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關於唐朝的作文:開元貞觀唐王朝

隋煬帝暴政使太原節度使李淵造反,不久李淵攻入長安,煬帝逃亡江都。李淵立煬帝子楊郁為帝,李淵為唐國公兼丞相,獨攬大權。

不久,從江都傳來了隋煬帝的死訊。

李淵得知後,廢了末帝,改國號為唐,史稱唐高祖。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讓位給了李世民,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勵精圖治,嚴懲貪官,重用魏徵、姚崇等賢臣,國力日盛。但他死後,武則天實力越來越大:

宮女——皇后,挾持高宗——高宗逝,年幼的中宗即位,武則天攝政,處理政務——廢中宗,另立幼子李旦為唐睿宗——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讓位為中宗——逝。

唐中宗、睿宗幾帝死後,玄宗李隆基登基,是為唐玄宗。

玄宗勵精圖治,國力日漸強大。但滿足的他沉迷於享樂,國力日衰。

安史之亂後,肅宗即位,試圖改革,並評定了安史之亂,代宗、德宗後,順宗改革,但失敗了。

直到哀帝李柷,朱溫才為唐畫上了句號。

附:

爸爸寄語

鴻漸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歷史類書籍,當然不是什麼名史正傳,都是些圖文並茂的漫畫類叢書,這兩年讀的多了,中國五千年歷史也能略知一二了。我也喜歡讀點歷史,茶餘飯後,我們父子倆經常交流一些歷史故事,暢談古今,縱論天下,神交古人,有時感覺也是暢快淋漓,不亦樂乎。今年的4月29日,也就是鴻漸三年級下學期的時候,老師讓寫篇日記,苦無題目。我說,你熟讀歷史,就點評一下歷史吧。鴻漸欣然從命,說,我姓趙,那就寫大宋王朝吧。繼而伏案疾書,頃刻而就。我看了一下,寫的還有點模樣。而後,斷斷續續又寫了“乞丐的王朝—明朝”、“名不其實的清朝”等幾篇。到了暑假,鴻漸再接再厲,堅持寫完了從“家代公的夏王朝”到“名不其實的清朝”的18篇作文,字數總計有8000字上,時間縱橫四千年,王朝涉及數十個,中國古代歷史基本穿越了一遍。最近,大姑不辭勞苦,把這些習作列印編排出來了,並起名為《帝王之旅》,我又粗略的看了一遍,現發表一點拙見,算是點評吧。

一個人從小就愛讀書,讀些文史一類的好書,應該是一個好習慣,好現象。再進一步,讀完書之後能夠動筆寫點東西,那更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腹中千言,下筆無語,很多人都有這種體會。所以,姑且不談鴻漸的《帝王之旅》文筆如何,單從能夠動筆寫且能有始有終堅持寫完就值得嘉許了。

鴻漸寫這18篇習作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寫的,我沒給做什麼啟發,寫完後我除了有兩篇給添了2句外,其他隻字未動,保持原汁原味。總的看,文章是順著歷代帝王的傳遞為主線寫的,基本能夠收放自如地用簡練通順的文字概括出每個朝代的興衰成敗,就文筆而言還是有一些可圈可點的地方。如大宋王朝這篇開頭“看完《宋王朝》這本書後,掩卷沉思,洋洋320xx年,從黃袍加身,到靖康之恥,再到崖門海戰。”,文筆深沉,言簡意賅,提綱挈領。結尾“宋朝是個富貴的朝代,但重文輕武呀!”闡明自己的觀點,有點太史公的味道。又如“血汗暴政秦王朝”這篇結尾部分“血汗造的秦長城,終不能使秦千秋萬代;五官端正的兵馬俑,終使劉邦入了鹹陽。與隋一樣,首皇同樣英明,次皇同樣昏暴,三皇同樣為傀儡。難道,秦贏與楊隋有緣?還有,秦始皇與隋文帝為何要改太子?”思路能夠跨越1020xx年,歸納幾點恰當的事例比較秦、隋兩個短命王朝,對於一個不足十歲的孩子來說也算是難能可貴。再如,元、夏、金、明、清等幾篇寫的結構嚴謹,銜接自然,語言順暢,一氣呵成;還有幾篇的題目起的醒目,這些都是一些閃亮之處,值得認可。

但這畢竟是一個孩童的率性之作,從高一點的標準來看還有許多需要加強和提升的地方。單從歷史角度看,文章是順著歷代帝王的傳遞為主線寫的,中間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筆墨不多,這樣的歷史顯得單瘦,不夠豐厚。如寫春秋能否提提諸子百家?再者兩漢的絲綢之路、唐宋詩詞、程朱理學等等都應有所觸及。進一步說,120xx年前自康梁維新起,到孫黃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封建帝制已被歷史拋棄,希望鴻漸今後不要過於關注帝王,可多涉獵一些先哲的思想。正如宋大儒張載的橫渠四句所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從文筆而言,總的說是結構單一,平鋪直敘,文筆簡單粗放,缺乏變化。“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我的僻性是特別喜歡寫詩琢句,如果寫不出驚人之語,那就至死也不肯罷休)。杜工部的文筆不可項背,但也說明文章要有變化才顯得有生機。再者有的題目與文章不能呼應,顯得文不對題。如“名不其實的清朝”這篇,文章內容沒有點明清朝為什麼“名不其實”。另外這18篇習作良莠不齊,“漢唐”兩篇寫的簡單蒼白,顯然是應付之作。

總之,這不過是正常的習作而已,值得鼓勵但不能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曾文正公說“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說明讀書作文,相輔相成,貴在有恆,希望鴻漸繼續努力,多讀書,讀好書,多思多寫多練,才能厚積薄發。抱道不曲,擁書自雄;讀史明志,知古鑒今。這樣,你的內心將會愈加強大,胸懷會更加寬廣,你的道路將會精彩紛呈。

是為序。

本文作者:趙鴻漸(公眾號:北京文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