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幸福——《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守望麥田。守望幸福-----《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在一本書的尾聲,我已經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讀一下這段話了: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過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可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就是塞林格(j.d.salinger)借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之口所說的“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含義,也是16歲的霍爾頓海市蜃樓般的人生理想。而這種人生理想的產生,正是小說所呈現的中心。   《麥田裡的守望者》剛推出時曾引起巨大轟動:有人將其視為深刻的現實主義作品;有的明令列為禁書,認為不適合青少年閱讀。不久,此書的價值終獲廣泛的認同,禁令一一取消。三十多年來,《麥田裡的守望者》魅力有增無減,深深影響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書中,主人公霍爾頓是一個典型的“反大衛·科波菲爾”式的形象。他是中產階級的富家子弟,屢屢被學校開除。在紐約遊蕩時,他再次目睹早已看穿的成人世界形形色色的面具、陰暗、荒誕,感到極度的厭惡——對人性被扭曲的厭惡——在他的視線所及,人性被多多少少地異化成一種滑稽而令人失望的表演。   於是,霍爾頓在內心深處陷入了對成長的種種困惑、焦慮、恐懼之中。他感到人的社會化似乎不可避免地和人性的扭曲相互纏繞在一起。   這一點,在他的老師引用精神分析學家威爾漢姆的話來開導他時得到了充分而集中的體現:“一個不成熟的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的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當一個人走向成熟時,他怎么能清醒地看著自己走向這樣一種“成熟”而無動於衷?所以霍爾頓沒有擺脫頹廢與墮落——泡在酒吧,用酒精麻醉敏感而脆弱的神經;濫交自己也看不起的庸俗女友來打發時間……他在精神上安慰自己的只能是成為一個虛無飄渺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但哪怕只是這樣一個虛無飄渺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卻還是成為了三十幾年來幾代青少年(包括我在內)心目中的精神英雄——為什麼?為什麼?對了,就是因為我們充分認識到了成長是件無奈的事——社會化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對人性的不可避免的變形與扭曲。但我們並沒有沉默地接受這一切的發生,而是發出了我們自己的宣言:如果我能選擇,我一定會背叛這樣的“成長”,我不要墮入人性變質發臭的懸崖深淵——我要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由此看來,如果剝離故事的外衣,《麥田裡的守望者》的確是一本嚴肅的現實主義作品。作者在此書中所體現的對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迷惘的廣泛關注與深刻理解,確是無愧於評論界將此書列為“現代經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