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難道就注定面對悲劇結局?

全國最小的大學生———

10歲的大學生張炘煬,是從2005年全國統一聯考中冒出來的新聞人物。他用了4年的時間,學完了從國小到高中的課程,輕鬆考上天津工程師範學院。入學半年多,張炘煬的自理及與人溝通能力得到提高,數、英功課排名前列,但那些需要生活閱歷、知識積澱的科目的成績尚不盡如人意。

張炘煬的大學生涯能夠順利完成嗎?導致張炘煬聯考成功的教育模式是什麼?其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可供廣大家長記取?怎樣給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在國外,那些高智商兒童在接受教育時是怎樣的情形?

■ 12年的課程4年學完

說起10歲大學生,也許不少人會以為這是家長特殊培養的結果。可正如張炘煬的父親張會祥所說,打從一開始他們並沒想過培養什麼“神童”,小炘煬的跳級生涯,其實完全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事實上,小炘煬剛出生時並沒有顯露出多少“天才”的跡象。學說話比一般孩子都要晚,直到上了託兒所說話都不太利落。從22個月時開始,小炘煬學說話進步神速。不僅如此,他對文字的敏感也大大超出同齡人。一次,父親隨手拿過報紙教小炘煬讀了幾個字,沒想到他居然就記住了。此後,不論是家裡的報紙、圖書,還是外面的廣告、路牌,只要看過一次,小炘煬就能記住上面的文字。到兩歲時,他已經認識了1000多個字。

張炘煬的學習天賦是從上學時開始的。5歲那年,父親找了熟人讓他上國小。沒想到炘煬學習能力非常強,一年級的知識一個月就掌握了。二三年級共上了五個月,四年級沒上,五年級上了兩個月,六年級上了完整的一年。到了上國中時,張會祥夫婦本想不再讓孩子跳級了,慢慢來,把基礎打牢了再說。沒想到,炘煬接受知識非常快,老師在課堂里講新知識,回家他再學習高年級的課本,就這樣,初一上了半年、初二上了半年,初三上了一年。 

兩年時間學完了國中三年的課程。在中考結束以後,炘煬開始學習高中的主要知識。開學後,高一、高二沒有上,直接上了高三,一個月後回家複習,成了全國年齡最小的聯考生。

從國小到高中,小炘煬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全加起來也只有4年零1個月,其餘時間他都是在父親的輔導下在家裡學習。與其他在學校接受常規教育的孩子不同,小炘煬的學習時間彈性很大。晚上九點多睡,早上六點半起。其間何時學什麼科目,都是根據小炘煬的興趣而安排,如果學得累了,那就休息一會兒,吃些東西,打打遊戲。即使在聯考衝刺的最後階段,小炘煬只要想歇就歇,一邊學著一邊玩著直到走上了考場。

■ 獨特的教育模式:不求最好,只求博學,快樂學習

談起培養孩子的心得,父母強調最多的就是“我們從來沒催促、強迫過他,而是順其自然。”張炘煬的父母學歷、職業並無顯赫之處,父親從事街道工作,母親則是一名高中教師。很多人以為,張炘煬跳級這么快,肯定是父母對孩子抓得很緊,是“犧牲”童年的歡樂換來的。事實上,炘煬的父母給了孩子最大的自由度,盡己所能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父母並沒有嬌慣他,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 

見過炘煬的人都可以發現,在這個10歲孩子的眼裡,生活是快樂的,學習也是快樂的。

當然,能在10歲考上大學,炘煬自有其過人之處。他的確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聰明孩子。例如,一篇深奧難懂的古文,他快速瀏覽一遍後就能準確地告訴你文章的大意。甚至多看幾遍就可以背出來。

老師們也都認為,孩子很聰明,接受知識的速度和理解能力比普通學生都強,但屢屢跳級的關鍵,是他的父親讓他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只是根據孩子的脾氣稟性等特點,摸索了一套他喜歡也能接受的方式進行教育。比如,炘煬的記憶力特別好,很多東西都可以過目不忘,所以我在輔導孩子時就只給他串知識線索,搭個框架,裡面的具體內容讓他自己學習。再比如,炘煬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討厭重複舊知識,所以我每次只用很短的時間讓他集中學習基礎知識,然後再通過課外書和新題幫他補充、鞏固知識。”

有趣的是,雖然跳級頻繁,但這位跳級生的成績,卻從來不是班級中最好的。這也是張會祥的獨特觀念———不求最好,只求博學。“炘煬不管考了多少分,我們從來不批評他。其實從國小到高中,他從來沒考過第一名。每次考試也就是中上水平的成績。我總覺得,與其反覆溫習知識拿滿分,還不如把時間用來學習新的知識。”就這樣,張炘煬的考試成績雖然總是中上水平,卻在不斷地跳級。跳的速度甚至讓有些老師和同學都接受不了。

“不把孩子的基礎打牢,跳那么快有什麼用”、“要是多復讀一兩年,不就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學了嗎”……面對這樣的議論,張會祥不以為意。“其實聯考完了以後,我問過孩子,說你願意復讀還是上大學,他說我不願意復讀就願意上大學。”也許正是在不斷跳級過程中的這種新鮮感,才是讓張炘煬認真學習的動力。

張會祥之所以不讓孩子復讀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覺得張炘煬有的是時間:“炘煬年紀這么小上大學,本科就相當於上高中。儘管現在就讀的學校並非重點大學,但孩子的壓力也相對會小一點。將來孩子本科畢業了也不會去就業,還會讓他繼續學習、深造。如果有能力的話,考碩士、博士的時候可以再報考名校。”

■ 大學因材施教,張炘煬平均成績排在全班第三

從去年8月底開始,張炘煬在父親陪伴下開始了大學生涯。此次,他終於踏踏實實地不再跳級了。談到大學生活感觸,他很自信地說:“挺輕鬆的呀。”

剛來到大學校園那陣子,迎新、軍訓等活動特別多,可是讓小傢伙“有點玩瘋了”。由於炘煬以前大多是在父親的指導下自己在家裡學習功課,所以,有時上課的時候他會精神不集中、“走神”。為此,學校採取了一個好辦法,讓他每次上課都坐在第一排正中間的座位上,只要走神,老師和同學們都會及時提醒他。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炘煬已經基本克服了這個毛病。

怎么培養10歲的大學生,對於天津工程師範學院來說是個從未有過的挑戰。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院長孟慶國表示,張炘煬入學對學院本身就是一份因材施教的“試卷”。10歲的兒童正處於生理、心理和個性等全面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學院將注重因材施教,鼓勵個性化學習與發展。在生活上,學校為張炘煬和父親提供了一間單獨的宿舍,既能保證炘煬的作息,也讓他有機會和樓里的其他同學交往和溝通。從教學上來講,張炘煬和其他同學上的課是一樣的,不過系裡派一名三十多歲的教授當小炘煬的學習導師,根據他的年齡特點給予指點和幫助。系裡的專業老師每周都會與炘煬溝通一次,幫助他適當地調整學習方法。

炘煬的學習導師、教高等代數課的張躍輝教授說,“炘煬開學以來表現不錯,完全跟得上進度,專業課程的表現尤其突出。目前看來,他順利完成學業應該沒太大的問題。”

第一學期,炘煬共上了英語、高等代數、思想道德修養等8門課。小炘煬最喜歡上的是自己的專業課———數學,其他課程他的表現也很不錯。在開學初全班進行的英語測試中,已經背完四級辭彙的他考了94分,名列全班第一。在期中考試中,他的數學成績在數學系4個班級中排第三名。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張炘煬的平均成績排在全班第三位。為此,他還拿到了學習優秀獎。這學期,張炘煬又開了大學物理、C語言設計等新課程。他還在業餘時間報名上日語班,讓自己開開眼界。

■ 擔任體育比賽的拉拉隊長,注重自理能力的培養

之前,寧鉑、魏永康、王思涵等知名的十來歲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時最為困惑的是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從而導致在心理和情感上產生斷層。 

而對張炘煬來說,和同學們的溝通並不是問題。他與系裡面的同學相處得非常愉快,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很喜歡他。常和他坐在第一排上課的四個女生,甚至當上了他的四個“姐姐”,課上課下總在一起玩,讓班裡的好多男生羨慕不已。當然,炘煬也常和與自己同齡的教師的孩子一起玩,畢竟,他們之間的共同語言更多。對炘煬來說,早習慣了與年紀大的同學相處,這也算是他成長中的“必修課”了。所以,活潑外向的炘煬在老師和同學眼裡是個可愛的“小不點”和學校里的“明星”學生,也是各種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分子,體育比賽的拉拉隊長他來當,萬聖節晚會上最出風頭的也是他,跑來跑去非常顯眼。

獨立生活能力上的進步應該是炘煬入學後變化最大的地方。從入學起“重返校園”的張會祥就有意識地培養炘煬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的能力。他每天帶著炘煬在校園裡散步,讓炘煬儘快熟悉教學樓、食堂、圖書館等場所。炘煬已經可以自己一個人去上課,不需要爸爸的護送了。此外,像洗臉、洗腳、洗襪子、打飯這些以前都由爸爸一手包辦的事情,炘煬也可以自己完成了。炘煬還很喜歡記路名,現在他對校園附近方圓幾公里內有哪些重要建築物、高校、超市,坐什麼公交線路等已經一清二楚。

母親眼中的炘煬也變得懂事了。為了照顧炘煬,他的父母都做出了犧牲,父親張會祥“帶薪陪讀”,母親吳慧娟則從盤錦老家調到了離天津很近的廊坊任教。所以,上學時每個周末炘煬基本上都會迫不及待地回家和媽媽團聚。炘煬甚至還在父親生日到來時和媽媽商量著怎樣給爸爸一個驚喜,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 因基礎差,大學計算機課只考了61分

培養出10歲上大學的炘煬,張會祥的成功經驗讓眾多家長羨慕。所以,他也跟著兒子一起出了名,不僅走在路上老是被人認出來,還有出版商找上門來幫他出書。 

更有甚者,還有些大款開出高價,請他前去把自己的孩子“點石成金”,再指導幾個小小大學生出來。對於這些找上門來的熱鬧和發財機會,張會祥全都拒絕了。因為他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炘煬身上,兒子能順順利利地大學畢業,是他現在最大的心愿。

當然,對於教育炘煬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缺憾或者說是外人看來的教訓,張會祥也未否認。從炘煬迄今大半年的大學經歷來看,頻繁跳級對他還是有影響的。比如,第一學期炘煬的大部分科目成績相當不錯,自己拿手的兩門數學課程的成績在全班乃至全系都數得著。之所以沒能拿到獎學金,主要是只考了61分的計算機課拉了後腿。

對現在的絕大多數大學新生來講,上網、QQ聊天、網遊、BBS等網上衝浪早在中學時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了。大學的計算機課,自然難不倒他們。而對10歲的炘煬來說,上學這四年多來,主要精力都在忙著學習新知識不斷跳級,閒暇時還要多看書以求博聞,當然就沒有那么多的時間投入在電腦上了。同樣的原因,語文、政治等需要生活閱歷、知識積澱、思維深度尤其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科目,對他來說就遠沒有數學、外語那么得心應手。聯考時,炘煬的語文得分只有74分,作文尤其成為他得高分的“瓶頸”。

其實,這種情況在很多跳級頻繁的小大學生身上都曾經出現過。畢竟,不同的學科需要不同的智力類型,人為縮短學習和成長的年限,“神童”們雖然不缺少課堂上老師傳授的顯性知識,卻缺少了課餘時間積累出來的隱性知識。

■ 如何培養超常兒童,社會和高校還都沒有做好準備

來自湖南的魏永康,13歲開始讀大學,17歲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碩博連讀。因自理能力低下,知識結構不能適應,而中途被勒令退學。 

寧鉑,上世紀70年代末的著名“神童”,不少人心目中的偶像,最後竟落得出家收場。

正是因為以往這些“神童”的悲劇,使人們對張炘煬的聯考成功評價不一,尤其是在教育界,頗有老師們擔憂這是一種揠苗助長。

很多老師指出:在基礎教育階段,張炘煬父親獨特的教學方式對他的成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學裡,更需要孩子自己思考、研究,有的老師還認為,人為掐斷這些“神童”們從少兒到青年的正常成長規律與周期,讓他們在人工“溫室”里長大,一旦遇到挫折就會出現牴觸情緒。而這些兒童的心理素質與成年人差距較大,進入成年人的世界自然難以溝通。

據統計,兒童整體中有3%左右的孩子屬於超常兒童。他們智力水平遠遠超出了生理年齡,但心理發育遠不成熟。超常教育實際是縮短了人的成長過程,但這種縮短必須按照人本身的規律進行,人要成長、要經歷的事情必須要經歷,不能用一方面發展取代了多方面發展。

一方面,孩子的家長在培養目的上的功利性讓人擔憂,而另一方面,超常教育土壤的匱乏也是一個問題。其實,從這些小大學生們的事例中不難看出:對於如何繼續培養張炘煬這樣的超常兒童,我們的社會和高校還都沒有做好準備。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是模式化的批量生產,單個接收特別的學生對於學校而言是一種挑戰。

所以,怎樣給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如何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散養”,這是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造就天才兒童各國方法不同

美國為不同年級天才學生開設特殊教育課程

美國立法規定,天才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自己的特殊教育服務。因此,美國公立學校十分重視天才兒童的甄別與特殊教育,基本上所有公立學校都開辦了“天才與資優教育計畫”。

以德克薩斯州為例,該州法律定義的“天才”包括:超常的智力、創造力、特殊學術能力、領導能力、藝術能力等。統計數據顯示,在2003至2004學年,加州12年級學校(相當於中國的國小和中學)總共有630多萬學生,其中有超過47萬人被鑑定為各類天才兒童;當年加州用在各種“天才教育”項目上的費用共有4.95億美元。

天才班的老師必須接受正式的職業培訓,掌握和了解天才兒童的性格和需求、天才教育的課程設定等。英國全國每一所學校都要確定超常生名單

英國設立了9歲、13歲和18歲三個等級的“超常生國際水平測試”。全國每一所學校都要確定超常生名單,制定超常生培養的計畫和政策。全國語文和數學戰略局鼓勵學校為學習成績在前5%至10%的學生提供特別的教學計畫。家長和學校可以隨時為學生報名,申請參加此類考試。印度廣設立天才兒童學校,已錄取16萬學生。

目前印度共有500多所“天才兒童學校”,專門面向9到16歲的印度農村的超常兒童。學生食宿在校,一切生活和學習費用都由中央政府負擔。

天才學校對學生的選拔十分嚴格。每年2月份在印度全國統一進行2小時的考試。考試內容分為3部分,心理能力測試占60%,語言占20%,數學占20%。

截至2003年底,印度的“天才兒童學校”已經錄取了16萬學生。

■ 記者手記

見過張炘煬的人,都能感受到這個小大學生的快樂。應該說,張炘煬的大學生涯才剛剛開始,眾人擔心的那么多問題還沒有在這個無憂無慮的小大學生身上出現。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不會遇到這些困惑。畢竟,他不可能一直無憂無慮下去,總會要經風雨,受挫折。其實,被稱為“神童”的孩子,之所以屢屢出現“傷仲永”的悲劇,壓垮他們的壓力大多來自於成人世界。正是來自這些神童的家長和周圍人的過度關心和期盼,讓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光環下,難以承受失敗,難以承受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