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村個人走訪入戶民情日記

春天裡。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戶。

4月是公安縣“三萬”活動“民情走訪月”。縣委辦公室在抽調幹部駐村走訪的基礎上,把4月11—17日定為民情走訪周,集中機關所有幹部,分5個批次來到埠河鎮的4個村,走訪民情,體驗農村。

一周的時間,短暫的走訪,我們努力觀察和記錄最真實的民情、最樸實的話語、最鮮活的故事、最翔實的數據,一步一步去丈量農村的土地,一戶一戶去走訪農村的百姓。讓我們走近了更多的普通農民,感受了更多的農村變化,更有這樣的一些影像,在腦海里揮之不去。

溫暖

燈塔村5組。江詩鳳。

這是在燈塔村走訪的第一家農戶。

家裡3個人,正在堂屋裡吃飯。兩盤菜,一盤萵筍,一盤雜糊椒,簡單到讓人心酸。而外觀看上去還不錯的房子是由親戚資助、改造維修的,上月底才完工。

駐村幹部鄧雲輝說明來意,母親江詩鳳起身,身旁兒女茫然地望著到來的我們,明顯可以看出精神異與常人。五十出頭的江詩鳳,一個人拉扯著這一對痴傻兒女,生活勞頓,艱難度日。在她的青春歲月里,她也曾無數次地構想過未來,兒孫承歡膝下,頤養天年。但是,在她最美好的年華里,命運卻給了她最致命的打擊:丈夫高血壓中風,在盛年撒手人寰;兒子少年車禍,腦震盪神志不清;女兒天生弱智且患癲癇,生活不能自理。這些,都曾一點一點摧毀著她生存的意志。她一度絕望,想轉身離去。但是,她最終留下來了,因為她是母親,更因為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溫暖。

丈夫去世前,他們家一共有5畝地,以男人為主要勞動力,每年要上交提留1500多元,一年下來所剩無幾。這幾年,還是那幾畝地,種著棉花、麥子,不用再交提留,每年可以用“一卡通”領到各項補貼396元。一家人都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有農村大病統籌。村兩委還給申報了低保,每年可以領到近20xx元的低保補助。這些,可以保證這個家庭在農村的基本生活,更是生存下來的動力和源泉。

母親江詩鳳回想起一幕幕辛酸的過去,泣不成聲,就連弱智的女兒眼裡也含著晶瑩的淚花。但暖心的政策,有如黑夜裡的燈塔,照亮了前行的路,溫暖了寒冷的心,更點燃了江詩鳳一家繼續生活的信心與勇氣!

臨走前,杜立東代表縣委辦公室給她們一家送上了兩袋肥,並從自己錢包里掏出200元錢送給江詩鳳,安慰、關懷的話語,讓江詩鳳漸漸恢復了平靜,女兒含淚呆滯的目光讓我們不忍離去。

春天是播種希望的季節,在燈塔村20xx年的這個春天,村莊裡沐浴著更多的陽光與暖意,滿足著更多的渴望和期待。目前在燈塔村有貧困戶59戶,貧困人口180人。致貧原因主要是疾病或災害事故。針對這樣的貧困戶,村兩委積極予以關心。這次,縣委辦公室更是專門拿出了3萬元錢,為燈塔村貧困戶送去了春耕急需用的肥料和生活用油,機關幹部們也都紛紛拿出200元錢為結對幫扶貧困戶送去了溫暖。未來,他們會更有力量的生活!

甜葡萄

燈塔村1組。王順林。

老王正在忙碌,給豬販子交付豬仔錢,門邊則放著整整一大盒種植葡萄用的套裝袋,好一陣子才歇下來。坐在老王家高高屋頂下的客廳,我們很是羨慕,又寬敞又蔭涼,造型也很別致。這還是1991年建的樓房。在那個年代,建這樣一所房子需要經濟實力和不一般的氣魄,即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依然不過時。老王有一雙兒女,女兒已出嫁,兒子在軍官學校就讀,房子則準備在兒子結婚時重新翻修一下。說話的老王語氣間透著自信,模樣很像北方的漢子,黝黑的臉龐,高高的個子。

老王家共有6畝地,以前一直種著棉花、小麥,有很長一段時期每年收入都很一般,後來埠河鎮大力發展葡萄產業,周邊村農民率先試種,豐產增收,嘗到了甜頭。老王信息多、路子廣,跟著別人先試種了2畝葡萄,一年下來效益不錯,現在6畝地全都種上了葡萄,間作棉花,年純收入可達5萬元以上,加上養豬全年有7萬多元的收入。老王很有幹勁,專門領著我們去看屋後的葡萄園,一排排整齊的陸地葡萄架很有氣勢,老王介紹說是歐式品種,成熟後一個個顆粒可達桌球大小,產量高,價格賣得也好。平常忙時還要請上好幾個人幫忙進行套袋等,技術方面則跟周圍果農們保持著資源信息共享,同時他們在種植葡萄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原創性經驗,更本土化。現在品種優了,技術有了,銷售也不用愁了,老王勁頭更足了。

作為承載農民夢想與希望的土地,如何實現效益的化?如何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實惠?在埠河鎮,政府引導農民探索出了新興葡萄產業的路子,埠河葡萄品牌吸引著眾多客商。在燈塔村,現有102戶種植葡萄,面積300多畝,年純收入可達240多萬元。一個個普通農民,就這樣在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家庭收入年年遞增,生活就像葡萄的滋味越來越甜蜜!

新“鄉紳”

燈塔村3組。姜志福。

我們初見老薑都有些驚奇與意外,他穿著黑色的唐裝,休閒的牛仔褲,有著小隱鄉村的作派,閒適模樣很像電影中出現的舊時鄉紳,對生活的把握讓他顯得氣定神閒。他家是二層小樓,樓房後面是豬舍,現代化的規模養殖,每年出欄200多頭。豬舍清掃得很乾淨,在角落裡還放置著兩個5KW的大空調,我們笑談:豬也享受現代的生活。

姜志福有一對兒子,都在城裡落了戶,去年大兒子結了婚。兩口子更心無旁騖,專心家庭發展,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家庭模式。通常,姜志福管外面的豬種進貨、防疫、銷售,妻子則在家打點豬舍。

老薑20xx年開始養豬,投資了9.8萬元建豬舍,前年豬市行情一度走低,賣一個虧一個,好在經歷了低谷,生豬市場又回暖,現在不僅收回了成本還賺了錢,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但是流動資金欠缺,他謀劃著名去農村信用社貸些錢。我們告訴他,現在縣裡針對創業促就業有政策,鎮裡都設了專門的辦公室,可以通過村里向鎮裡申報貸到政府補貼無息貸款。老薑很感興趣,準備第二天就去鎮裡問問。

送別我們一群人,老薑離去的背影,穩健而充滿信心。

“低頭看地,抬頭看市場”,老薑作為初嘗市場的千千萬萬農民中的一員,在學習市場經濟過程中,在歲月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可泯滅的足跡。在現在的燈塔村,像老薑這樣規模的養殖大戶共有2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燈塔這樣的養殖大戶會越來越多,未來燈塔經濟則會更活躍!而在實踐中創造出生產經驗與個人財富的這批人,他們作為新一代的農民,是當代農村的中堅力量,更是農業未來發展的脊樑和希望!

情懷

燈塔村5組。蘇政道。

他是位70多歲的老人,一名老黨員。生在戰亂中的舊社會,歷*革,見證分田到戶、改革開放等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老人1958年起就在村里任職,歷任組長、會計、村副主任等職,1986年因大政策精減村幹部,從崗位上退下來。現在老人年紀大了,沒再種責任田,僅自己養了頭水牛,靠出租水牛給村里農戶耕田賺點零錢用。老人有3個兒子,平均分擔兩老口糧,年前老伴做了膽結石手術.日子過的並不寬裕。去年年底,鎮裡民政給老人發放困難救濟資金200元,老人覺得很慚愧,在他的心裡,依然保持著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尊嚴和體面。

老人很健談,精神矍鑠。破舊的房屋裡,老人很少談到自己的困難,講到了許多村里過去的掌故,自己任職時經歷的事情,現在村裡的建設和自己心裡的想法。

千百年來的皇糧稅賦,不用再上交,不僅如此,國家還倒給農民錢。談到這一點,老人豎起了大拇指。燈塔村去年修了6.5里長的水泥路,改變了過去出高價的士都不願來燈塔村的現狀,現在百姓出門辦事運輸都很方便,並且村兩委按田、人、戶三個指標動員民眾捐資,程式很公正,民眾很樂意,老人特別滿意;村里因為缺水,大部分都改種旱地,溝渠需要疏理。講到這裡,老人聲音突然大了起來:這條溝渠是總排渠,流經燈塔村的這段叫新中渠,有1020米長,過去有水,後來因溝渠淤塞,不再暢通。老人盼望著,幾時溝渠可以疏通,農田不再缺水。

臨行前,老人握著我們的手,嘴裡還在反覆念叨著溝渠的事。

望著眼前的老人,我們特別感動。老人雖然年紀大了,但是在他的心裡依然裝著他周圍的民眾,裝著他生活的燈塔村,裝著他的信仰!他的眼睛,他的皺紋,他的話語,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別忘了這個民族的根,別忘了農民的苦,別忘了我們血脈相連。這是一位七旬老黨員的情懷!