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歷史人物給我的啟示

在上下50XX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有過無數燦若星辰的歷史人物。他們或是力挽危局而名揚天下,或是馳騁疆場使婦孺皆知。有這樣一位歷史人物,他才華橫溢,叱吒風雲,卻成為後世笑罵的人物。

他就是長篇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東吳水軍大都督周瑜。論本領,他曾“羽扇綸巾”,於“談笑間”使“檣櫓灰飛煙滅”,直殺得驕橫一世的曹家軍馬望風而逃;論地位,他年紀輕輕就身掛帥印,執掌六郡兵權,可謂炙手可熱;論功績,由他指揮的赤壁大戰,不但保全江東土地不遭塗炭,更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是這樣一位功高爵顯的風流人物,卻因無法克服嫉妒這一自身的缺點,而遭世人唾罵。出於嫉妒,他曾數次謀害才能高過自己的諸葛亮,數次鬥智失敗後,他帶著“既生瑜,何生亮”的惱恨慘然奔赴黃泉,也就成了“三氣周瑜”中那個可憎的反面角色了。

也許有人會問,這段故事已流傳很多年了,現在又舊事重提,意欲何為呢?其實,周瑜這個歷史人物留給我們的是一個深刻的啟示:嫉妒是人生之大敵。

不是嗎?曹操出於嫉妒殺害楊修留千載罵名;李自成出於嫉妒處斬李岩而使事業半路夭折……歷史上無數慘劇都有力證實了這一觀點。

人的才能有高有低,所謂“山外青山樓外樓”,就說明了這一道理。對強者產生羨慕,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問題在於如何把握這種情緒,是讓它成為自己奮起直追的動力,還是惡性發展演變為嫉妒?如果是後者,那么,無疑,它將成為你進步的障礙,甚至使你毀滅。

記得上國小時,班上有一對好朋友,成績都很好。在評選三好學生時,一個被評上了,另一個沒有評上。於是乎,嫉妒使他們的友誼宣告終結。沒有評上的那位同學妒火中燒,不但不認真考慮自己落選的原因,反而整天挖空心思挑好朋友的毛病,結果,精力分散,成績日漸下降,最後考中學時,只落得個等待分配的境地。

嫉妒,這一從封建社會就流傳至今的頑疾,侵蝕著不少人的思想,危害了我們的工作。據雜誌載,某科研單位的一位領導,深受此病毒害。他扣壓了一名下屬的研究成果報告,而使我國痛失獲得某項國際專利的機會,足見此症危害之大。

目前,國家發展大業正到了關鍵時刻,徹底根除存於我們某些人腦中的嫉妒顯得尤為重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牢記歷史教訓,摒棄“周瑜”式的人物,只有這樣,才更有利於國家大業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