)他跪在母親跟前,慟哭不已。只不過一日之隔,他的愛,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選自《揚子晚報》20xx年1月21)

1、文中多次寫母親寫母親異於常人的矮小身材,有什麼作用?

2、前文(12)節中那一句話與結尾““只不過一日之隔,他的愛,就再也送不出去了”互相照應?

3、請具體說說兒子幼時對母親的承諾和成年後決定兌現諾言但最終失敗的情節為什麼寫的詳細?

解題思路及答案:

1、運用了對比(襯托)(明確手法),既強調母親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又突出了母愛的偉大。(結合文本內容和中心分析)

2、文章第(12)節中“母親晚一天出行也無妨”與第(14)節中“只不過一日之隔,他的愛,就再也送不出去了”前後照應,發人深思。

3、本文詳寫兒子幼時對母親的承諾和成年後決定兌現諾言但最終失敗的情節,是為突出“只不過一日之隔,他的愛,就再也送不出去了”的中心。(結合中心內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