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電影影評_觀看追風箏的人影評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充滿著哲理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讓人看到久久不能平息的電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追風箏的人電影影評,希望能幫到大家!

追風箏的人電影影評1

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在阿米爾受別人 欺負的時候總是哈桑站出來保護他,儘管哈桑比他還要瘦弱。天一性一*懦弱的阿米爾無法成為父親心目中那樣錚錚鐵骨的男子漢而被父親所輕視,但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卻 不認為阿米爾一無是處,在他的指引下,阿米爾愈加顯露出他所具有的寫作天才,並且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終成了一個很好的小說家。除了寫作之外,阿米爾鬥風箏也 是個行家裡手。同樣,哈桑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於阿米爾,並且哈桑還能向雷達一樣準確的追到被鬥敗的風箏然後按當地的規矩將“戰利品”占為己有。

在一次盛大的風箏大會上,阿米爾和哈桑一路過關斬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兩個少年都十分開心。哈桑也興奮的朝最後一個“戰利品”追去。但在途中哈桑卻 被一夥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一躪強一暴……尾隨哈桑的阿米爾目睹了發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卻沒有勇氣站出來保護哈桑而眼睜睜的看著哈桑被他們強一暴……

風箏大賽的冠軍讓父親對阿米爾的態度有所好轉,但阿米爾卻從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一皮袱。再也無法面對哈桑的他為了永遠躲開那熟悉的目光,在一天藉口陷害哈桑父子倆偷東西,把他們趕出了自家的大門。

隨著戰爭的爆發,阿米爾跟父親去了美國。在那裡他和父親一道辛勤的工作學習,從一無所有逐漸建立了他們的家業。阿米爾在美國也找到了自己終身的伴侶。許多年就這樣過去,過往的一切似乎都被塵封。然而,拉辛汗從阿富汗打來的一個電話卻打破了所有的平靜。

現在阿米爾意識到過去的從來都未曾過去。他始終無法擺脫對哈桑的歉疚。而現在到了他該為哈桑作些什麼的時候了。為了贖罪,為了哈桑,他再次踏上睽違二十 多年的故土。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然而此行卻讓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的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上演,人生如戲劇一樣反覆輪迴,不過不同的是,這一 次阿米爾毅然的選擇了勇敢

追風箏的人電影影評2

看完之後,一陣心痛湧上,難以自己。這是一部讓我有些想哭的電影,只是最終沒有哭出來。影片的最後,Hassen的兒子Sohrab終於露出笑容,Amir說,為了你,我一直追下去都願意。這句話結束電影,正好象徵著Hassen和Amir的和好如初,一段公案到此結束。

關於犯罪與懺悔,罪惡與自我贖罪(自我救贖)的電影有很多,罪總是有意犯下的,才需要救贖,也才能被諒解。Amir小時的表現,讓人覺得,童言無忌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在這個意義上,救贖也是找回童年本真的一種方式。找回那個被變成大人的自己故意遺忘的世界,就是找到了真的自我。趕Hassen走,也是因為他無法在其面前面對自己,Hassen的存在,時時刻刻提醒著他,自己是一個這樣卑鄙、軟弱和背叛的夥伴。只有他走了,他才不需要痛苦的面對自我,逃離片刻。

有趣的是,Amir是以作家的身份完成懺悔與贖罪的。這種安排,就讓反思和良知落實到了實在人生的現實方面,和作家的身份認知,角色*定位也很合拍。換句話說,如果他不是作家,沒有那么明確的自我意識,救贖還會可能嗎?

在深層的意義上,Amir的懺悔對象並不僅僅是Hassen,也包括他自己和他的父親與家庭,更不能忘記的是他的故土。懺悔的完成,再一次把他和故鄉的關係確立起來,從流浪的異鄉人,又變成祖國和故家文化角色*的一員。這個深層隱喻,不過是通過童年的舊事來作為媒介完成,最後,他終於和家鄉,和自己的故國取得了諒解,重建了精神聯繫和文化血脈(雖然,他不得不回到美國)。

但是,這一切的完成,都是以他認識到Hassen是他的弟弟作為直接線索的。換句話說,如果Hassen不是他的弟弟,只是那個童年的僕人,他還會贖罪嗎?在他心中,他會發自內心的認為他應該懺悔嗎(對一個僕人懺悔?)?要知道,Hassen對他的愛和保護,以及甘願忍受的時候,並不知道Amir是他的哥哥。即使知道,這種愛也不會打折扣,因為他是孩子啊。可是Amir來贖罪,卻是長大後知道他們的身份之後。如果沒有這一種身份,結局又會是怎么樣呢?

或者,沒有這種身份,就不會有這部小說,這部電影和這個淒婉動人的故事了。就像《西遊記》里,孫悟空取經的時候如果繼續和大鬧天宮一樣厲害,真不知八十一難和整個西遊的故事該如何完成。但是即使這樣構想,問題仍在。嚴格的說,贖罪的問題,要真正解決,首先得搞清楚這個胡塞尼的身份前構是不是必要的,有多大的意義和重要性*。

這也是我唯一不能釋懷和滿意的。想一想,如果自始至終,身份問題不存在,那么,報恩與贖罪的巨大的不平等就會自然的凸顯出來。一點故日的主僕之情, Hassen卻得付出回報生命的代價,而Amir在他死後,只要賞給他孩子幾個錢,就會心安理得。太史公在《史記》里也寫到這類故事,富人的一頓飯,窮人卻得報以一條命(況且,窮人的貧窮,在某種程度上,恰是富人話語奴役的結果)。天道不公,何至於此哉?或許,值得安慰是,雖然故園風雨如磐,處於劫難,風箏總又一次飛起來了,希望和愛還是燃燒了。

追風箏的人電影影評3

之前看到書店暢銷書架上有《追風箏的人》,但一直沒有買來看,因為我相信看了原著後再看電影通常會失望。昨天我看了根據此書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后,那只在藍天飛舞的風箏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久久都揮之不去。

故事開始發生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阿米爾是個喜歡寫故事的小少爺,由經商的父親一人養大,哈桑是服侍阿米爾的小僕人,兩個小男孩是一對好玩伴,但由於阿米爾的父親對哈桑給予了更多的讚賞和獎勵,想要得到父親全部愛的阿米爾便開始嫉妒哈桑,這些都被父親的好友阿辛汗看在眼裡。在一次鬥風箏大賽中,阿米爾和哈桑的風箏在空中割斷了眾多對手的風箏,取得勝利,忠誠的哈桑在對阿米爾“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宣誓後去追那隻斷了線的風箏,卻在一個死胡同被阿塞夫那伙流氓截住,哈桑為了保護那隻風箏,也是為了守住對小少爺的忠誠誓言,遭到了阿塞夫的侮辱,隨後跟來的阿米爾躲在牆後,卻由於懦弱和在心裡埋藏已久的嫉妒,始終沒有去救出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小夥伴。後來,出於愧疚,阿米爾用小伎倆將哈桑趕走。到了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的父親由於曾經發表過咒罵GCD的演講,所以不得不帶著阿米爾輾轉從巴基斯坦逃難到了美國。9年後,阿米爾從醫學院畢業,熱愛寫作的他在父親的鼓勵下成為一名作家,並遇到了心愛的人,但兒時的夢靨和記憶多年來揮之不去,終於,阿辛汗的一通意外電話讓阿米爾回到巴基斯坦,從阿辛汗那裡得知,哈桑其實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他為了守護阿米爾家留下的別墅,被塔利班恐怖分子殘忍殺害,其子留在孤兒院。這時,阿米爾內心呼喚尋找遺失的自己的聲音越來越強烈,於是他踏上了自我救贖之路。

本片的畫面很美,很多場景是在新疆拍攝,戈壁,藍天,白雲,還有彩色的風箏,無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片中用了較長時間來表現放風箏的場景,哈桑掌握線軸,阿米爾扯線,他們的風箏在呼啦啦的風聲中飛起,上升,俯瞰被白雪覆蓋的整個城鎮,在他們的默契配合下,風箏滑翔,盤鏇,將眾多對手的風箏線割斷,潰敗的風箏飄然落下,而那隻勝利的風箏驕傲地飛翔在藍天,哈桑在對阿米爾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的宣誓後去追尋那隻斷了線的風箏……影片最後,背景換到了美國,藍天,白雲,綠草地,成年的阿米爾掌握線軸,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扯線,風箏飛起來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這時,阿米爾朝索拉博喊道: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就像哈桑當年對他那樣,然後奔向風箏,這既是阿米爾對索拉博的宣誓,也是對自己完成了贖罪的一種釋放。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斷線的風箏會飛到哪裡去,甚至連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隨。只要你能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方向!

我看電影時,會很關注背景音樂,看《追風箏的人》時也不例外。本片中的音樂都帶有濃郁的中亞風情,低沉的鼓點,清脆的鈴鼓聲,悅耳的琵琶聲,悠揚的笛聲,未經修飾、略帶大漠沙塵味道的蒼涼憂傷的吟唱,把我帶到了那個古老神秘的國度。輕快的Kite Tournament載著我的心隨著阿米爾和哈桑的風箏飛向藍天,阿米爾婚禮上樂隊演唱的那首Dukhtare Darya讓坐在電腦前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跟著舞動,低沉哀傷的The Truth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了阿米爾在知道驚天真相後的痛苦,當目睹曾記載了他和哈桑童年點滴的家鄉變成了塔利班血腥政權下的滿目瘡痍之地時,悲愴的The Stadium響起……成功的電影音樂,不僅要能完全契合所要表現的人物思想,還能讓觀眾身臨其境,甚至產生自己就是影片主人公的錯覺,這部電影的音樂完全做到了。

要說到這部電影的缺憾,我認為是其過於片面的價值觀,讓人不太爽。片中有大罵Fuck the Russia的鏡頭,還有對GCD片面詆毀的場面,GCD成了暴亂者,阿富汗是個野蠻未開化的國家,而鏡頭一轉,到了美利堅合眾國,就仿佛到了一個充滿陽光綠地的美麗天堂。一部電影如果添加了太多意識形態,那其藝術效果必會被政治色彩給沖淡。

而如今滿目蒼夷的阿富汗已非兒時的樣子。這讓阿米爾發出了我回到祖國可是卻感覺像是一個遊客一樣的感慨。也就是後半段營救哈桑兒子時候也有了動作片一些必要的戲劇張力。雖然他們兩個人能從戒備森嚴的塔利班暴徒手中逃了出來,毫髮無傷,讓人不大信服。但電影劇情能讓人站得住腳,就沒有什麼不可以。

不管怎么樣,對於我而言,一部片子能夠讓人動容,能夠叫人感動,能夠使人引起共鳴,就很成功,也可能我太容易滿足吧。

對於紅袖在影評中說的讓阿米爾覺得愧對哈桑的在哈桑被強暴而沒有勇氣去幫他的這個起始點,對於哈桑在經受強暴的過程中站不住腳這些的一些理由。我倒是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是不影響這部片子的偉大之處。

對於影片最後,在阿米爾妻子的父親問起阿米爾帶回這個孩子的時候的原因時,阿米爾說出了這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的孩子。並且說這個哥哥是因為自己的父親睡了自己僕人的妻子後有的。從這裡可以看出阿米爾已經從那個膽小怕事的孩子成長為今天這樣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勇於承認錯誤的真男子。從這個時候阿米爾已經完成了他自己心靈上的救贖。而哈桑的兒子也得到了另一個的新生。

雖然對於這個情節,我覺得在這個情況下,如果從中國國情出發,他可以迴避關於他父親的的事情,必竟逝者已斯,是為尊敬。不用再把父親在世時不為光彩的事情讓外人再知道。

這是一部關於心靈救贖的故事,更是或多或少的表現了塔利班控制下的戰火下的阿富汗人民的悲慘生活,告訴了我們和平對於我們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這些都不重要,在我認為可能在每一人的心中多少會有一些關於不為光彩的過去,或者難以啟齒的故事,可關健在於我們以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有機會去挽回,有能力去補救,如果一個對於你微不足道的舉動,對於你是個舉手之勞的動作,也可能會改變另一個人的一生。不管是出於心靈上的救贖還是出於人性中的真善美,幫助別人也是自己快樂的一種源泉。

追風箏的人電影影評4

為你千千萬萬遍”看電影之前不止一次聽這句台詞,以為是愛情片勒,好吧,我承認我又膚淺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忽然想起了傲慢與偏見里女主的台詞“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樣。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說話,就好像我們兩人已經穿越了墳墓,站在上帝的腳下,我們是平等的。”是的,我們是平等的,愛情上是平等的,友情上也是平等的,可是真的就平等么?無論是這個世界還是人的心裡,總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我們總是調侃一句話,某某虐我千萬遍,我待某某如初戀,說來簡單,誰又知道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人生難得有人為你傾盡所有,信任你,尊重你,愛護你,當知道且行且珍惜。

在孩子的世界裡,是看不到世界紛亂,人心紛繁的。他們心靈的一方淨土只有陽光傾城,花開滿園,那裡是人性至善的地方。可是,這至善之地卻未必會開出萬惡之花。

當人性至善遇到人性至惡呢,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呢?依稀還記得最後一次兩個小男孩見面時,哈桑的眼神,那眼睛裡沒有怨惱與仇恨,只有留戀與不捨。他傾盡所有,只為這一個朋友,可是換來的確實陷害與生疏。在那個還存在等級地位的國度里,哈森站在阿米的腳下,可是在靈魂的天平上,哈森卻是高高在上的。也許只是因為這樣,哈森才會遭到阿米的妒忌與陷害。

世間最可怕的事情不是醜陋,而是因為醜陋而讓自己產生對美好的畏懼之心。阿米對哈森的遠離就是源於自己的恐懼,對美好的恐懼,哈森的美好讓自己的醜陋與鄙薄顯露無疑。其實又何止是阿米,誰不是這樣呢?如同一步之遙中項飛田非要致馬走日於死地,所以阿米必要要讓哈森遠離,這也是人性。有人說,這是由於阿米的懦弱,其實我看來也不是懦弱的問題,而是一種嫉妒與惡意的逃避。許多東西都是越逃避反而越是避無可避的。只有真正面對的時候,自己才能夠變得足夠強大,去克服你內心本有的恐懼。

美好是因為克服美好的恐懼,只是一句歌詞,卻是很有道理的。直到最後,阿米重回故園,重拾自己的勇氣,面對自己的內疚與羞愧,救了哈森的兒子,也救了自己的靈魂,完成了從人性至惡的超脫和對靈魂的洗滌。

最後,要感謝哈森自始至終對友情的信任與堅持,讓我看到這個世界儘管充滿醜陋與背叛,但是依舊值得我們去努力與奮鬥,也告訴我們就算在看不到陽光的地方,心裡也該開滿太陽花。不要因為這個世界的冷漠與自私而改變自己善良的初衷,這是最高尚的品格。

追風箏的人電影影評5

有時候忘不掉一個人,不是因為太愛對方。恰恰是因為,你沒有對TA好,在需要的時候。

第一眼看到哈桑,很“心疼”,眼淚忍不住就下來了,這感覺有愛亦有憐。愛他的聰慧與善良,憐他明明是個小孩子,眉眼間卻儘是老成持重。這樣的孩子會有很多故事,為了自己覺得值得的人,會默默承受很多傷痛。當他沉著地對埃米爾說“風箏一定會落在這裡的,不用擔心”的時候,我驚訝於這個孩子的老成;當他和埃米爾被三個大孩子堵住的時候,他快速地拿出彈弓嚇退他們,我佩服他的機智;當喜悅地跑去為埃米爾撿風箏而被那三個大孩子圍住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守護著象徵埃米爾勝利的風箏,默默忍受無法言說的屈辱。。。他一瘸一拐地拖著風箏朝家裡走去,幾滴鮮血滴落在潔白的雪地上,刺得人眼淚直流。。。

埃米爾,嬌生慣養的小少爺,喜歡寫故事,性格懦弱。哈桑是他的傭人,更是他最好的小夥伴兒。不幸,又是他嫉妒的對象。埃米爾知道爸爸不喜歡他懦弱的性格,他甚至覺得爸爸因為那難產而死的母親而討厭他,他認為爸爸不愛他。所以當他聽到父親對堅強的哈桑的欣賞,看到父親開著新車載哈桑去挑選風箏,爸爸還強調讓哈桑坐在副駕駛座,一個孩子的嫉妒心大概就此萌發了吧。不知是出於懦弱還是嫉妒,當他看到哈桑忍受屈辱的時候,他沒有吭聲,默默看著、聽著。。。

憎恨,對自己的憎恨,從此刻萌發。埃米爾無法面對醜陋的自己,所以無法面對哈桑,看到哈桑那充滿傷痛的眼睛就會提醒他那段對兩人來說都是不堪回首的經歷。他在那刻著“埃米爾、哈桑:卡達的主人”的石榴樹下,奮力用石榴砸向哈桑,試圖激怒他。可哈桑卻自己撿起了石榴,狠狠地糊在自己臉上,他就是這樣一個隱忍的孩子。這更加讓埃米爾難以忍受,他更加無法面對自己,幼稚的他選擇用另一個錯誤去彌補錯誤:誣陷哈桑偷了他的手錶。當父親憤怒地質問哈桑有沒有頭埃米爾的手錶時,哈桑表情鎮定地承認了。埃米爾驚呆了,父親也驚呆了,緊接就原諒了哈桑。這時候哈桑的父親提出要離開這裡,目光堅定,想必這一切他都明了。

後來因為動亂,父親被迫帶著埃米爾離開故土,來到美國。而哈桑也一直沒有音訊,直到伯伯撥來那通電話:“埃米爾,是時候回來了。”從伯伯口中埃米爾得知,哈桑長大了,哈桑又回來了,哈桑結婚生子,哈桑為了守護那所老房子被塔利班組織殘忍殺害,哈桑留下一個兒子,哈桑的兒子是埃米爾的侄子。。。

最終,埃米爾選擇回到那片已經面目全非的故土,救贖自己,救贖與哈桑的友誼。多年後再回到家鄉,曾經的“中亞珍珠”如今已是滿目瘡痍,生民塗炭。去孤兒院找侄子,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羸弱的身軀和驚恐的目光刺痛了埃米爾的雙眼。他從孤兒院長口中得知有一個歹毒的塔利班政府軍高官,每個月都會帶來一些食物和錢,同時也會帶走有一個孩子,他的侄子也在其中。這刺痛了他童年的回憶,就像碰到了他心底的那根刺,讓他一下子跳了起來。長大後的他絕不容忍自己再犯第二次錯誤,即便冒著生命危險,他也要去救這個孩子。仿佛宿命輪迴,那個塔利班高官竟然是童年時那個欺辱哈桑的孩子,這一次埃米爾無論如何都不能再懦弱,就算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救出這個孩子。救出童年的哈桑,救贖兩人那無比珍貴的友誼。

那個孩子對他說:“你還記得你父親的樣子嗎?我快想不起我父親的樣子了,有時候我甚至很慶幸他們已經死了,我不想讓他們看到這個污穢的我”,說話時全身都是痛苦、壓抑。孩子就是這樣善良,明明是這個罪惡的世界虧欠他,他還責怪自己。慶幸最後埃米爾用風箏帶這個孩子走了出來,帶他抬頭看那晴朗的天空,看到勝利的喜悅,看到隨風箏高高升起的童真。。。

埃米爾是不幸的,因為他在最該對要好的夥伴好的時候,選擇了傷害,差點毀掉一生中最珍貴的情感之一。埃米爾是幸運的,因為他有機會去挽回、去救贖,他有力量、也有勇氣為重要的人去付出,在他最需要的時候。

人生中最美好、最應珍惜的莫過於感情,親情、愛情、友情都是我們生命中的禮物。不要吝惜你的善良與勇氣,在對方需要的時候,請一定站在他身邊,讓他知道你能給予依靠。

當回首往事,我不希望你這樣懊悔:“我沒有對你好,在需要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