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優秀觀後感500字

白毛女》演抗戰期間貧農楊白勞和獨生女喜兒一直相依為命。那么下面是小編為你們帶來的白毛女電影觀後感500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白毛女電影觀後感500字

解放前的華北農村。貧苦佃農楊白勞早年喪妻,膝下一女名喜兒,相依度日。鄰居王大嬸及其子王大春常給楊家父女多方照顧,兩家融洽和睦。喜兒和大春相處日久,情投意合。兩老商定秋後為他倆完婚。惡霸地主黃世仁欲霸占年輕貌美的喜兒,遂與管家穆仁智設計,以重租厚利強迫楊白勞於年內歸還欠債。舊曆除夕,楊白勞終因無力償還重利,被黃世仁威逼在喜兒的賣身契上畫押。楊白勞痛不欲生,回家後飲鹽滷自盡。喜兒被搶入黃宅後,受盡折磨。黃世仁為斬斷喜兒對大春的情絲,奪回王家租地,驅逐王大嬸母子,又伺機將喜兒姦污。大春救喜兒未成,投奔紅軍。懷有身孕的喜兒在黃家女傭張二嬸的幫助下逃離虎口,途中生下嬰兒,鏇即夭折。後獨自入深山穴居,餐風宿露。日久,一頭青絲變成白髮。喜兒因常至破廟中取供品充飢,被村人視為“白毛仙姑”下凡顯靈。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春隨八路軍回到家鄉。此時,黃世仁借村人迷信,製造“白毛仙姑” 降災謠言惑眾,留鄉工作的大春為發動減租減息,提高民眾覺悟,親往跟蹤查探,竟在山洞中與喜兒相逢。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喜兒絕路逢生後,白髮復換青絲,終於和大春喜結良緣。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萬千,我十分痛恨可惡的老地主黃世仁,也憎恨萬惡的舊社會。那個年代人們沒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地主手上。同時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還有一個最大的感觸,那就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人們的大救星,分給人們田地和糧食,讓人們過上了今天的好日子,這不由得使我更加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白毛女觀後感500字

最近是開芭蕾大餐了,其實大劇院近期的安排也是芭蕾重頭點,另外象樣的小菜就是上次上戲的話劇《牛虻》,一開始沒興趣,但據說在上海演了幾場,反響很好,有想看的衝動,可惜那時侯適縫考試,只好作罷。

昨晚的《白毛女》是紅色經典之一,另外的《紅色娘子軍》去年也在劇院演過,是中央芭蕾舞團的(很想聽《萬泉河水清又清》)。66年上海舞蹈學校教師和芭蕾舞科首屆畢業生組成了《白毛女》劇組。79年《白毛女》劇組被正式命名為上海芭蕾舞團,一齣戲促成一個劇團倒也是少見。

開場讓我出乎意料,中國特色便是寫實吧,看多了古典芭蕾的優雅和浪漫,對裡面的裝束和布景的寫實還真有那么一點不大適應。顏色多且鮮艷,戲劇效果倒是蠻強烈的。純粹的元素少了,民族感的元素增加了不少。

加上序幕有9 場,並不似國外古典芭蕾渲染和烘托居多,故事發展很快,覺得有羅列嫌疑。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文革時期的作品,講大眾易懂的故事嘛,過度的渲染不切合實際,一個內容翻來覆去多種方式跳的話當時的觀眾一定認為是浪費他們的時間,並且假如這樣的話,要把故事講完整可能4個小時還不夠用。

第一幕是耳熟能詳的北風吹,扎紅繩。畢竟是老派經典,覺得親切得很。裡面的舞蹈也是可圈可點,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古典、民間舞的素材,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方法將劇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現,雖然有口號式的動作現在看起來很彆扭,但是時代的烙印還是有其特殊的韻味。配樂亦是中西結合,還有京戲的一些影子呢。喜兒的純真、甜美和變成“白毛女”後的堅韌、剛毅;大春的樸實、敦厚及參軍後的英勇、乾煉以及黃世仁的陰險、毒辣……等都刻劃得比較鮮明、生動。

個人覺得最精彩的是第7 幕,山洞,布景很有結構感,左右兩邊的石柱子,四周的黑色石壁呼應右斜角淡紫色的洞口,演員舞蹈也是精彩,連轉,碎步,還有大春在空中的連環跳,白毛女的鏇轉打腿跳和十幾下的連轉,看得台下觀眾鼓掌連連。而且原先松垮的裝束到了這裡,大春是有綁腿的緊身軍人服裝,白毛女的破舊衣衫有飄動的美感。最關鍵的是,有雙人跳了。

就是啊,芭蕾里沒有雙人跳的造型,那還叫什麼芭蕾呢?對於裡面的其他有歌詞的配樂,我是聽不大清楚的,因為有歌劇的唱腔在,身後的老媽媽在一唱一和時,她想起了她們的年輕時光吧。身邊的同事問我,我們年老的時候,能讓我們記憶的當代經典是什麼呢?偶啞然。

白毛女500字觀後感

簡介總述人物原型創作人作者新歌劇《白毛女》的創作背景和主題20xx新版大型民族歌劇《白毛女》喜兒形象簡析楊白勞形象簡談《白毛女》在歌劇藝術形式上的奇特發明賞析。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戰鬥末期在中國 *** 把持的解放區創作的一部存在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情勢,經久不衰。創作背景 1942年5月2日,毛澤東在陝西延安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不是超階級的,文藝要和工農兵大眾結合。在統一個時代,延安的 *** 人還動員了整風活動和大出產運動。這使得延安的文藝工作者意識到要創作出一個全新的反應 *** 的理念的藝術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籌備召開之際,當時蘇聯紅軍已經向德國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戰成功的曙光已經降臨。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藝術家在院長周揚的唆使下,依據“白毛仙姑”的傳說,創作出歌劇《白毛女》。《白毛女》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力跟 *** 的階層奮鬥實踐聯合在一起,成為解放區文藝標記物,敏捷風靡各個解放區。之後這齣歌劇還在國統區上演,廣受讚美。

《白毛女》的主題是“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人物原型1930年代末就在晉察冀邊區一帶傳播“白毛仙姑”的故事。1944年5 月,《晉察冀日報》記者李滿天給周揚寫信,講述這一故事:在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個岩穴里,住著一個渾身長滿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無邊,能勸善揚善,扶正祛邪,主宰世間的所有禍福。

也有說法說白毛仙姑在山西。

後來還有人說四川的羅昌秀是事實中的“白毛女”。羅是1956年才被民兵從深山野林里救出來,不可能是白毛女的原型。

還有一種說法說白毛女的故事出於賀敬之的家鄉山東台兒莊,這也是不可能的。由於周揚最早指定《白毛女》的編劇的作品分歧意,周揚常設指派賀敬之進行編劇。《白毛女》的主意在賀敬之參加之前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