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記憶法

協同記憶法

協同記憶,是把視覺、聽覺、動作等結合起來,同時用於記憶某些內容。

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以前所學過的溜冰、舞蹈、畫畫之類的與動作相聯繫的內容最不容易忘記;詩詞、歌曲等吟唱的內容次之;光用眼睛看過的書籍、畫報等披露的內容最易忘記。學習外語,光看不讀、不寫的單詞,比較容易忘記,既看又讀、寫、用的單詞,不容易忘記。其原因在於它們屬於不同的記憶。

光用眼睛看的默記,是大腦對視覺符號的記憶,謂"視覺符號記憶",讀、寫和運動性的記憶,包含著專管運動的小腦對肌肉運動的記憶,稱為"運動記憶"。"視覺符號記憶"遺忘速度較快,而"運動憶"遺忘速度較慢,甚至終生不忘。一個會游泳的人,即使間隔幾十年沒有下水了,想投水自殺也是困難的。

通過小腦記住的運動動作,並不限於軀幹、四肢的運動,也包括身體各局部肌肉的細微運動。如小提琴家一連串準確、持久、迅速的動作,能不假思索地再現出來,幾乎成為習慣性的動作,還有書法家、畫家、雕刻家嫻熟、準確的動作,莫不與運動記憶有關。

運動記憶對於提高學習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特別表現為口腔肌肉運動與語言之間的聯繫。小時候背誦古詩詞,當時儘管不懂含義,長大後仍能脫口而出,這是小腦對口腔肌肉一連串動作保持牢固記憶的緣故。學外語尤其應該利用運動記憶這個特點。

有經驗的教師都強調語調感,而語調感的養成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口腔和喉部肌肉的運動。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左腦側重於抽象思維,主管語言、代數、邏輯等;人的右腦側重於形象思維,主管直觀圖像、音樂、幾何、綜合創造等。心理學家理察·湯普森和醫學家斯凱爾研究證明,人的小腦中被稱為"下橄欖核"的部位對記憶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學習中,充分調動人腦視覺中樞、聽覺中樞、語言中樞、運動中樞等各個部位的積極性,協同記憶,對於提高記憶質量效果顯著。原蘇聯心理學家沙爾達科夫的實驗證明:只聽不看的記憶能力是60%,只看不聽的記憶能力是70%,既看又聽的記憶能力是86%。

應該特彆強調的是,通過實驗、製作等實際操作,不僅可以增強感性知識,提高記憶效果,而且由於經常活動手指,還可以使大腦溝回增多變深,提高智慧型,防止或延緩腦衰老。在大腦運動中樞,與一個拇指相對應的大腦皮層面積相當於與一條大腿相對應的大腦皮層面積的10倍。大腦控制整個軀幹的腦細胞數量只相當控制雙手的腦細胞數量的1/4。特別是左手參與實驗、製作等,有利於開發右腦,培養創造力。

古人讀書講究"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著名學者朱熹在《訓學齋視》中指出?quot;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文學家蘇東坡,在多年的求知生涯中,養成了抄書的習慣。他的抄書,往往不是為了積累資料,而是為了加強對書的內容的記憶。這兩位先賢的做法,也許是建立在對協同記憶法良好效果有深刻體驗基礎上的吧!

協同記憶法套用於學習實踐,主要應體現在把聽、說、讀、寫、思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

摘自遲雅著《學習方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