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掛包幫走訪民情日記範文

20xx年9月28日 星期一 晴

鼠年中秋節後的第一天中午的太陽依然像彝州人民一樣熱情火辣,我所乘坐的越野車正快速馳騁在南華縣城通往武街鎮咪黑們村委會崎嶇蜿蜒的山路上,路邊田地間到處是村民們忙碌的身影,注定又是一個豐收時節。

這是8月中旬我被從紅河調整到南華以來第三次去武街鎮咪黑們村委會了,只是這次的任務比較緊迫和重要,因為我要在9月底之前完成脫貧攻堅聯繫點“掛包幫、轉走訪”工作的第一輪走訪活動。

咪黑們,彝語譯音,其意無從考證。這是一個典型的彝族聚居區,彝族農耕文化源遠流長,至今還保留有大量彝族民俗文化,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除了像南華縣大多數農村一樣,以種植蘿蔔、洋芋、大白芸豆等農產品為主,兼顧發展核桃、野生藥材等經濟作物外,當地物產特出名的是松茸。素有“野生菌萬國”美稱的南華,其中松茸產出豐富,品質優美。而南華松茸在武街,武街松茸出咪黑們。“一朵小蘑菇,致富大產業”,松茸成了咪黑們村民們致富增收的主要根源。

但就是這樣一個民族文化底蘊豐厚、農業產業資源豐富的村委員,怎么會是南華縣45個省里建檔立卡的貧困行政村之一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所聯繫的農戶家,試圖探尋致貧的原因。

第一戶,羅姓農戶。下車後,沿著一條山坡土路而上步行三十多米,看見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站在沒有圍牆的院子裡迎我們而來,我急忙走上幾步伸出手欲跟他握手,他緊張而略顯羞澀的避讓了一下,最後還是伸出手跟我握了握,並說了幾句我聽不懂的彝語。跟隨我身旁的村民小組長忙上前給我介紹了他就是戶主,並用彝語跟他介紹了我們的來意。他家房屋看起來還不算差,一棟正房,兩棟耳房。正房尚好,耳房其中一房門上鎖,一破舊不堪。因這羅姓農戶很不會說漢語,要靠村民小組長翻譯,因此坐下來了解情況過程很漫長,但很順利,最終花了一個半小時時間,填完了入戶調查表,了解情況了他家的情況和他的意願。他家情況簡單,共有4人,夫妻二人,均為三十多歲的強勞力,國小肄業,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育有一兒一女,一個上國小,一個學前班。種有7畝耕地,日常日子尚可,前年因病借款3萬元而致貧。願望是搞養殖,想養上幾頭羊,慢慢還了借款就輕鬆了。

農民的願望其實不高,發展的意願很強烈。我想這樣的農戶脫貧是有希望的。懷著這樣的心情我滿懷希望地走向了第二戶農戶。但情況開始有點複雜了。該農戶也姓羅,離上一戶不遠,出門走十分鐘就到。一看只有一棟正房,而且很破舊。戶主四十多歲,見到我們只是笑笑,沒說話。村民小組長忙給我介紹說,戶主殘疾,基本喪失了勞動力。因沒法交流,他家情況只能靠村民小組長介紹。正是如此,反而很快就弄清了他家的情況。他家共有4人,有一個老婆,也是全家的勞動力,上有一個享受農村養老保險的80多歲的老人,下有一個兒子在念國中。耕種9畝耕地,可以種植蘿蔔、洋芋等,家有殘疾人致貧。願望就是得到政府幫扶,改良種植品種,如種魔芋,可以增加種植收入。

第三戶農戶家稍遠,走了40分鐘才到,遠遠望去,房子是新建的,一層三室。該農戶戶主還是姓羅,男,三十多歲,其妻子也在,看起來兩口子挺精明能幹,也挺大方,看似見過世面的人,跟他們坐下來基本上可以直接交談。這樣的農戶也是貧困戶?經過深入交談,慢慢才了解原委。原來他們家有5人,上有享受農村養老保險60多歲的老人,下有兩個女兒,大的上國小,略帶殘疾,小的兩歲多。種有14畝地,但因水源問題,收成不好。問他們致貧的主要原因,他們認為是缺水,加之因夫妻二人體力單薄,勞動力不強。但下來後村民小組長告訴我,實際上因二人違背計畫生育政策被罰款3萬元致貧的。原來其妻子嫁給他之前,曾婚並育有兩孩,嫁他後,又育有一孩,故被罰款而致貧。他們願望是希望改善水源,提高種植收入。

走訪工作結束了,但我的心情並不輕鬆。我有點感動,儘管這三戶農戶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致貧的原因各不一樣,但他們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善良、樸實、勤勞。他們有自我發展的動力和願望,即便是殘疾戶也沒有等靠要,而是只要稍加幫扶和引導,就能自力更生,發展生產,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