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應該向西方學什麼

 

中國家長應該向西方學什麼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慧型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由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親職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一)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

● 西方家長: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選擇

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

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 中國家長:支配慾強,要求孩子順從自己的意願

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聽話。

(二)讓孩子學會獨立

● 西方家長:讓孩子自己動手學會獨立

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後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十分重要。

● 中國家長:層層保護種種溺愛

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


(三)讓孩子自然發展

● 西方家長:讓孩子自由發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親職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

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鍊。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

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機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鍊。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裡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

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 中國家長:期望過高只重學習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瀰漫。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為使孩子學習成績好,將來“光宗耀祖”,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乾,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

儘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親職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慧型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四)重視和孩子的心靈溝通

● 西方家長:經常溝通重視心理健康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 中國家長:更關心生理需求而忽視心理需求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國不少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鍊。

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此類事件近幾年各媒體屢有報導,這些大部分都是親職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忽視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而造成的悲劇。


(五)看重日常生活行為和習慣

● 西方家長:從小教起從日常教起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 中國家長:忽視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稚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

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係。


(六)鼓勵孩子創新和探索

●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探索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後者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

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 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

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鐘,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讚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鐘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鐘,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

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親職教育從巨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西方家長在家庭道德倫理觀念、親職教育價值觀以及能力培養、品德教育、創造性激發等方面都值得我國家長認真研究學習。

專家簡介:袁愛玲,全國托幼教育機構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幼兒教育研究會副會長,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1982年以來,出版專著、譯著、教材等30部,其中《66位神童成才奧秘及分析》、《怎樣教孩子百科知識》等3部著作獲全國優生優育優秀成果獎;發表論文2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