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長篇文學名著導讀(一)

1《朝花夕拾》導讀

一、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初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少年時期,家道中落,祖父被拘,父親一病不起。青年時期,為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輾轉奔波。19XX年東渡日本留學。後棄醫從文,意在以文藝改變國民的精神。1918年5月第一次以筆名魯迅發表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後結成小說集《吶喊》、《彷徨》。魯迅中後期的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墳》、《熱風》等,深入地剖析了各種社會問題,充滿著韌性的戰鬥精神。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

二、創作背景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寫於1926年2月至11月間,共10篇。前5篇寫於北京,後5篇寫於廈門大學。這10篇散文,曾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在《莽原》雜誌上。1927年廣州“七·一五”政變之後,魯迅因營救被捕學生無效,憤而辭去中山大學教職,在白色恐怖中又將這10篇回憶散文匯攏,加寫了《小引》和《後記》,編成一集,改了一個更好聽的名稱:《朝花夕拾》。

三、思想內容

這十篇散文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幅世態圖和風俗畫。雖然是回憶性散文,但是有現實的戰鬥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蘊含著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著態度。它的思想內容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朝花夕拾》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意識。魯迅以小時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醜惡和殘忍。作品著重分析了“哭竹生筍”、“臥冰求鯉”、“老菜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批判這本孝子教科書“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尖銳的抨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通過百草園的無限生機、雪地捕鳥的妙趣橫生,寫出了無限的童趣。其目的是與枯燥乏味的讀書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封建的教育扼殺了兒童的天性,陳腐的教育內容禁錮了兒童的思想,實際是魯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否定。《五猖會》寫“我”對五猖會的精彩內容心馳神往,而父親卻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鑒略》的內容,“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表現了家長與兒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批判了強制性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摧殘。《無常》中,作者懷著強烈的興趣對鄉間迎神賽會的活無常的裝束和神態作了傳神的描寫,表現了無常鬼對“下等人”、 “鄉巴佬”的同情,從而揭露了“鬼有情,而人無情”的社會現實,嘲諷了那些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 《狗·貓·鼠》借童年的對隱鼠的喜愛和對既有媚態而又暴虐的貓的憎惡,表現了對守舊勢力的痛恨和對弱小者的同情,揭露“名人教授”們鼓吹的中庸之道,抨擊那種對敵人寬容敷衍,姑息養奸的錯誤態度。《父親的病》通過具體形象記述了父親的病為庸醫所誤而致死的過程,勾勒了清末紹興的幾位所謂“名醫”的惡劣行經,揭露他們貪婪、昏庸、詐欺、奸滑的醜惡靈魂,隱含著作者運用現代科學救國的思想。《瑣記》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及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藤野先生》則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無恥、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的醜態,也隱含著作者對救國真理的探索和對當時現實社會中世風的憎惡和反感。

2.《朝花夕拾》中著力表現作者從兒時到青年時期所體會到的人間真情,表現了魯迅在人格的鑄造和思想形成過程中受到的主要影響。《阿長與<山海經>》中著重描述了阿長的勤勞、質樸以及對魯迅的關懷。“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哥兒,有畫的‘三亨經’,我給你買來了!’”從而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文章最後,“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魂靈!”,深切地表現了魯迅對她的悼念之情。同樣令作者沒齒難忘的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方正、質樸、博學的壽鏡吾先生。而《藤野先生》則深深表達了作者對治學嚴謹、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懷念之情,表達了濃濃的師生之情。《范愛農》以情致意切的筆調,記敘了他與范愛農的認識、交往以及成為摯友的經過,使作品帶上了無比真誠的感情色彩。

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有些人物形象,雖著墨不多,但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如:長媽媽、壽鏡吾、陳蓮河、衍太太、范愛農、藤野先生等。

《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長媽媽雖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但她善良、樸實,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

《父親的病》中寫了紹興城的 “名醫”陳蓮河,他道貌岸然,拿藥引作為詐欺手段,貪婪而又謹小慎微,時時變化花樣,置醫德、醫風而不顧,肆意敲詐,出乖露醜,騙術敗露,溜之大吉。正如魯迅所說:“s城的人的臉早經看熟,連心肝也似乎有些瞭然。” 《父親的病》與《瑣記》中的衍太太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父親臨終前需要平靜,而精通禮節的衍太太卻要叫“我”大聲喚叫父親,弄得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些苦痛”。她慫恿別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賽吃冰,或者比賽打鏇,而且教唆“我”去偷母親的首飾變賣,“我”沒有偷,她卻放出流言來了。幾件極平常的事情,就顯示出了衍太太靈魂深處的自私、奸猾。

范愛農有著倔強耿介的性格,他憤世嫉俗,比如,得知恩師徐錫麟被殺後,違逆眾人意見,反對發抗議電報到北京的細節,表現了他極度憤慨的心情;范愛農也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愛農做監學,他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談閒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可惜環境對他不利,辛亥革命後備受打擊迫害,不為社會所容,社會環境逼得他走投無路。

五、藝術特色

1.作為敘事性散文的《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運用白描的手法,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壽鏡吾先生大聲朗誦古詩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寥寥幾筆,一個舊學老先生讀書痴迷入神的形象躍然紙上。

2.在《朝花夕拾》里,沒有單純的寫景,沒有大段的抒情,寫景、抒情往往與敘事結合在一起,且以平實的文字表現,卻顯得非常深刻。比如,《范愛農》一文的末尾:“現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淡淡的一句話,就表現出對亡友的深切的感情。

3.魯迅是一位社會性很強的作家,所以他文章中的幽默感不是輕鬆的說笑話,而是深刻的社會諷刺。如:《藤野先生》一文開頭兩段平淡的敘述,就把當時一些留學生的心態、作為和作者對他們的厭惡之情,都表達出來了,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繁星·春水》導讀

一、作者簡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她出生於一個具有愛國、維新思想的海軍家庭。冰心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元老,新文學運動的先驅,“五四”時期第一個活躍於文壇的女作家。她的一系列“問題小說”是《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去國》、《莊鴻的姊姊》、《最後的安息》、《超人》、《往事》等。冰心的小說清新、雋永,情節單純,寓意深邃,富有生活的哲理和詩意。20年代初,冰心耷新思潮的影響下,思想活躍,同時她受到日本短歌和俳句,特別是泰戈爾的短詩《飛鳥集》的影響,創作了表現零碎思想的小詩。為了收集零碎思想的火花,她隨時隨地將涌溢出來的思緒,用三言兩語的形式寫下來,創作了《繁星·春水》詩集。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冰心最喜愛的文學形式是散文。較早的一篇《笑》是新文學運動初期有名的用白話寫成的散文。後來的《夢》、《往事(二)》、《寄小讀者》、《山中雜記》等,都能給讀者一種近似抒情詩和風景畫的美感。母愛和童貞之類的內容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冰心散文文筆輕倩靈活,文字清新雋麗,感情細膩澄澈,充分發揮和吸收白話、文言的長處,顯示了較高的文學修養。冰心不僅是一位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的作家、詩人,而且還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卓越的教育家。

二、作品主題

《繁星·春水》共收錄了小詩350餘首,冰心稱它是一些“零碎的思想”,但卻有一條鮮明的線索加以貫穿,即對母愛、童貞和自然的歌頌。總的來說,它們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冰心,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壇,便以宣揚“愛的哲學”著稱。而母愛,就是“愛的哲學”的根本出發點。她認為,母愛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在《繁星·春水》中她把母愛視為最崇高最美好的東西,反覆加以歌頌。

二是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讚頌。在冰心看來,人類來自自然,歸於自然,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一致的:我們都是自然嬰孩,/臥在宇宙的搖籃里。冰心還將母愛、童真、自然融為一體。冰心愛大海,由對大海的熱愛,擴展到對大自然的愛。 

三是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我們稱這部分詩為“哲理詩”。冰心滿懷對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苦苦探尋著世界與生命之謎,在這種種探索中詩人不無對自己以“愛”來戰勝“憎”的理想是否能實現產生的懷疑,這種思想上的矛盾也在詩集中表現出來。

三、藝術特色

《繁星·春水》在藝術表現上是“五四”時期白話詩歌創作的亮麗風景,其藝術特色是:

1.短小精悍,真實自然,在看似隨意地揮寫中蘊藏著人生的哲理,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2.富有詩情畫意,格調自然柔和,是冰心小詩的又一特色。冰心說她當初“寫這些三言兩語的時候,並不是有意識在寫詩。”但讀過這兩本詩集的人無不感到它飽含濃烈的詩情畫意,有詩的語言,詩的意境,詩的情趣。

3.想像的豐富和聯想的開闊,詞句的清麗和筆力的準確,都是冰心詩歌鮮明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