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幼稚園觀後感三篇

紀錄片《幼稚園》採用四季變換的時間順序,真實地記錄了幼稚園里小朋友們每一天的生活。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紀錄片幼稚園觀後感三篇,希望您喜歡!

紀錄片幼稚園觀後感篇一

以前很早就聽說過《幼稚園》記錄片,但一直沒機會觀看,今天有幸看了這個紀錄片,看後感想頗深。

影片真實的記錄了武漢一家寄宿制幼稚園的生活,從小班、中班、大班的角度來記錄,以小班入學第一天開始,大班畢業為結束,看完之後除了爆笑之外就是深思對社會、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在看的時候老師們都會心的笑了,沒有誰不為這些精靈一般的孩子折服。回去以後我又看了一遍這個記錄片,可是這時卻怎么也笑不出來了,我看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鏡頭。作為一名未來的幼稚園教師,對記錄片的場景並不陌生,每當新生入園時,我都到小班去幫忙,孩子們一個個都拉著爸爸媽媽的手,抱著爺爺奶奶的腿,我們老師每天從家長手上接過孩子,哄孩子。看到記錄片裡孩子抱著媽媽,媽媽對孩子說:“把老師當媽媽!看到老師就等於看見媽媽了!”我的心裡一陣難過,都說老師像媽媽一樣,而捫心自問,我們真的像媽媽一樣關心和愛護孩子嗎?

在這部片子裡,我看到了很多幼稚園的縮影。孩子們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做這做那,孩子們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們成了標準產品,一旦不符合老師的標準,就被認定為“不合格”,需要“整風”,需要“反省”。當電影中響起《茉莉花》的背景音樂時,淡淡地憂傷爬上我的心頭。當問大班的一個孩子“爸爸媽媽都在忙些什麼?”他說:“我媽媽忙著做美容,我的爸爸忙著和別人吃飯。”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錢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嗎?難道大人們真的不能抽出一丁點兒時間來給孩子多一點的關愛嗎?雖然這只是個別現象,但是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也不要把老師和這樣的媽媽比。

印象深刻的還有那個不會穿衣服的陳志鵬:怎么穿都穿不上,後來生氣就把衣服脫下來拚命砸,最後把裡面衣服脫了還是穿上了。儘管有點怪!每次他都是班裡最後被接走的,因為生氣和失望就開始拍桌子,然後左顧右盼地等媽媽來,看到這,我的眼淚差點掉了下來。長期受到壓抑的兒童是會造成心理畸形的啊,這個孩子的媽媽也是不合格的。

在這裡我不是責備當媽媽的沒有責任心,可能每位媽媽都有自己的苦衷,但是,既然做了母親就要盡到母親的責任。多多關心孩子,不要讓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產生一絲一毫的人為地創傷。時代在變,人在變,環境也要改變。我們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斷改變,不斷吸取新鮮血液。要結合社會的需要,幼兒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實處,不要只打個“花架子”!要有真學識,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所以說,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責任是不容小視的,努力吧!把每一位兒童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幫助他成長吧,不讓一位兒童“掉隊”。

紀錄片幼稚園觀後感篇二

這部紀錄片前後觀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體驗與收穫。體會最大的就是,深刻認識到我們所學的理論知識的不足,離開了實踐的理論必將浮於空洞。

紀錄片一開始便呈現給我們,幼兒第一天入園的情景,哭聲一片,簡直有驚天動地之勢。在校內上分享了這一視頻,很多朋友都說看到這些孩子哭的實在是太可憐了,心裡真不是滋味。可能因為學了這個專業,我反而沒這么深切的體驗,更多的將這看做是一個正常現象。一些幼兒有分離焦慮症,哭鬧不適應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幼兒,是真的當成正常現象置之不理么?我想不然。畢竟聲嘶力竭地哭,對幼兒的健康不見得是什麼好事,我們還是要採取一些措施幫助幼兒。首先我覺得紀錄片中教師對幼兒採取的欺騙策略是不正確的,騙他們不哭就打電話給媽媽,或叫媽媽來接他們,這只能起一時作用,等幼兒發現媽媽沒有來會哭得更厲害。我們要做的應是努力引導幼兒適應新的環境,而不是跟幼兒一起逃避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轉移幼兒的注意力來分散他們的焦慮情緒,比如幼兒喜歡小動物,讓他去飼養角喂喂小動物,讓幼兒玩玩喜歡的遊戲,以逐漸轉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鬧焦慮,歸根結底還是幼兒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幼稚園可以辦親子班,讓家長陪同幼兒來園一段時間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還可以允許幼兒帶其心愛的玩具來園。我們隊這樣的幼兒一定要有愛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嚇威脅,適當的時候抱抱幼兒,親撫他們也能使他們平靜下來。

幼兒多方面尚未發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們的幫助。紀錄片中第一頓飯,小女孩將飯菜潑了一身,怯怯地叫著老師“潑了”。此刻的老師應當立即去幫助幼兒處理一下,提供適當的幫助並鼓勵她學會自己用餐。

夕陽下,昏黃的教室中,一個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覆嘗試,怎么也不能將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來覆去地嘗試著,這時老師在後面提示“反過來,掉個面”,小男孩聽到聲音後急切扭頭並立刻將椅子轉了個面,然而仍舊沒有成功。畫面定格在小男孩無止境的嘗試中。任何一個人看到這個情景都會心酸,可以想像這個孩子心裡是多么渴望得到幫助。對於一個理解能力尚處於象徵性段的幼兒,言語的指導是遠遠不夠的,為什麼我們不能親身示範一下呢?

紀錄片中還有很多,另外從紀錄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兒的差別,小班幼兒主要與老師的溝通較多,同伴之間的交往還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隨而來的衝突和攻擊性行為也在增多。紀錄片中有一個中班的小男孩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連續打傷幾個同伴後,老師威脅將其送回小班。這種做法實際是很不理智的,老師應當做的是引導幼兒化解衝突,而不是帶領其他幼兒去孤立打人的幼兒。更不能隨意給幼兒貼標籤,說他就是個壞孩子,幼兒有攻擊性行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師應了解原因幫助幼兒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強大的,只要我們相信每個幼兒都是好的,他們都能很好的發展。

幼稚園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親職教育同樣重要,否則就會造成“5+2=0”的現象,即幼稚園5天加上家裡的2天等於零。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很多時候父母才是影響幼兒最大的人。紀錄片中關於“愛”的一個調查不禁讓人心寒。“你有沒有想對誰說我愛你呀?”“沒有”“媽媽對你說過愛你么”“沒有”“你為什麼不好意思說”“我覺得那個噁心”……誠然中國傳統文化重於含蓄內斂,但是何以我們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麼價值觀讓我們的孩子覺得愛是個噁心的東西?還有個小男孩說:“我爸爸媽媽都很忙,我媽媽忙著去醫院做美容,我爸爸忙著接人家吃飯……”,也許我們會覺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會這樣想,他們內心可能充滿了失落與孤獨。對於他們而言,父母的愛是無可替代的。片中還有一個等媽媽來接的小男孩,前瞻後顧的神情,噙滿淚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與失落。對於他而言,看著同伴一個個被父母接走,心裡該是多么彷徨。有時候,我們的父母也該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責幼稚園的失職,想一想作為父母自己做的夠不夠。

培養一個幼兒需要一個社會的力量。無論是幼稚園還是家庭或者社會,都應給我們的孩子以愛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說的話,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未來的我作為一名幼師,我相信我不會忘記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會忘記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一定努力為孩子,做到最好。

紀錄片幼稚園觀後感篇三

今天下午,高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放映了國產紀錄片《幼稚園》,在這兩節課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代。在片中,我看到了我們曾經的一切,畫面中不斷出現的小朋友哭鬧、頑皮等畫面使我感觸良多。

《幼稚園》紀錄了一所在武漢的寄宿制幼稚園里一個小班、一個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裡的生活。導演張以慶用他細膩的鏡頭,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冷靜地記錄著每一個片段,為我們記錄下了幼稚園里小朋友們真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就如曾經的我們一樣。

“他們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這是影片開頭的第一句話。的確,在年齡上,我們比他們大了很多很多,但是從人的本性上看,他們的行為、言語又何嘗不是我們曾今生活的一部分。影片開頭的畫面就是小朋友們被自己的父母送到了幼稚園,他們哭泣,他們拉著父母的衣服、扯著嗓子喊“我要回家”,可是留給他們的只有背影,他們開始了在幼稚園內的全托制生活。

紀錄片《幼稚園》採用四季變換的時間順序,注重細節內容的表達,真實地記錄了幼稚園里小朋友們每一天的生活。幼稚園內的小朋友一邊流鼻涕一邊吃飯,鼻涕都掉進碗裡了,而他嘴裡卻仍念著“我要回家”;兩個小朋友打架,打人的那個狂哭,被打的那個卻顯得很冷靜;一個叫小朋友穿衣服很費力,最後煩躁地把衣服全脫了,發起了脾氣;一個小胖子被老師警告:再鬧,就把你送走;一個叫馬玉蘭的女孩子因為頑皮、在桌上畫畫而被老師不斷指責;一個小男孩被人打得鼻子出血,而和他同桌的小女孩就把自己碗裡的丸子給他吃;一個小男孩因為打人而被同學孤立,差點被趕出班級;經常有一些小男孩欺負小女孩;一個小男孩因為玩具被另一個小男孩弄壞了而哭泣;小朋友們聽到老師要檢查桌子就把桌子上的飯菜往桌下扔;一個小女孩把飯菜弄到了自己的花裙子和腿上後,嘴裡不停地喊著:“老師,潑了。”卻沒老師注意到她……在這些細節中,有愛,有恨,有關懷,有紛爭也有暴力的一面。通過小朋友們遇到問題時的不同表現和言行,我們能從中觀察出父母家庭對他們的影響,同時,也透露出了在現實社會中成人們的社會生活。

看完這部紀錄片後,其實我很想問:“他們幸福嗎?”在三、四歲時就要被迫離開父母,被迫與許許多多的陌生人呆在幼稚園內,承受“被拋棄”這個念頭的精神壓力,承受寂寞、孤獨,這難道不是對他們的折磨嗎?這種獨處我們這些年紀大的都會感到孤獨,更何況他們?影片中有個女孩子在片子開頭哭得梨花帶雨,就如同背景音樂《茉莉花》,給人悲傷的感覺。幼稚園的門把孩子們和這個世界隔開,讓他們只能透過院門向外張望。他們希望從那門縫裡面看到什麼呢,只有每一個孩子自己才知道。就如開頭那個不會穿衣服的小男孩,他與另外兩個小男孩被掉隊,在床上獨自穿衣,又有誰曾想過他們被掉隊後的焦慮、孤獨?同時還要承受穿不上衣服的煩躁!字幕中提到每次他都是班裡最後被接走的。當別的小朋友都被接走後,他會因為生氣和失望而開始拍桌子,然後左顧右盼地等媽媽來。當媽媽來了給他換褲子的時候,他便一臉驕傲的看著媽媽。然而,誰又會想到他等媽媽時焦慮、孤寂的心情呢?

影片中多次出現的音樂《茉莉花》,讓人聽了感到傷感。通過聲畫同步的手法展現了孩子們的傷心、難過。他們沒有快樂,有的只是不斷的學習、寂寞。除此之外,《茉莉花》也通過打破連貫的節奏,給了觀眾休息的時間。

影片內容以小朋友們為主,很少出現老師的鏡頭,這事實上多少是因為導演為了照顧老師的情面,刪減了一些對老師形象不好的畫面。畫面中曾出現過兩個小男孩打架的情節,而打人的那個被老師訓斥了。試問,在現實生活中你會相信老師不教訓那個小男孩嗎?甚至於出手打人?事實上,畫面中也曾出現類似的畫面,小男孩確實被老師“威脅”:再打人,就要把他降到小班,而他的媽媽也被叫來了。

片中大量長鏡頭的出現,再現了幼稚園的日常生活,也從中審視畫面中的孩子。鏡頭表現上,採用平視的角度去拍攝記錄來展現。比如:在這部片子中孩子們對一些問題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你個子真的很高,你為什麼會長這么高呢?”答:“因為我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老師的幫助下長這高的。”除此之外,還問了孩子們別的問題,如:對於愛的理解,對於長大後的夢想,想做什麼,乾什麼的問題。在採訪中,能夠看到孩子們背後自己的故事,比如家庭情況,自己的思想等。

在細節描寫中,還多次表現了小朋友們的單純。比如,有畫面展示了:孩子嚷著“炸死美國王八蛋”,這種對美國的厭惡,對美國的不滿,完美的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出來。但是,從中我們也能看到教育的缺陷,除此之外,還有父母和老師的觀念對小朋友們觀念的影響,即使他們並不了解為什麼要“炸死美國王八蛋”。還有,在對一個小孩進行採訪,被問到“金錢和快樂,會選哪個?”小孩毫不猶豫的說“選擇快樂!因為,快樂是金錢所買不到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小孩的單純,也可以看出他們對於金錢和快樂的人生態度。對他們來講,毫無疑問,快樂是最重要的!

總而言之,這部影片非常注重真實性,它向我們展示了“曾今的我們”。片子從頭到尾沒有用一句解說詞的敘事手法,這更加體現了真實性,讓人們感到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