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食的作文600字5篇

民以食為天,美食是不能辜負的!說起美食,相信每個人都能想到流口水吧!接下來小編蒐集了關於美食的作文,歡迎查看。

關於美食的作文(一)

我相信我每天的生活都陶醉在美食當中,因為我有一位比一級大廚還高一等的美食家媽媽。

我的媽媽是一個將近四十的人,因我從小就特別愛吃,媽媽為滿足我的口福,就用心研究烹飪技巧,一有空就捧起烹飪方面的書來看,一道菜,一道羹,細細琢磨,動手製作,多年下來,練出了一手的好廚藝。媽媽做的飯菜,酸甜辣鹹宜,色香味俱佳,即便是再好的廚師也難以複製,再挑剔的美食家也找不出瑕疵。

春天是個迷人的季節,媽媽的美食也是迷人的,各種各樣的野菜琳琅滿目:麵條菜、薺菜、苦菜他們被製成一個個玲瓏剔透的餃子,放在口中輕輕一咬,餃子裡的汁液就漾滿了整個嘴,偶爾還會隨著嘴角慢慢流下來,那種美美的感覺總是讓我陶醉其中,回味無窮。

隨著一盤盤可口的冷盤上桌,我知道,夏天就這么悄無聲息地來了。冷盤使原本屬於酷夏的炎熱變得不再那么可怕,反而有了秋一般的清爽。豬耳拌黃瓜、涼拌三絲、醋溜藕片,即使再普通的原料,媽媽也總是能讓它們勾起我的食慾,直吃得腸肥肚滿,嗝氣連連,爸爸總是在一旁笑我沒出息,說我是豎著進來,橫著出去,連走道都歪歪斜斜了。我就是在這樣對美味的滿足和陶醉中一天天增高、長大了。

當家裡的桂花醬都吃完的時候,已是金黃色的深秋了,鴨子成了這時候我家餐桌上常有的美食。雖然不是美式正宗填滿梅子的烤鴨,但這細皮嫩肉的鴨子也有很多不同的做法,燒烤、清蒸、鹽醃,各有各的美味,不過,我最喜歡吃也是媽媽最喜歡做的就是燒烤脆皮鴨了,抹上調料,灑上脆皮粉,往烤爐上一架,等不了半小時,一道風味烤鴨就這么出爐了。看著外皮呈黃金一般色澤、外酥里嫩的烤鴨擺在面前,早已垂涎三尺的我顧不得吃相是否雅觀,來個大快朵頤,虎咽狼吞。

大地銀裝素裹的冬季,羊肉湯算得上是既能取暖又好吃的美食了。誘人的羊湯在鍋里上下翻滾,咕嚕咕嚕冒著氣泡。眼巴巴地等著羊湯從鍋里被一碗一碗盛出來,撒上些胡椒粉,不等它涼下來,就一掃而淨,身體裡便全是通脈活血的暖和氣瀰漫著。

我愛媽媽的美食,我更愛我的家,每每陶醉於媽媽所做的美食,我對家的依戀就更加深刻而強烈。

關於美食的作文(二)

說起吃,沒有哪個國家比得上中國,所以中國人到國外,無不覺得沒吃的。韓國雖說是近鄰,但畢竟還是有差異,不少人甚至說,到韓國吃飯就像進了廟,言下之意就是缺油水。的確,韓國的飲食以清淡為主,但這並不代表韓國沒有美食。

都知道韓國的泡菜很有名,泡菜就是韓國的第一美食,營養好味道好還美容,是韓國人頓頓離不了的菜。除了泡菜,韓國人還離不開辣醬,泡菜里有,烤肉上有,麵條里有,海鮮上有,生菜黃瓜蘸辣醬就是一道菜。可以說,韓國菜的特點之一就是辣。這種辣和中國的辣不一樣,中國的辣是香香的鹹辣,而韓國是甜甜的乾辣,吃時不覺得,咽下去辣得人直喘粗氣。

韓國有一種小吃,類似中國的年糕,圓柱形,長長的被切成一小截一小截,放在煎鍋里用紅紅的辣醬拌了,煎熟吃。在很多餐館中都有這種小吃。

煎餅也是韓國比較有名的食物,但比中國的厚,裡面常常夾著魷魚絲之類的東西,而且多是手掌大小,捲起來很方便。還有一種用土豆粉做的煎餅,要蘸著調料吃,味道很好。類似中國的飯食還有餃子,大多是煎餃、蒸餃,饅頭也有,只是都帶甜甜的餡,好像厚皮的豆包一樣。

韓國的冷麵想必都聽說過。在冰鎮的甜酸冷湯中,放著一團細細的麵條,上面臥著兩塊白煮蛋,還有兩片水梨或蘿蔔,十分好吃。冷麵主要有用蕎麥麵做的平壤冷麵和用土豆做的鹹興冷麵,食用方法也可分為加湯的和用辣椒醬拌的兩種,口感十分筋道光滑。炎炎夏日,盤腿一坐,來一碗加冰冷麵,爽呆了!

韓國人請客吃飯一般都是吃烤肉,就是將牛肉或牛排用佐料鹵醃好,放在鐵板上烤熟。蒜、辣醬、生菜葉、泡菜自然少不了,高級一些的就多幾樣海鮮,用菜葉包著肉吃,味道很不錯。還有一種火鍋,類似日本火鍋,其實就是煎鍋。在平底鍋里放上肉片、洋蔥、金針菇等,加入醬油,煎熟蘸調料吃,就是味道有點甜,吃多了有些膩。韓國人不喜歡油膩,當鍋里的肉滲出油時就用紙巾吸去。

一次,有位朋友請吃牛排湯,我想一定很好吃。端上來一看,砂鍋里孤零零幾塊大排,清湯里灑著幾點蔥花,味道清淡極了。他們早就把油撇掉了!我只好吃泡菜下飯。

拌飯也是韓國有代表性的美食,就是把白米飯盛在用石頭做的厚重的大碗裡,那碗燒得熱熱的,放入肉、蛋、豆芽之類的菜,加進辣椒醬拌勻後吃,味道並不十分好,但是有鍋巴,脆脆的很香。

韓國人很講究滋補,他們在三伏天也要吃參雞湯。參雞湯是用童子雞加糯米、人參、棗等燉至爛熟,蘸鹽吃,據說很有營養。說起湯來,還有用牛骨牛肉熬制的牛肉湯,味道很鮮美。

雖然我並不很愛吃韓國飯,但是挺喜歡他們的各種餐具。據說韓國餐飲受古代皇宮生活方式的影響,比較注重形式,講究餐具。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不鏽鋼筷子和帶蓋的小碗。筷子比中國的木筷短一點,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上面刻著精美的各色花紋圖案,吃飯時不小心掉下來砸在腳上很疼呢。剛到韓國時,我以為那些小小的帶蓋的不鏽鋼碗是手爐,捂了好大一會才發現裡面有米飯。

可能是泡菜多的緣故,盛泡菜的器皿也就豐富多樣,方的、圓的、多層的、單層的、塑膠的、陶瓷的最叫我驚奇的是,他們吃飯時常常要用一把大剪刀。這把剪刀,吃冷麵時剪斷長長的麵條,吃泡菜時剪泡菜,吃烤肉時剪烤肉,總之,是用餐時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韓國的飯館吃飯,一般都是脫鞋上炕盤腿就餐。房間小小的,桌子矮矮的,要是人多如宴請時,這些小房間的牆壁就像百葉窗似的可以拉上去,要多大空間隨時可以變化調整,十分方便。客人們通常都是分坐在一張張方桌兩邊,房間多長桌子就可以拼多長,這讓我想起幼稚園小朋友排排坐分果果的情景。

韓國也是一個多禮的國家。吃飯還好說,喝酒可就不一樣了。他們給別人敬酒時,拿著自己的酒杯,遞給對方,倒酒半杯,被敬者轉身、背臉、仰頭喝酒,再回敬。喝酒時給人一個後腦勺,真有意思。

關於美食的作文(三)

我的家鄉——揚州,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風景秀麗。揚州的小吃也是非常有名的,不僅揚州人喜愛,還吸引了無數來揚州觀光旅遊的中外客人。

“吃在揚州”,這話一點不假,如若不信,那就請跟我去嘗嘗綠楊春快餐館的冬粉與黃橋燒餅吧!凡是吃過黃橋燒餅的人都知道,黃橋燒餅的最大特點就是脆、酥,那黃澄澄、香噴噴的燒餅一進嘴,芝麻屑直掉。黃橋燒餅酥得只要你用牙一碰,無需用勁,它就會散下來,乖乖地進入口中。黃橋燒餅最好的“搭檔”便是冬粉燴鹵幹了。做冬粉燴鹵乾,佐料一定要齊全,裡面要有海帶、菠菜、雞血、榨菜等,還要再放進味素、鹽、白鬍椒粉,這樣做出來的冬粉燴鹵乾就更好吃。如果你一邊就著冬粉燴鹵乾吃黃橋燒餅,一邊欣賞著美麗的街景,簡直就是一種享受。不過,吃時可別忘了帶手絹,冬粉燴鹵乾保準辣得你滿頭大汗。

廣陵酒樓的小籠包子也美味無窮。小籠包子,小巧玲瓏,皮薄湯多,在外面還能看見包子中的湯在晃動。包子的吃法也很講究,先輕輕地夾一隻放在盤子裡,然後咬一個小口,接著順著小口慢慢吮吸包子裡的湯汁,可別太急,不然可要燙著嘴呢!

說起揚州的小吃,那還有冶春的蒸餃、富春的包子、小覺林的麻團……還有一些小吃,如油端子、油散子、湯圓等等,說也說不完。

我愛家鄉的小吃。揚州小吃這朵奪目的小花將隨著揚州的發展而大放光彩。

關於美食的作文(四)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廣東汕頭等地區的小吃極富盛名。我的家鄉在汕頭地區的風順,所以切身感受到汕頭小吃的美味和誘人。

汕頭小吃多為糕點類,同時也有油炸類和湯粉類。

在我小時候,每當全家團圓時,家中的成年人就圍在一張方桌上包菜粿。首先是由健壯的青年將麵粉滲點水,發酵粉等,用手用力的揉來揉去。然後幾個人坐著包菜粿,他們用了一個跟雞蛋大小的石頭,又圓又滑的,捏一塊揉好的面,灑上點麵粉,將它按在掌心中,然後將石頭放在上面滾來滾去,轉出一個像籃子似的形狀(如彎曲的餃子皮)。然後另一個手接過這麵皮,用勺子在盆中舀些餡料放在麵皮上,後兩手一捏,中間輕輕一拍,一個圓圓的菜粿就做好了,菜粿可炸可蒸,炸之焦香入味,蒸之清甜可口。

現在的人大多愛吃油炸類和湯粉類。我最喜歡吃炸豆腐。炸豆腐有兩種,一種是用涼粉皮炸的,只不過切成豆腐狀罷了;二是用真豆腐炸的。涼粉皮炸的兩面呈銀白色,表面有些硬,中間依然是涼粉;而用真豆腐炸的,則表皮金黃誘人,里外都不太硬,易咬動。

吃這些豆腐都是有講究的,例如:吃豆腐時要蘸醬料。醬料以液體為主,一種是清熱下火的蒜頭醬,由蒜頭、醋、水做成;一種是清甜可口的辣椒醬,其實就是幾塊布丁大小的辣椒皮用鹽、糖混合而成。蘸了這兩口味醬料的炸豆腐特別美味,會讓人越吃越想吃。

還有一種普通而又好吃的粉粿,顏色有點深銀色且透明,很爽滑,有點地瓜的味道。它的湯底是豬骨熬成的,湯中還有炸的豬油皮和肉條、豬雜,混合在一起真是五花八門,但湯卻清香,沒有一點腥味兒。煲好後,在上面撒一些蔥花或香菜,粉粿就好了。

哈哈,口饞了吧!

好吃竟在不言中,自己去嘗嘗吧!

關於美食的作文(五)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杭州,那裡的小吃和那裡的山水一樣小巧而秀氣,含有著一份獨特的細膩與清淡。

也許是同姓的原因,在眾多杭州的小吃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吳山的酥油餅。

還記得兒時的我回杭州,爺爺奶媽的老屋緊臨吳山。每當陪著奶奶在小院裡乘涼,總會聽到那帶著濃厚地方口音的吆喝;“酥油餅——又酥又脆的油餅——”接著,我就會嚷嚷著要吃酥油餅。奶奶慈祥地說:“乖娃兒,奶奶給你做,做出來的比賣的還香呢。”

記得當時奶奶擼起袖子,在白色的麻袋中舀出幾勺麵粉,兌上水,便開始揉面。這其實是製作過程中最費力的一步。只見奶奶一手按照著大盆邊緣,一手用力的揉著,抬起、按下、再抬起、再按下……同一個簡單的動作,奶奶重複了不知多少次。即使是冬天,奶奶的鬢角也會緩緩地滾下汗珠。每當這時,我便拿著毛巾,踮著腳尖,輕輕地拭去雙白鬢角的汗滴。奶奶便扭過頭來,慈祥地說:“娃兒也是奶奶的好幫手喲!”我就是那個獲得讚許而歡躍的孩童,蹦著跳著,常常弄了自己一身的麵粉……

隨著金色的餅在油鍋中泛著油泡,輕快的翻轉時,陣陣誘人的噴香鑽入鼻孔。奶奶把第一個餅遞給了我,我歡呼著,顧不上燙就咬了一口:脆而不碎,油而不膩,又香又甜,入口即化。那味道啊,激活了我口中所有的味蕾。我滿足地吃著,奶奶在油鍋前忙碌著還不忘扭頭大聲說:“小心點兒啊,別燙著!”

長大後,我吃過不同的酥油餅,但異地的再好吃,哪有家鄉的味道?餅只是薄薄的一張,但它滿載的,卻是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那好聽的兒化音總是親切輕軟;那秀麗的山水總是旖旎醉人;那可口的小吃總是香甜無比,縈繞在舌尖,久久不肯散去。

歲月的齒輪靜靜地轉動,帶走了時光,卻帶不走我對家鄉的那份深深的依戀,帶不走想起家鄉時,心中溢滿的美好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